張一倫
(華東交通大學,江西南昌 330013)
中國是茶的故鄉,茶葉的生產和種植歷史可追溯到2700多年以前。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茶文化不斷吸收我國的傳統文化精髓,隨著朝代的更迭和歲月的積淀,茶文化不斷發展和完善,最終形成一門獨立的、內涵豐富的文化體系,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占據一席之地。
茶道,簡而言之,就是欣賞茶的美感之道,既是一種烹茶飲茶的生活藝術,又是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還被看作是一種修身養性的生活方式。自古以來,我國的文人雅士在進行茶道時,往往需要背景音樂作為襯托,這種方式一直延續到今。有了音樂的襯托,茶道會變得更加豐富和雅致。茶道的背景音樂,多是以我國傳統民樂作為背景。但隨著茶文化的不斷傳播發展,多元文化和傳統文化的相互交融,茶道的背景音樂也在逐步發生著變化。一些西方音樂和樂器,也開始被嘗試著運用到茶道活動中。盡管茶道和西方音樂在表達方式有著千差萬別,但兩者在最終的表達目的上和對藝術的追求上并不存在隔閡,所以站在多元文化并存的角度上來看,兩者的融合也在情理之中。
茶道表演,是我國傳統茶文化中的精髓部分,也是現代快節奏的生活下,人們放松自我、陶冶情操的一種生活方式和手段。一場完整成功的茶道活動,不但需要對表演者的狀態、環境布置有著極高的要求,還要根絕茶的種類、季節、環境對背景音樂做精心的挑選準備。背景音樂在茶道中,并不單單的是襯托的作用,而是在整個茶道活動中起到了畫龍點睛和潤色的作用。人們通過視覺上和聽覺上的雙重審美享受過程,更能深刻而透徹的對我國傳統茶文化進行了解。
我國是世界茶文化的發源地,經過數千年的文化沉淀和積累,茶文化已經發展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顆“璀璨明珠”,并通過茶道表演的形式,融入音樂藝術,廣泛地對外傳播。
可以說,茶道表演是一種茶文化藝術,而音樂也是通過有組織的音節,表達人類的思想感情的一種藝術形式,兩種藝術同屬文化,有相似的情感表達、信息傳輸方式、共鳴體驗等,才有了一段深遠的歷史發展融合的歷程,這段融合歷史中,既有與中國傳統古典名曲的結合,還有西方音樂的融會貫通。
據史書記載,早在神農嘗百草時期,我國就開啟了種茶歷史,到了先秦時期,就有了實用記載,伴隨著社會的發展,茶文化應用而生,而茶道表演作為茶文化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興起于唐宋時期,并成為古代文人墨客的修身養性的“日常”。
那個時期,音樂開始被廣泛應用到茶道表演中。古代的文人墨客認為,將茶道與音樂相結合,是對文化品位和高雅生活的追求,能展現自身的修養和品性,是雅士茶道,這就為音樂與茶道的結合奠定了人文基礎,有唐朝畫作和樂曲為證,諸如《宮樂圖》、《宿杜曲花下》、《東亭茶宴》等,都向我們展示了這兩大高雅藝術,相互融合的場景。兩者的相互融合,一直發展至今。
在現代社會中,茶道的表演需要營造一種輕松高雅的藝術氛圍,讓品茶者在寧靜享樂之中,品味出茶道之美。作為“畫龍點睛”之意的背景音樂,必不可少,既能體現茶藝之美,之高雅,又能為品茶者帶來一場難忘的視聽盛宴,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茶文化是中華民族的一種特色文化,一種獨有的藝術表現形式。在不同的地域,不同民族生活的人們都普遍具有飲茶的習慣;而音樂可以跨種族、跨國界,作為一種思想情感的表達方式,也被人們普遍接受和喜愛。飲茶者在對飲茶和音樂體驗中,是不需要通過語言解釋就能獲知的,這注定它們可更容易相互結合,促進發展。為此,兩者的結合方式要因“茶”、因“境”、因“風俗”而不同。
背景音樂在茶道表演中,必不可少,最初多以中國傳統古典名曲為主。近年來,隨著茶道文化的創新、中西文化的交融,越來越多的西方音樂,在茶道表演中,被用作背景音樂,從而增添了耳目一新的視聽感覺。
在茶藝表演中,作為“背景”的音樂種類繁多,曲目數不勝數,一般情況下,中國的古典名曲是茶藝表演的首選,眾所周知,中國的古典名曲多是使用古箏、古琴、二胡、琵琶、洞簫等傳統樂器,進行獨奏或者合奏演藝而來。所表現出的意境多是纏綿婉轉、格調高雅、心思細膩等,會令飲茶者在心曠神怡的意境中達到物我兩忘的效果,從而領略到茶藝之美。另外,大自然天籟之音,也常見于茶道背景音樂之中。這種來自于大自然的風聲、雨聲、鳥鳴聲、蛙叫聲、小橋流水聲等的天然質樸之音,交織在一起演奏出的音樂,營造出一種人與自然融為一體的意境,讓品茶者瞬間忘記現實,仿佛置身于山水之間,收獲了一份安然與寧靜。在當今社會,茶道表演不單單是對中國傳統茶文化的延伸和表達,還賦予了更多的商業色彩,并衍生成了市場經濟行為,因此,近現代音樂也被廣泛應用于茶道背景音樂中,尤其是近現代作曲家,專門為品茶者“量身定做”的音樂更受歡迎。
近年來,隨著茶文化的不斷發展,中西文化的相互交融,茶道的背景音樂也在逐步發生變化。在茶道表演中,一些西方音樂和樂器,也開始被嘗試運用其中,被賦予了中國傳統茶藝新內涵和新文化,從而促進了中國傳統茶道文化的深遠發展。
不言而喻,茶與音樂,都需要在特定的環境下,用心去品味,其共性是相通的。只有讓兩者在“互溶”的環境下“相遇”,才能相得益彰,從而讓音樂賦予茶道新靈魂,茶道賦予音樂新感官。為此,在品茶的過程中,如何選擇合適的音樂達到相得益彰的效果,顯得尤為重要。
3.2.1 要根據茶性來選擇音樂
茶,種類不同,茶性也不盡相同,其在背景音樂選擇上也應該有所差異。我國的飲茶種類主要有七大類,例如綠茶、紅茶、黑茶、白茶、黃茶、青茶、以及經過加工后的“花茶”,這七類茶的茶形、茶香、茶味、茶色以及制作、烹煮等方式都不相同,綠茶茶性清新淡雅,其選擇背景音樂的特點,應該是簡單而明快,清新而醇厚,最為常見的是,選擇以使用笛子、古箏、古琴等傳統樂器演奏的曲目。紅茶,給人的感覺是高貴、冷艷,被稱為“茶之梅花”,為此,與梅花有關的音樂才是不二之選,從而體現茶之高貴、美麗,寒中之嬌艷的品性。烏龍茶中,最有名的是武夷山巖茶和鐵觀音,為了展現茶鄉之美,在茶道過程中,往往選擇耳熟能詳的古典名曲,諸如《高山流水》、《漁歌唱晚》等,讓品茶人體會茶鄉的風情。如果是品嘗花茶,要表達出花香中蘊含著茶韻味的意境,使用古箏、古琴等民族樂器演奏的名曲或茶歌,將會營造出一派山美水美的田園風光,最能體現出花茶的色香味。
3.2.2 在背景音樂的選擇上,還要充分考慮品茶環境、表演形式等外在因素
茶藝再好,如果沒有相得益彰的背景音樂做烘托,也無法給人美感,而品茶環境則是茶藝表演的環境基礎,不論是室內品茶,還是室外,只有將環境和茶藝表演融為一體,才能營造出真正的品茶環境。同時,表演形式也是我們不容忽視的一個重要環節,茶藝表演不能簡單理解為,它是一種演出,更為重要的是,它是一種藝術的呈現形式,將舞蹈、說唱等形式展示在飲茶人的面前,因此,不能僅僅選擇單一的背景音樂,而是要根據表演形式、飲茶環境的變化而變化。另外,還要根據各民族的民族風情、民族特色等因素選擇背景音樂。
眾所周知,飲茶文化是不分地域,不分種族的,它已成為走進普通大眾的日常生活。我國共有56個少數民族,各民族在文化傳承上都有所創新,因此,各民族的茶文化也不盡相同,因此,在茶藝表演時,各民族選擇的多是保留本民族特色的背景音樂,并通過這個“窗口”來展示當地的民俗文化。
最為常見的是,在每年的茶藝博覽會上,各民族的茶道師身穿民族服飾,配著各民族特有的背景音樂,來展示他們本民族的特色茶藝,給飲茶人帶來了一場與眾不同、絢麗多彩的視聽盛宴。
近年來,隨著茶文化的不斷發展壯大,中西文化的相互交融,以鋼琴、小提琴、薩克斯、西洋管樂等西方演奏樂器為代表的西方音樂,也正在嘗試著被應用到茶藝表演中去。因為這種西方音樂,將中華傳統文化元素與現代音樂特征相融合,更能滿足現代人的視聽享受。
被大眾熟知的,由古箏、笛子等我國民族樂器演奏的經典曲目《夕陽簫鼓》,被作曲家改編成了鋼琴曲,通過模仿我國民族樂器,讓西方的鋼琴音樂民族化,有助于茶道中的“天人合一”的意境。
同時,不少耳熟能詳、輕柔舒緩的西方音樂,如《天空之城》、《安妮的仙境》、《初雪》等,也日漸被飲茶者所認可。還有風靡全世界的經典自然音樂,諸如愛爾蘭的神秘園、瑞士的班得瑞等,展現出的是一幅幅淳樸、恬靜的田園風景畫,與中國茶文化的內涵相得益彰,相輔相成,而深受飲茶者的喜愛。
值得注意的是,在茶道背景音樂的選擇上,即便是西方音樂,也要遵循茶性、飲茶環境、民族風俗等“三原則”為依據。
眾所周知,在紅茶茶道表演中,就有西方紅茶的茶藝表演,因為紅茶的茶性,溫和醇厚,色濃味香,而西方樂器中的鋼琴、小提琴、薩克斯等演奏的樂曲,都有所體現,尤其是《紅色多瑙河》,這支用小提琴合奏演奏的經典曲目,經常被應用到紅茶的茶藝表演中,從而營造出溫馨,又不失浪漫的氛圍。
還有西洋管樂也被越來越多的應用到茶道表演中,西洋管樂,包含大號、小號、圓號、豎笛、長笛、薩克斯等數十種樂器,既可以合奏,也可以獨奏,表現形式多樣,其中運用最多的當屬花茶和黑茶。
在花茶的茶道表演中,多選擇小號、大號、薩克斯等音色清涼的樂器,如何選擇要視表演內容而定,如果是茉莉花的茶道表演,推薦用薩克斯演奏一曲《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
在黑茶的茶道表演中,則建議用小號、大號、圓號等西洋管樂合奏一起《鐵馬吟》,它所呈現出的鏗鏘有力、馬蹄聲聲的意境,與黑茶的濃醇深厚,相得益彰,會將飲茶者帶入一種茶馬古道的風土文化之中,寓意深遠,令人難忘。
為此,在茶道表演中,選擇西方音樂作為背景音樂,要考慮整個表演的融會貫通性,才能相輔相成,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中國的茶道藝術,源遠流長,其背景音樂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審美觀念。在中國茶文化的發展史上,傳統的經典曲目被廣泛應用。近年來,隨著多元文化的發展、中西文化的融合、以及茶藝表演的創新發展,西方音樂被中國茶道藝術所接受、認可。為此,只要根據選曲的“三原則”,來選擇西方音樂,那么,中國的茶道文化將會被賦予新內涵,會給飲茶者以耳目一新的視覺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