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碧靜,林春大,朱洪偉
(嶺南師范學院,廣東湛江 524048)
互聯網2.0時代的到來和新媒體的發展推動人們對傳統文化傳播的路徑與知識的系統化傳承進行重新思考、不斷認知。在現代社會中,茶文化的符號意義在人們看來是一種修身養性、靜心修行的表達。新媒體讓人們能夠系統化、有成效地去接受茶文化知識,使具備不同層次知識的人們對于傳統文化的傳承有著不同的理解。新媒體對于茶文化的傳播也直接拓展了人們對非遺文化傳播重新思考的視野。粵西非遺文化的傳承在新媒體視域下,受到茶文化傳播機制的啟示,也獲得新的發展。
在新媒體時代下,我國的信息傳播技術和傳播工具都有了較大的改變,移動社交媒介的發展,更是打破了人們交流的時間和空間的界限,促使人們獲取信息的自主性增強。在這種社會大背景下,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播媒介和渠道也相對應地增多,如微信、QQ等自媒體軟件和小程序,移動交互平臺,網絡視頻等。這些新型的信息技術手段在進行傳統文化傳播的時候充分利用了現代網絡社交媒介,極大地促進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播和發展[1]。
在新媒體視域下,每天都有海量的數據被傳播和交流,導致信息的傳播和交流呈現出一種碎片化的模式,完整的閱讀在新媒體模式下變得極其困難。在這種形勢下,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播必然也會受到影響,呈現出碎片化的模式,這就導致我國傳統文化的一些更深層次的內容無法很好地被傳播和發展。
茶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僅包括物質化的茶葉本身,也包括了茶道文化、茶道精神等。歷史上茶文化的傳播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被視為修身養性物品的儒家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傳播的基礎之上,表現出精神文化與美學內涵相互統一的過程。新媒體助推茶文化的傳播,不僅僅豐富了茶文化傳播的途徑,也在更大范疇強化了人們對茶文化整體的認知與審美觀念的變化。
在傳統模式下,我國茶文化的傳播路徑狹窄,傳播渠道單一,而且效果也不明顯,這在一定的程度上制約了我國茶文化的進一步的傳播和發展。但是新媒體的出現,打破了傳統茶文化的路徑限制,大大地拓寬了我國茶文化傳播的路徑,使得我國茶文化的傳播路徑得到優化。在新媒體環境下,我國茶文化充分地利用網絡傳播平臺的優勢,如微信、QQ、微博、頭條等傳播渠道,積極進行一些茶文化知識的傳播,使得茶文化不再遙不可及,而是在我們的身邊隨手可及,極大地拓寬了我國茶文化傳播的渠道,促進了我國茶文化的傳播和發展[2]。
文化傳播效果的好壞,很大程度上是由其傳播模式所決定的。在傳統模式下,茶文化的傳播,更多的是由一些傳統媒體所主導,傳播的內容和方式都是經過精心安排的,在這種模式下,人民群眾更多地只能被動接受一些茶文化知識,互動性較差,缺少發表意見和看法的平臺,這就極大地制約了我國茶文化的進一步傳播和發展。
歷史上粵西一帶曾經匯聚了漢、俚、瑤、侗、苗等多個部族。不同族系移民到粵西一帶生活,移民文化與土著文化的交流、交融與借用,使雷州半島成了海洋文明、山地文明、江河文明的交匯之地。在文明交匯之處常常會衍生多種不同的非遺民俗文化。如粵西國家級“非遺”人龍舞,就是其中的一個代表性非遺文化。人龍舞作為一種民俗展演,曾多次參與國家重大盛會表演,甚至遠赴新加坡演出,它強化了各氏族群的團結意識,增強了各氏族群的疑聚力,同時也促進了各宗族間的互相往來、人際交往社會網絡的形成以及相互間的和諧相處。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這些文化遺產的傳播面臨了一些挑戰,影響了這些非遺文化的進一步發展。為此我們可以借鑒茶文化在新媒體視域下的傳播方式方法,從而促進粵西非遺文化的進一步發展。
在傳統的媒體模式下,粵西非遺文化的傳播渠道比較單一,傳播的范圍也比較窄,主要就是在周邊的一些地區進行傳播和發展。在這種形勢下,很多人對粵西非遺文化都不太了解,阻礙了粵西非遺文化的傳播。為此,粵西非遺文化要充分地借鑒茶文化在新媒體視域下的傳播模式,打破傳統傳播方式的限制,積極利用一些社交網絡平臺進行粵西非遺文化的傳播。當地人民可以將一些相關的非物質文化拍攝成短視頻,然后將其放在一些熱門的社交平臺上,讓更多的人可以看到其獨具特色的非遺文化,積極利用新媒體技術拓寬粵西非遺文化的傳播渠道,從而促進粵西非遺文化的傳播和發展。如人龍舞由于自身強大的影響力,當地人們已經初步通過網絡社交平臺推廣,它的表演視頻和文化內涵。
茶文化通過新媒體積極地創新了其傳播的模式,極大地促進了茶文化的傳播和發展?;浳鞣沁z文化的傳播和發展也可以,積極利用新媒體來創新傳播模式。首先,積極尋找粵西“非遺”文化的傳承人,通過錄制視頻、建立新媒體網站、開發有關“非遺”文化的小程序等,使得“非遺”文化可以最大限度地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中,讓更多的人民群眾可以了解到這些獨具特色的粵西“非遺”文化。其次,利用受到獨特文化遺產吸引的人來進一步傳播粵西“非遺”文化,通過全民參與的模式來積極傳承和發展粵西“非遺”文化。例如,在我們對當地人的調查中,有近77%的受訪者利用新媒體觀看過有關人龍舞的視頻和報道,人龍舞借助新媒體得到了積極的宣傳。
新媒體視域下的茶文化傳播,除了傳統媒體之外,自媒體傳播成了主流,人人都是文化傳播者,人人都可以參與傳統文化傳播的互動。這給粵西非遺文化的傳承帶來了啟示。在對粵西東海島人龍舞、烏石蜈蚣舞的調研中發現,當地很多年輕人對非遺文化的具體內容和文化內涵并非很熟悉。比如在對粵西雷劇的調查中發現很多年輕人都知道雷劇,但是卻很少了解雷劇。很多年輕人告訴筆者,從小到現在,自己村里每年逢年過節都會酬神演戲,但是自己沒有完整聽過一場雷劇。他們對于東海島人龍舞、烏石蜈蚣舞的了解,大部分是來自網上視頻、微信視頻,但是這種方式對于知識的習得是碎片化的。湛江非遺文化中心負責人告訴筆者,他們現在借助新媒體技術與平臺,正在推進數據庫、數字圖書館、智慧鄉土民俗館的建設,希望能通過這些舉措來推動非遺文化的系統保存與傳承。
在新媒體視域下,茶文化作為傳統文化在傳播機制上受到新媒體的推動而獲得更多路徑、更大范圍、更多內涵的發展。在新媒體普及的今天,無論是地方民俗文化還是國家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都離不開新媒體的技術支持與平臺構建。茶文化在新媒體視域下的傳播給粵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帶來一定啟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粵西非遺文化需要緊跟時代潮流,積極利用新媒體技術的一些優勢,拓寬其傳播和發展渠道,創新其傳播和發展的模式,從而提高粵西非遺文化的影響力,促進粵西非遺文化的傳播和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