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迪
(黔南民族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貴州都勻 558000)
大量實踐證明,當前學生普遍缺乏思辨能力,不少學生遇到問題不能通過分析、比較等方法做出科學合理的判斷,更無法提出創造性的見解,這一點在英語專業學生中體現的尤為明顯,引起廣大教育工作者極大關注。為此,英語教學要基于茶文化思維組織設計教學改革方案,利用茶文化思維有針對性的培育學生思辨能力,增強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的問題分析與解決能力,使學生開展更有效的學習活動,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全面發展。
關于思辨能力的含義,至今沒有一個明確定義。基于當前的認識,普遍認為思辨能力是建立在對各種要素闡釋、分析、評價、推理、解釋基礎上,有目的的、自我調節的判斷。具有思辨能力的人,十分善于思考、分析,面對問題時能夠保持清醒的頭腦,根據客觀事實進行縝密的推理分析,深層次挖掘分析問題根源,找到問題發展的本質原因,并提出行之有效的解決辦法。
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關系著學生綜合技能的形成,也關系著我國文化的正確輸出。當前,國內很多高校把思辨放在校訓中并作為專業教學的人才目標之一。針對思辨能力的培養需求,英語教學做出了一些調整,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英語語言實訓課程比例有所增加;第二,教學考核、語言知識競賽更注重對學生思辨能力的考核;第三,日常教學中越來越注重培養學生的語言分析與理解能力,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促使學生改變以往的“死記硬背”等學習模式。
就目前而言,英語課堂教學日益重視學生思辨能力發展,并把思辨能力引入教學目標體系中,進行了相應的教學改革。雖然這些措施利于培育學生的思辨能力,但是具體實施依然遇到不少問題。主要問題包括:第一,受應試教育影響,英語教學考察的重點依然在學生的機械式記憶上,不利于發展學生的思辨能力。在應試教學模式下,課本知識被抬到了很高地位,教師機械式的傳遞課本知識,學生也機械化地被動學習,思維活躍度不高,造成問題分析、探究、解決等能力嚴重下降。課堂上教師提出問題,回答問題的學生很少,有時甚至啞口無言;第二,學生學習英語時不深入的探討問題本質,對于問題的認識只停留在表面。長期這樣下去,學生只會分析、陳述某一現象或事物的表象,不能真正了解問題的本質,進而影響到自身思維的活躍性,容易造成思維定式;第三,學生學習英語時功利心太強,除了某一個目的而學習,而不是出于興趣。有的學生為了升學而學習英語,有的學生為了出國留學而學習,有的學生為了未來就業而學習英語……總之功利性太重,普遍缺乏學習興趣。學生抱著各種各樣的目的學習英語,很難對英語文化產生認同感,理解能力亦不高,不利于思辨能力的發展。
茶是我國的一種傳統飲品,具有保健、養生及藥用等價值。當然,茶除了是一種飲品外,它也是一種文化,是中國傳統的的優秀文化之一,是中國人的精神寄托。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茶文化占據著十分重要的位置,主要原因在于茶文化在漫長發展中融合吸納了儒家文化、禪宗文化等諸多文化領域的精華,形成了以“和”、“寂”、“靜”、“雅”等為核心的獨特的文化內涵。特別是諸多文化影響下,禪茶文化得以成形,茶文化在傳統功能基礎上有了哲學、精神等內涵,這把茶文化推到了參禪悟道的哲學高度。一般情況下,茶表達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天地和諧等思想,所以常常把茶和人聯系在一起,以茶明志、以茶喻人。在當前的社會時代,茶賦予了時代內涵。如,用“茶敘”拉近各國關系,表達“和而不同”的外交理念。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茶文化都蘊藏著強大的思想,它的精神價值不因時間流逝而消退,反而更豐富、更深邃。
英語是一門語言,其在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對文化輸出及學生英語語言能力發展、思辨能力培養等有著重大的積極影響。但是,英語始終是一種外來文化,英語教學中如何處理好外來文化與民族文化之間的矛盾沖突,是擺在英語教師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英語課堂教學普遍引用外來文化,很少采用民族文化,容易造成本文化失語問題。茶文化有著豐富的文化內容,若把茶文化思維引入到英語課堂教學中,將會增加英語課堂教學內容的文化性,補充傳統教學不足。而且,禪茶文化中的“和而不同”等思想利于培育學生的思辨思維,讓學生借助茶文化這一載體了解什么是思辨?如何思辨?認識到思辨在英語學習中的重要性。日常學習中,學生要學會用思辨思維對待英語這門語言,不能只看到英語學習的難點,也要認清英語學習為自身帶來的趣味性。很多學生不熟悉這種語言的發音方式、句型結構等,易產生厭煩、抵觸等消極情緒。對此,教師可以借助茶文化思維引導學生樹立全景認知感,思辨的對待英語學習過程中的困難,培育學生的思辨能力。當然,英語始終是一種外來文化,學生學習這種語言難免有難度。教師的任務就是激發學生英語學習興趣,同時引導學生用包容心態、思辨思維對待英語,消除中西語言文化沖突為自身帶來的思維沖突,增強對語言語言的親近感,以便更有效的學習英語語言。
教材是教師課堂教學的重要依據,對教學質量的影響十分顯著。為了培育學生的思辨能力,英語課堂教學引入茶文化思維的首要工作是把茶文化編入英語教材。第一,教材編寫前,研究分析中西茶文化之間的異同點,并以此為切入點進行英語教材編寫;第二,還要考慮學生的學習能力,根據學生的認知能力適當的融入茶文化,以免增加學生學習難度;第三,參考西方教材的編寫方式,合理安排聽、說、讀、寫、譯之間的比例,既突出基本語言技能學習,又注重學生思辨能力培養。在教材編寫引用茶文化基礎上,教師課堂上才更容易利用茶文化素材組織設計教學活動,開展卓有成效的教學活動,提高英語課堂教學效果。
英語學習都是從詞匯學習開始的,學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單詞量,才能開展接下來的句型、語法等學習活動。英語教材內容有限,不可能過多地涉獵茶文化,根本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教師根據教學需要盡可能的把茶文化相關的詞匯匯總在一起,有針對性的向學生傳達茶文化知識,培育學生的思辨能力。英語中部分單詞有多重意思,若學生遇到有多重意思的單詞時只想到其中的一種意思,可能造成理解上的錯誤。因此,教師要基于茶文化中“和而不同”思辨思維進行英語單詞教學,使學生全面理解單詞意思。
英語翻譯是學生必須掌握的一種英語語言應用技能,而思辨能力是學生形成英語翻譯能力的關鍵。目前,我國英語翻譯教學一般采用“英譯漢”形式,“英漢互譯”較少。同時,教師忽略學生思辨能力培養。基于此,教師英語課堂教學應采用“英漢互譯”模式,幫助學生掌握“英譯漢”、“漢譯英”能力。英語翻譯教學中,教師利用茶文化思維培育學生的思辨能思維,引導學生用思辨思維進行“英漢互譯”,正確解讀英語單詞意思,解決好翻譯的爭議問題,確保英漢翻譯準確。
綜上所述,英語課堂教學引入茶文化思維的教學意義重大,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課堂教學中,教師利用茶文化組織設計英語單詞、英語翻譯等教學活動,有針對性的培育學生思辨能力,使學生學好英語這門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