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楠
(遼寧省大連工業大學,遼寧大連 116000)
鄉村居民的飲茶習慣具有普適性,其普遍性不以地域民族不同的習俗文化而轉移。首先,茶葉作為日常飲品,是鄉村居民最實用的生津解渴、強身健體飲料。作為水質沖泡產品,茶葉的飲用功能是鄉村居民的首選。其次,茶葉作為藥用食材,能夠對抗從肥胖疲累、到心腦血管疾病等大大小小數百種身體問題。作為藥用的功能性茶種茶葉,是鄉村居民的飲用習慣原因之一。在部分鄉村醫療設施不到位的情況下,食療是強身健體、預防疾病的最好方式。最后,鄉村居民講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們有飲茶的時間習慣。有些村民以飯后飲茶為特定時間點,有些村民以隨時飲茶作為飲水習慣。綜上,鄉村居民的飲茶習慣具有普適性,在濃厚的飲茶文化發展之下,茶器具作為飲茶時所用的容器,逐漸開始講究、并發展出不同民族不同的特色風格。
在全國鄉村的普適性飲茶習慣培養下,各民族茶鄉都在采茶、飲茶的日常生活中,創造出了屬于本民族的、地域性的飲茶文化。一方面,不同鄉村地域的氣候、濕度等地理環境不同,會造成飲茶文化的差異。北方山村多習慣以紅茶入水、黑茶泡酒,以對抗嚴寒天氣;而南方多以綠茶配枸杞,旨在降火除濕的同時,不因過于敗火而讓體質變虛。由此可見,在地理環境的影響下,鄉村居民會在不斷的生活嘗試中找到最適合自身的飲茶文化習俗。另一方面,地域內民族文化的特殊性,也會造成飲茶文化的不同。華中地區因自古以來便是中原腹地,楚地也是詩經的發源地。此地的茶鄉居民在飲茶時都會進行學術交流,將對詩、吟誦等與飲茶相結合,并在后世不斷的流傳創造中演變成民族性的茶歌、戲曲。茶器具作為飲茶文化的基礎和承載,這些民族文化習俗也都會體現在茶具的雕刻、繪畫中。
鄉村民族飲茶器具的產生和發展經歷了從無到有、從粗糙到精致的過程。自飲茶之風盛行后,到唐代為止,《茶經.四之器》中已總結出多達28類茶具。鄉村歷史文化跟城市相比較,更具有隱秘性、民族性的特征。鄉村因地處偏遠,人員關注度不足,因此,對于描述各民族茶鄉的歷史文獻并不多。在提倡傳統文化復興的今天,為發展茶鄉習俗文化、將小眾地區繁榮起來,必須要先對此地區的獨特文化進行研究。而鄉村民族飲茶器具的演變和發展,能夠高度體現鄉村居民的生活習慣、風俗文化和歷史淵源。
我國各地域民族茶鄉的風俗,依據當地的氣候和經濟不同而多有不同。不同鄉村茶器具的使用,都能體現鄉村的本土風俗。一方面,各民族茶村對茶器具的材料使用多有不同。以湖北英山為例,英山的種茶歷史悠久,并深受茶文化下“自然主義”的影響,對飲茶器具的材料選擇較為簡樸,不以華麗的茶具為主,而以自身的需求和身心快樂作為茶器使用的目的。在湖北英山的鄉村里,村民們多使用鐵鍋、泥巴壺、錫茶壺、土茶罐、銅吊子、銅壺等較為廉價的材料作為茶具。這類茶具的使用,體現了當地人民淳樸的生活習性。當地人甚至還有“紅苕飯,蔸子火,一壺清茶潤著我,除了神仙就是我。”的俗語。另一方面,茶器具的用法不同,也能夠體現不同鄉村的風俗特色。在許多回族鄉村中,人們不用茶杯喝茶,而用碗喝茶。回族著名的“蓋碗茶”由茶碗、茶蓋、茶托組成,茶蓋上通常由本民族的印章花朵、或用黑綠色阿拉伯文寫的“清真”字樣。體現了回族人民的民族信仰和習俗。
不同民族鄉村的茶器具中,體現了不同的茶學觀以及茶學觀下的審美文化。湘西苗寨村落中的茶具,多以當地特色吊腳樓、苗服花色作為外部裝飾圖案。其材料也以土陶制茶具為主,體現湘西悠久的歷史文化下的復古感和滄桑感。苗族以銀出名,其茶具也多以“銀茶具”為上等茶具。銀茶具多以同銀服飾一樣的琉璃穗為裝飾點綴,體現湘西人民豪放性格的同時,又不失南方人民特有的溫婉細心。在藏族、蒙古族等地,茶具又多以當地的藏紅花、格桑花等獨特審美為主。綜上,茶器具下的茶學審美,能夠直接從中看出茶具的來源產地、地域特點。但隨著現代歐美流行文化的深入,我國單一傳統文化的受眾度不高,茶具的審美設計必須經歷革新,才能夠滿足更多人的茶學審美需求。
茶器具的外部裝飾圖案和狀態、材質的設計,不僅體現茶鄉的特有的習俗文化,還能夠反映茶鄉的歷史演變,是研究茶學、地域民族學和歷史學的重要依據。部分鄉村墓葬研究中的紫砂壺器具,能夠反映明清時期茶器及制茶手工藝發展的狀況。通過對明代紫砂絞胎壺的研究,又能夠根據鄉村的地理位置、茶具的制作難易度、材料的好壞來反映當時本地的經濟狀況。泰州博物館在泰州鄉村中出土的明代紫砂壺器具,價格昂貴,反映出了在當時時代,江淮地區經濟、文化發展繁榮下飲茶之風的盛行。綜上,歷代的鄉村茶具研究結合在一起,能夠看出鄉村的歷史演變。
商業流通是讓茶具傳播的最為實用性、廣泛性的方式。在現有傳統文化保護政策下,將茶文化生態村旅游發展壯大,民族鄉村茶器具也會作為主推產品,得到商業化的傳播發展。一方面,茶村旅游可以結合當地的習俗文化,將茶具貫穿在本地風俗節目表演中進行推銷。茶村表演人員通過風俗展現和情境代入,激發游客對傳統文化的興趣,促進游客在旅游時的購買欲望,從而提高茶具的線下銷售。另一方面,借助茶企大學生力量,開發當地茶村的app社交平臺,在線上對茶器具進行銷售。這樣一來,除茶旅游村外的普通住宅類茶葉鄉村,也能夠通過互聯網平臺,將閉塞地區的特殊類茶具推銷出去,從而通過商業途徑傳承快要沒落消亡的小眾鄉村茶具文化。
茶器具的革新與現代化,是促進鄉村茶文化器具傳承的動力和源泉。首先,茶鄉器具商可以與茶學協會的古籍研究人員共同協作,在茶鄉對老一輩的居民進行調研,找出最具本民族特色的飲茶文化習俗,將其融入在茶具設計中。其次,在茶具創新設計中,可以聽取村民的意見,或讓村民直接參與設計制作。避免設計師的設計過于現代,缺失了民族性的本質元素。茶鄉人員與設計師共同設計茶具,能夠最大限度的體現現代流行設計元素與傳統民族習俗文化的交融。給現代人最原始、直觀的鄉村茶具感受。最后,茶器具的設計要兼具審美因素與使用功能。基于部分鄉村茶具以銅、鐵等為器具、且爐灶燒火為主,而現代人無法用柴、爐還原出此材料茶具泡茶的最真實觀感。因此,必須利用現代高科技技術,在不影響現代人生活的前提下,模擬古代傳統鄉村飲茶器具的使用感。
目前,我國的鄉村茶文化器具研究還正在發展階段,茶器具研究作為除茶道、茶德、茶藝以外的小眾研究方向。許多研究數據不健全、研究內容也僅僅浮于表面。為傳承發展茶器具文化,必須通過面向年輕人基數最廣的平臺,進行宣傳。仿照有關茶文化的紀錄片和微電影,拍攝制作出專門介紹茶具文化的微電影,以影視劇的形式面向大眾,提高鄉村器具文化的受眾度。除此之外,對茶具進行影視化的過程,也是對傳統文化再創造的過程。影視劇的表達手法和表現形式,與現實的直接宣傳表達多有不同。茶具必須要融入到鄉村茶文化故事、茶文化習俗、茶精神中進行發散式講述,但其主題又不能過于偏離到其他元素之中。通過互聯網的影視營銷,能夠讓茶具藝術現代化、年輕化、流行化,吸引越來越多的人對其產生關注和興趣,促進鄉村茶具文化的承襲。
通過茶村旅游及線上平臺中茶器具的商業傳播,以及互聯網背景下茶器具影視劇的文化傳播,鄉村茶文化器具能夠在更高的平臺上得到更深的發展,其受眾人群廣泛性和傳承人員的基數也在不斷加大。茶器具研究在眾多年輕人的支持下,能夠構建出更全面、完善的體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