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蒙
(內蒙古呼和浩特市蒙醫中醫醫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膝關節骨性關節病(Knee Osteoarthritia,KOA)是一種由于關節及周圍軟組織退變,關節軟骨面變性、斷裂、甚至脫落,軟骨下骨質硬化增生,關節邊緣骨刺形成,繼發滑膜和關節囊的充血、肥厚、增生,產生一系列臨床癥狀的疾病,是全身關節病好發部位,也是引起膝關節病痛的主要原因[1]。本病屬蒙醫“關節黃水病”(膝關節協日烏素病)范疇,主要是協日烏素增多,與巴達干、琪蘇相協匯聚于節腔及其周圍組織,使其氣血循環受阻而起的疾病。近年來我們采用內服蒙藥及蒙醫溫針結合治療該病,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自2015年11月~2017年8月間確診為膝關節骨性關節病患者76例;男性45例、女性31例,均為門診及住院患者。年齡40歲~75歲、平均年齡58歲;病程1年~20年、平均病程3年。
1.2 診斷標準:參照美國風濕學會提出的KOA診斷標準[2],①膝關節疼痛;②活動時伴有骨擦音;③晨僵≤30min;④年齡≥38歲;⑤有骨性膨大。符合1~4條或1、2、5條或1、4、5條者可診斷KOA。并參照《蒙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3]及膝關節腫痛;膝關節功能障礙;X射線攝片等的診斷為準。
1.3 納入標準:①所有病例均需要經X線或MRI掃描確診為膝關節黃水病。②在3周內未用過激素、抗腫瘤藥及維甲酸類藥物。③在接受本方法治療期間停用其他方法。④自愿參與本治療辦法,并簽定“知情同意書”者。
1.4 排除標準:①患者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如強直性脊柱炎、痛風病等具有關節炎表現的相關疾病。②妊娠或哺乳期婦女。③并發癥對關節產生影響的疾病,例如:銀屑病、黃褐病、梅毒性神經病、急性創傷、代謝性骨病等。④有關節創傷病史;合并出現多種疾病,如肝、腎、腦血管等危及生命的疾病。
2.1 內服蒙藥療法:早晨珍寶丸15粒,嘎古拉-4湯散3g水煎服;中午額勒吉根琪素-25味15粒;晚上嘎日迪-15味13粒,森登-4湯散3g水煎服。赫依旺盛者加服阿嘎日-35;希拉旺盛者加服三子湯等。
2.2 蒙醫溫針療法:穴位選內外膝眼穴。操作:患者取坐位,患側膝關節屈曲90°選用銀針(含量85%銀質針,直徑為0.8 mm,長度85mm,針柄由細銀絲螺旋形緊密纏繞)。首先無菌操作下在膝眼穴進針(1~1.5寸深),引出較強針感,病情輕者產生酸脹麻木感,重者產生痛感后留針。然后針柄上插上艾炙塊兒并點燃,這樣以連續使用3~5柱艾灸為1次治療時長(30min左右)。起針后用2%濃度的碘伏與75%的酒精進行常規消毒并以無菌棉球按壓以止血。并常規護理。1周治療2次,2周為1療程。
顯效:關節腫脹消失,疼痛明顯減輕或消失,行動良好,屈伸如常。有效:關節腫脹減輕,疼痛緩解,可輕度行走,緩慢屈伸、下蹲。無效:患者關節腫脹嚴重,疼痛未緩解,屈伸不利,無法行動。
患者顯效51例,占67.11%;有效23例,占30.26%;無效2例,占2.63%;總有效率97.37%。療程最短的15天、最長者5個月,平均1個月。遠期隨訪30例,愈后1至2年均未復發。
膝關節骨性關節病是黃水之邪滯留于膝關節致使膝關節腫痛并導致運動功能障礙的一種臨床常見病,多發病。該病主要由于“協日烏素”增盛與巴達干和琪蘇相搏凝聚于膝關節部而阻礙氣血運行所致[4]。主要表現為關節疼痛,腫脹,伸屈不利等。以調節體素,除“協日烏素”,溫經散寒,行氣活血,止疼痛為主要原則;選用內服蒙藥并結合蒙醫溫針療法。選用的蒙藥是清熱,安神,舒筋活絡,除“協日烏素”功能的珍寶丸;調節“赫依”,健脾胃功能的嘎古拉-4湯;清熱,除“協日烏素”,殺“黏”,調節體素功能的額勒吉根琪素-25;殺“黏”,清琪素、希拉、“協日烏素”熱。“協日烏素”功能的森登-4湯等等辨證施治。并結合蒙醫溫針療法。蒙醫溫針療法是使用特制的銀針在人體的固定穴位給與針刺加溫灸刺激,從而達到預防、康復、治療疾病目的的一種蒙醫傳統外治療法。總之,內服蒙藥結合蒙醫溫針療法治療該病療效令人滿意,總有效率達到97.37%。說明應用內服蒙藥結合蒙醫溫針療法治膝關節黃水病療效顯著,無副作用,成本低,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武永利,張躍全,劉榮清,等.溫針灸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臨床療效觀察[J].新中醫,2006,38(1):66.
[2]施桂英.關節炎概要[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5:442-443.
[3]內蒙古衛生廳.蒙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7.
[4]李滿都乎. 蒙醫溫針療法治療膝關節黃水病[J].中國民族醫藥雜志,2016,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