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格根哈斯 梁高娃
(內蒙古庫倫旗蒙醫醫院,內蒙古 通遼 028200)
小兒腹瀉是由多種原因所引發的疾病,其主要病癥是大便性狀出現變化和次數逐漸增多,同時還伴有嘔吐、腹痛和發熱等癥狀,容易使患兒出現體內水分和電解質流失及酸堿失衡等問題[1]。由于腹瀉丟失大量體液,致使赫依、希拉、巴達干的相對平衡失調。蒙醫學對嬰幼兒腹瀉有獨特的認識,認為過食銳、熱或寒涼性和不相宜的飲食以及酸腐變質之品,氣候環境的突變等誘因導致體內“最基本三個能量物質一三根”失去平衡,三根之一“希拉”偏盛而熱邪下迫小腸,或肝熱之邪降于小腸,或熱病余邪滯留于腸內以及飲食不潔之物外感粘毒等所致[2]。2016年2月~2017年8月間,我科應用蒙藥敷臍療法治療小兒腹瀉患者86例,取得了顯著的療效,現報道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確診為小兒腹瀉患者86例,其中男性 39例、女性47例,年齡2~7歲,病程2d~1個月。患兒中伴發熱癥狀者3例;伴惡心、嘔吐者32例;腹瀉次數小于5次/d者35例,腹瀉次數6~8次/d41例,腹瀉次數大于8次/d10例。
1.2 診斷標準:參照“蒙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3]為診斷標準。①腹瀉遷延不愈,嘔吐、食欲低下、嚴重者出現營養不良;②糞便性狀及鏡檢可出現紅細胞、白細胞、潛血陽性,嚴重者可出現嘔吐物帶血,大便呈糞質稀薄或水樣;③停止喂奶,輸液后癥狀緩解,再次喂奶癥狀復現。
2.1 治療原則:以止瀉、助消化為主要治療原則。
2.2 蒙藥敷臍療法。①熱性腹瀉:采用蒙藥音達日-4湯,3g,水煎后和蘇蘇-7,3g一起攪拌后制成圓形藥餅,敷于患兒臍部,24h,5d為1個療程。②寒性腹瀉:采用蒙藥烏拉蓋-13,3g與紅糖3g開水攪拌后制成圓形藥餅,敷于患兒臍部,24h,5d為1個療程。伴發熱患兒給予內服蒙藥倫布-3、阿嘎日-15等;伴嘔吐腹脹患兒給予內服蒙藥阿木日-6等辨證施治。
治愈:大便形狀及顏色基本恢復正常,每日大便次數少于3次,全身癥狀消失,大便常規檢查陰性;顯效:大便次數明顯減少,形狀好轉,全身癥狀明顯減輕;好轉:大便次數減少,形狀好轉,全身癥狀減輕;無效:大便次數、性狀及其他臨床癥狀無明顯改善,大便常規檢查與治療前相比無改變。
共86例患者,治愈52例,占60.47%;顯效21例,占24.42%;好轉12例,占13.95%;無效1例,占1.16%;總有效率98.84%。療程3d~15d,平均5d。遠期隨訪42例,愈后1~3年均未復發。
小兒腹瀉是小兒消化不良的表現,在小兒消化系統疾病中較為常見。蒙醫認為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小兒脾常不足,脾胃運化功能薄弱,加之感受外邪、飲食內傷、濕熱蘊郁等因素而致腹瀉,而小兒在蒙醫七大體質中屬于巴達干體質,胃“三火”相對較弱,因此,飲食起居若有不當便易引起胃腸功能紊亂,繼而出現腹瀉[4]。研究表明,臍部在人出生后才最終閉合,也是腹壁最后閉合之處,臍部的皮膚和身體其他部位的皮膚相比起表皮的角質層最薄,屏障功能最弱。因此,藥物最易穿透臍部而被人體吸收,而且臍部的皮下無脂肪組織,臍周的血管豐富,有利于藥物的滲透和人體對藥物的吸收,因此在臍部敷藥能起到內服藥物起不到的作用[5]。以止瀉、助消化為主要治療原則,敷臍治療時應用的蒙藥于清腸熱,止熱性腹瀉的音達日-4湯;清琪素、希拉熱,止瀉的蘇蘇-7;調理胃火,分離清濁,止瀉的烏拉蓋-13等。總之,臨床觀察表明蒙藥敷臍治療小兒腹瀉病總有效率達到98.84%。說明蒙藥敷臍治療小兒腹瀉病療效顯著,操作方便,價格低廉,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李霞.蒙脫石散聯合金雙歧片治療小兒急性腹瀉的效果觀察[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6,10(5):78.
[2]蒙醫學編輯委員會.中國醫學百科全書·蒙醫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131.
[3]烏蘭.蒙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152.
[4]伊柔,王路然,等. 蒙藥治療小兒腹瀉病30例臨床觀察[J].中國民族醫藥雜志,2017,6(6):12.
[5]徐紅梅,何福龍,朝魯門,等. 蒙醫肚臍貼敷療法治療小兒腹瀉體會[J].中國民族醫藥雜志,2016,4(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