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若吉 仁青卓瑪
(青海省藏醫院,青海 西寧 810007)
藏藥是幾千年藏族人民智慧和勤奮的結晶,一直以來顯示著無比神奇的藥性,世世代代生活在雪域高原的藏族人民在與自然和各種疾病進行斗爭中,積累了治療各種疾病的經驗,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藏醫藥學體系,在同大自然作斗爭中逐步認識到了一些草本植物的性能及其用于治療的經驗。《四部醫典》第四部后補續中記載[1-2]:不生草本植物的地方是沒有的,如草本植物配制得當,則其作用大于精華藥類。要使草本植物具備應有之作用,則應注意以下7項要領。
涼性藥物應生于寒冷地帶,熱性藥物應生于炎熱地帶,一般向陽地帶生長熱性藥物,陰坡地帶生長涼性藥物。
藏藥對采集有一定要求。草本植物藥在有效成分富足時采集。根、莖、枝3種屬于莖類,能治骨病、脈病及肌肉病,根類藥宜在植株茂盛至翌年抽苗前采集,莖、枝宜在生長旺期采集;葉、乳汁、嫩芽3種屬于葉類,能治六腑病、骨髓病、骨松質病,宜在發芽及枝葉茂盛之夏季采集,芽力求嬌嫩鮮美;花、果、枝梢3種屬于果實,能治眼病、五臟病及頭病,花類宜在待放時,果實宜在秋季果實成熟之時采集;外皮、內皮及樹脂3種,屬于皮類,能治皮膚病、筋病及四肢病,宜在春天發芽變綠時采之為宜;瀉下藥宜在果實干后,地、水之性能入根之秋末采集為佳;引吐藥宜在萌芽之春天,火、風之性能上升之時采集為佳。
采集后的藥物要清除雜質和毒物,根類藥之皮有毒,莖類藥之髓有毒,枝類藥之節有毒,葉類藥之葉柄有毒,花類藥之花萼有毒,果類藥之果核有毒,樹皮上的污垢是毒,內皮為中皮有毒應須除去毒。藥用之乳汁、莖髓和樹脂無毒。去毒后的草本植物藥性溫和,易吸收。
采集后的藥物要就地洗凈,進行捶打,涼性藥物要陰干,熱性藥物要曬干或烘干,已干藥物不使風吹日曬及煙熏,也不沾染其他怪味,則有良好之藥效。
當年采集的草本植物要當年用完,經年之草本植物藥性降低,必須采新藥代替。
6.1 從配方找溫和:是把性味相同的藥配在一起服用。
6.2 從歸經找溫和:加入胃等五臟六腑的歸經藥服用。
6.3 從治找溫和:一切藥物會鼓動風勢,撲滅胃火及耗損正精,因此加入肉及紅糖以壓風勢,加石榴子、篳茇以溫胃火,加訶子以滋補正精。如不具備上述藥品,最好將草本植物熬成硬膏。
合理配伍須知味之作用、性之作用及消化后之作用3個要領,寒性和熱性藥物要分別配伍,不能相混配伍。在選藥配方時,在選藥上、用藥分量上、制作方法上,都要注意發揚事物之間的良性關系,達到最佳的配伍方法。
[1]宇妥·元丹貢布.四部醫典[M].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
[2]丹增彭措.晶珠本草[M].赤峰:內蒙古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