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經濟社會差別中的平等原則辨析

2018-01-19 15:44:31
中國人民大學學報 2018年3期
關鍵詞:價值

顧 肅

平等是政治哲學的一個核心概念,也是我們討論人際關系時無法回避的一個問題。平等的實質是指在人與人關系上同等對待,同等處理,反對在出身、身份、資格認定和性別等方面的各種形式的歧視。平等作為一種核心價值觀,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以來一直關注的主題,雖然歷史上各個社會都存在諸多不平等現象,但平等一直是人們心中的理想,許多人為此而進行不懈的努力。哲學家們設想了諸多關于平等的理論,提出了各種平等主義的主張。但是,現實的社會和經濟差別是普遍存在的,如何詮釋和論證平等,界定怎樣的平等主義是可以接受的,是本文要解決的問題。

一、 平等主義訴求的不同形式

平等主義通常指將人們平等對待的主張。許多人都相信某種形式的平等,比如政治上的平等,法律面前的平等,進入市場競爭的機會的平等,擔任公職或接受教育的平等機會。政治哲學上的平等主義是一種基本的政治和社會理念,主張應當平等地對待所有的人。但對平等主義的闡釋有不同的形式,所訴求的理論前提和對象也有所區別。由此,在作為價值目標的平等議題上,用阿馬蒂亞·森的話說,真正關鍵的問題是“什么的平等”,而非我們是否在任何方面都需要平等。*阿馬蒂亞·森:《正義的理念》,274頁,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也就是說,要詳細地規定和論述怎樣的平等作為價值目標是有必要的、可取的,澄清所追求的平等究竟是什么。其中最重要的是起點平等和結果平等,或者叫機會平等和福利平等。下面我們分析幾種平等主義的重要區別。

(1)工具論的平等主義與內在論的平等主義的區別。在工具論的平等主義看來,平等只有在促進其他價值理想(比如人們的福利、幸福感、自尊等)的實現時,才是重要的。也就是說,它所訴求的平等,是實現其他價值理想的途徑,重要的是爭取平等所帶來的結果。例如,工具論的平等主義者可能為了最不利者的自尊和益處,或者為了減少某些形式的社會對抗而主張平等。這種平等主義主張,在道德領域任何完整的論述必須符合平等的價值,即在實現其他價值理想時須經由平等的訴求。內在論的平等主義是非工具論的,它把平等本身當作重要的價值,平等本身就是追求的目標,以此來衡量政治和社會的政策及道德判斷,凡是違背平等的內在價值的,都是不可取的。由此來看,這兩種平等主義的區別在于,是把平等當作實現其他價值理想的手段,還是平等本身即為價值目標。前者是在實現其他價值理想時以平等為手段,后者則把平等作為價值目標,社會改革必須為實現平等的內在價值而努力。

(2)派生性的平等主義與非派生性的平等主義的區別。派生性的平等主義把平等當作某些更廣泛的理想的構成元素。如哲學家斯坎倫所指出的,社會合作的一個引人關注的理想即包括每個人都是平等的這種公共知識,這種平等觀是社會合作理想的一個構成部分,因而是派生性的。*T.Scanlon.“The Diversity of Objections to Inequality”.In M.Clayton,and A.Williams(eds.).The Ideal of Equality.New York: St.Martin’s Press, 2000, Section I.非派生性的平等主義則不同于工具論的或派生性的平等主義,它賦予平等的實現以最終的價值。例如,假如社會中的一些人比其他人境況更差,雖然他們也許并未意識到自身境況的相對劣勢,但這種情況本是可以避免的,那么,這就是令人遺憾的事情。另一位哲學家特姆金盡管接受像使人民獲得利益這樣的益品具有內在的價值的觀點,但他強調,為了在考量了所有事情之后判定何為最佳的,需要將平等之益與這些益品相衡量來做出評價。*Larry Temkin.“Equality, Priority and the Levelling Down Objection”.In M.Clayton,and A.Williams (eds.).The Ideal of Equality. New York: St.Martin’s Press, 2000, pp.126-127.可見,非派生性的平等主義類似于內在論的平等主義,將平等當作努力實現的最終價值。而派生性的平等主義則把平等視為其他道德理想的組成部分,因而部分地類似于但不等同于工具論的平等主義。

(3)目的論的平等主義與道義論的平等主義的區別。這是哲學家帕菲特所做出的一個重要區別。他指出,一些平等主義者認為,如果人們的境況同等地良好,那就會是一個較好的狀態。如果持有這種觀點,那就是目的論的平等主義。“我們接受平等原則:如果一些人比其他人境況差,那這種情況本身就是壞的。”*這種平等主義要求的是人們社會經濟狀況結果的平等,也就是最終生活狀況的平等。它把平等當作最終目標,因而是目的論的。這種平等主義與功利主義有所區別,功利主義立足于人們總體功利的增加,而并不要求每個人都是結果平等的,因而訴諸的是動態的比較,即總功利增加。目的論的平等主義還可以進一步細分為純粹平等主義和多元平等主義。如果我們只關心平等而不顧及其他,那就是純粹平等主義。而多元平等主義則既接受平等原則,也接受功利原則。“在比較兩個結果哪一個更好時,我們同時重視這兩種價值。”*Derek Parfit.“Equality and Priority”.In D.Matravers,and J.Pike (eds.).Debates in contemporary Political Philosophy.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3, p.117.

道義論的平等主義則與目的論的平等主義不同。在這種觀點看來,不平等不是本身即為壞的,我們爭取平等不是因為這樣可以獲得較好的結果。說我們應當致力于平等,那總是出于其他的道德理由。道義論的出發點是絕對的道德義務,并不把行為的結果作為考量的重要因素,而是以人們行為的動機是否出于道德義務來衡量。因此,道義論的平等主義訴諸的是正當性或公正性,即人們處理相互關系的方式是否符合正當的標準。這種觀點通常考量的是比較公正性,“按此比較公正性的說法,人們是否受到不公正的對待,取決于他們是否被以不同于其他人的方式對待。因此,如果在分配資源時剝奪了一些人的份額,那就可能是不公平的”*Derek Parfit.“Equality and Priority”.In D.Matravers,and J.Pike(eds.).Debates in Contemporary Political Philosophy.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2003, p.119.。用通俗的話說,這種道義論的平等觀主張權利平等,包括機會平等。平等的要求不是消除某些未經論證的不平等舉措的隱蔽的要求,從而使得所有社會或經濟的不平等都有了貌似合理的基礎,而是就事物性質本身而言的根本性的要求。例如,平等的政治和憲法權利要求民主制度下平等的投票權,其本身便是這種帶根本性的要求,就像法律禁止性別和種族歧視一樣。平等在此成了一種類似于道義命令一樣的根本性原則。

由上述分析我們看到了平等主義的訴求之重要區別,可以將其概括為結果平等與機會平等的區別。政治哲學中關于平等主義原則的爭議,與這里所做的區分密切相關。自近代以來圍繞結果平等還是起點平等的爭論,在相當程度上關涉于論證的理論立足點。結果平等追求的是公民個人在經濟與社會境況方面的一致性,因而也被表述為平均主義;起點平等強調的是公民在競爭起點條件上、基本權利上被同等對待。如果把平等主義理解為結果平等,并且把社會正義(特別是以應得為基礎的正義)理解為權利平等或機會平等,則這兩者之間有可能因為訴求的差別而發生沖突。政治哲學中的相當一些理論分歧和爭議即圍繞此而展開。

結果平等也是福利平等,指要求人們所獲得的社會福利是一樣的。但福利這個概念在這里是廣義的,即包括人們的實際物質所得和待遇,還包括如阿馬蒂亞·森所說的人的各種能力、自由和福祉。但是,廣義的福利平等仍然限于結果的平等,而不包含機會平等,機會平等從根本上是指人們在進入市場競爭的起點上的機會一樣,權利同等,不存在歧視。這也意味著人們存在社會流動的可能性。人們的社會地位和狀況完全一樣的社會只是一種理想狀態,實際上人們的地位和境況總是存在差別。但是,如果社會中人們的地位和狀況固化了,處于優勢地位的人以及他們的后代在接受教育、就業、發展事業上一直保持優勢地位,而處于劣勢地位人也一直處于劣勢,沒有向上流動和改進的空間,那就意味著這樣的社會是機會不平等的社會。只有處于劣勢地位的人及其后代在受教育、就業、發展事業上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而得到改善,實現了向上的流動性,并且實際上發生了諸多的改進,這樣的社會才是機會平等的。

二、 對結果平等論的反駁

結果平等論是一種經濟平等主義,它主張人人得到同等的經濟收入和社會待遇,諸如“有飯同吃,有衣同穿,有福同享”之類的口號,即是這種結果平等論的通俗表達。古今中外都曾經有過類似的政治口號,這是頗有吸引力的社會理想,也引導許多人為之獻身。但是,就實際可操作性而言,結果平等存在諸多問題,政治哲學討論中提出了不少反對意見。

結果平等論的關鍵問題是將人們的收入或福利水平拉平,而這種拉平的方向是使人們實際向下發展,境況惡化。表面上看來,通過拉平讓一些人受益,但實際情況卻要復雜得多。這是劫富濟貧的一個重要結果。帕菲特即以“拉平反駁”來批評目的論的平等主義的這類問題。如前所述,這種目的論的平等主義在實質上即是結果平等論。在帕菲特看來,由于目的論的平等主義將人們之間的一切不平等都視為惡,因而主張克服不平等就是好的。對此存在兩種反駁:一是廣泛存在的反駁觀點,假設有一個盲人和一個雙眼健全的人,依目的論的平等主義來推斷,可以將雙眼健全的人的眼睛移植一只給盲人,這樣兩人都可以看見東西,應該是道德上可取的。這是一個極端的例子,得出了可怕的結論,其中涉及當事人的基本權利包括自覺同意權問題。或者換一個溫和一點的做法,比如,一個盲目和一個明眼的雙胞胎生下來以后,通過普遍的政策安排,將其中明眼的嬰兒的眼睛移植一只給盲目的嬰兒。這些例子以極端的方式說明,假如一切平等的目的本身就是好的,則可能推導出如此極端的拉平舉措在道德上也是可取的結論。*除去這種極端例子,日常生活中也存在大量這樣的平等主張,劫富濟貧即如此,強行將富人的財產剝奪,然后交給窮人。這在道義上往往是很有吸引力的口號和政策取向。

對目的論平等主義的另一個反駁是,“假如不平等是壞的,則不平等的消除就是以某種方式變得更好,無論這種改變如何發生。設想在一場自然災害中,那些境況較好的人失去了他們所有額外的資源,從而與其他每個人狀況一樣糟。由于這種變化會消除不平等,因而按照目的論的觀點,這肯定是以某種方式受到歡迎的”*。這場災害使一些人受損,無人得益,但必定以某種方式變得更好,在這里是指實現了所謂的平等。這是十分荒唐的。帕菲特將此稱為“向下拉平反駁”,即駁斥了使人們狀況均惡化但卻達到了某種平等的狀況是可取的主張。用通俗的話說,這種結果平等是通過“因為我不如你,所以要把你拉下來跟我一樣”來實現的。帕菲特認為這樣的反駁還不夠,還需要強調,“如果我們通過向下拉平而實現了平等,那在我們所做出的東西中就沒有什么是好的。類似地,如果某場自然災害使得每個人狀況都同樣變壞,這在任何方面都不是好消息。這些主張的確與目的論的平等主義相沖突”*。

因此,目的論的平等主義或結果平等論所面對的反駁就在于其未加區別地將結果的平等視為好事,而未區分將人們狀況拉平的方向如何,是向下拉平還是向上拉平。表面上看起來都是拉平,即讓一部分人狀況改善,讓另一部分人狀況惡化,人為地使人們境況相同,但實際上拉平的方向還是有區別的:向下拉平是讓一部分人狀況惡化,另一部分人也沒有受益;向上拉平則是讓境況較差的人得到改善(這正是羅爾斯的第二條正義原則所強調的),卻不是通過傷害境況較好的人來取得的。這里就暴露了目的論的平等主義的致命缺陷。帕菲特認為,道義論的平等主義可以避免這種反駁。如果我們是道義論的平等主義者,那就不會認為不平等是壞的,也不會被迫承認通過向下拉平來消除不平等的舉措,因為這并未以某種方式使狀況得到改善。“我們可以認為,我們有理由消除不平等,僅當并且只是因為,我們這樣做的方式有利于那些境況較差的人。或者我們認為,當某些人比其他人境況差時,他們可以特定地主張,要求非出于他們的過錯或選擇而被提升到與其他人一樣的水平,但是,他們無權主張將其他人降低到跟他們一樣的水平。”*Derek Parfit.“Equality and Priority”.In D.Matravers,and J.Pike(eds.).Debates in Contemporary Political Philosophy.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2003, p.121,122,122,122.

另一位哲學家哈里·法蘭克福也集中批評了經濟平等主義的不可取。在他看來,這種經濟平等主義主張每個人都有同等的收入和財富。“許多人相信經濟平等本身即具有相當強的道德價值。出于這個理由,他們經常主張應當賦予促進平等主義理想的做法以很大的優先性。”*Harry Frankfurt.“Equality as a Moral Ideal”.In D.Matravers,and J.Pike(eds.).Debates in Contemporary Political Philosophy.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2003, p.82.也就是把經濟平等視為具有內在的道德價值,這屬于前面所說的內在論的平等主義。這在法蘭克福看來是錯誤的,因為不應該把每個人得到同樣的收入作為道德上的重要目標。

由此可見,目的論的平等主義的關鍵問題在于,并非一切導致人們平等的目標都是好的、可取的,我們不能無條件地稱贊一切讓人們結果平等的做法,強行將優勢者向下拉平到與劣勢者一樣的水準,這種結果平等是一個最壞的結局。平均主義的分配政策的致命問題即在于此。“拉平反駁”宣稱并不存在這樣的情形,即只是通過將一個境況較好的人拉低到某個境況較差的人的水平,就可以在規范意義上改善一種狀況。也就是說,劫富濟貧不一定能規范地改善總體情形。與“拉平反駁”相對的是“提升反駁”,它宣稱并不存在這樣的情形,即只是通過改善某些人的生活狀況(即便這些人的狀況已經較優越了),就可以在規范意義上惡化一種狀況。也就是說,錦上添花也并不會惡化總體情形。但是,由于拉平會減少不平等,提升會增加不平等,在一些理論家看來,這意味著平等本身并沒有什么價值,因而必須否定實質性的非工具的平等主義。

事實上,由于拉平會導致一些境況較好的人被拉低到較差的水平,所以在零和游戲中,一些人的確變壞,而另一些人則有所得益。尤其是當社會貧富差距大、境況較差的人數比較多的時候,平均主義對于相當一部分人具有吸引力,往往成為社會革命者團結眾人的政治口號和旗幟。主張拉平的平均主義者經常把平等當作社會正義的一種本質特征來強調,因而他們不必訴諸道德應得的概念來為特定的收入分配作論證。他們認為,人人得到相同的份額這樣的社會正義是天經地義的,因而不必考慮做出很少努力的人之所得究竟是否應得。而自由放任主義者則認為,在一個自由的市場下有些人致富、有些人赤貧同樣是自然的,也不必考慮是否應當如此。可見,平均主義是一種不問道德應得的極端學說。而保留了某種對自由重要性信念的平等主義者則有所不同,因為他們對于僅僅依靠政治控制來決定個人價值的集權體制持相當的懷疑態度。

與對道德應得的輕視相反,平均主義者把人的需求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因為他們認為正是人的需求決定了平均分配的必要性。可是,這里最重要的是如何決定以及由誰來決定人們各自的需要及其滿足方式。不錯,衣食住行乃人人所必需,但很難論證每人的需要都是一樣的,更難保證一個專門來論證各人需要的機構不會成為最大的特權持有者。

對結果平等論或平均主義的反駁不能僅限于平等的價值觀,還需要參照分配正義與社會發展的關系。這就是社會發展的效率、成果同分配方式之間的關系問題。由于分配正義問題不只限于一種價值理念,而是涉及多方面的價值,因此,討論分配方式就不能只局限于一種價值(比如平等的價值),還需要參照其他的社會價值(比如社會的發展、進步和效率)。目的論的平等主義預設了結果平等就是好的,未深入考察這種平等是不是對一切人都是好的,以及從社會發展的動態來看,向下拉平的平等主義對于社會進步的作用如何。此外,允許一定程度的社會差別存在,讓一部分人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與其業績相稱的提升,提供向上發展的激勵和動力,由此而與向下拉平的社會效果相比較,也是需要討論的議題。一種分配方式如果不能促進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則對其正當性的論證就缺少了社會實踐效果的基礎。

討論分配正義問題,也需要參照社會資源配置的總體水平。分配正義原則適用的通常條件是社會實際上存在中等程度的資源配置,即有一定程度的匱乏,不可能人人都得到很充分的滿足。在這樣的社會,福利平等即平均主義的要求就需要拉平所有人的福利所得。由于其社會資源的獲得是中等程度的,因而即便是拉平,也只是使未拉平前最高收入的那些人達到中等程度的所得,因而狀況不算太壞。其中得利最多的是原先處于較差境況的那些人,他們通過拉平而達到了中等程度的生活水平。而在社會資源高度匱乏的社會,人們的生活狀況普遍較差,拉平的結果是普遍貧窮。假如原先存在極少數很富裕的居民,則在拉平以后只是使這少數富人的狀況極度變壞,拉平的結果就成了少數人極端惡化,所有人仍普遍貧窮。

分配正義中的平等原則不能完全脫離社會發展效率的考量。中外社會實踐表明,平均主義的分配政策幾乎都與發展的低效率、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貧窮相關聯。看起來是比較平等的收入卻總是伴隨著低發展,人們普遍缺少生產和創造的積極性。一次性的拉平變革看起來是實現了人們收入和福利水平的比較平等,帶來的卻是長期低效率的社會發展。在收入分配上,讓每個人都得到幾乎同樣的收入,犧牲了效率,滋長了懶惰,結果是共同貧窮。這是中國改革開放要解決的一個大問題,即分配的平均主義“大鍋飯”的問題。鄧小平在談到改革開放的方針時指出:“我們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根本目標是實現共同富裕,然而平均發展是不可能的。過去搞平均主義,吃‘大鍋飯’,實際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貧窮,我們就是吃了這個虧。”*這就是平均主義的危害。在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的基礎上,鄧小平提出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但最終目標是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構想是這樣提出的:一部分地區有條件先發展起來,一部分地區發展慢點,先發展起來的地區帶動后發展的地區,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鄧小平文選》,第3卷,155、373-374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可見,為了發展生產力和促進人民幸福,在分配問題上,既要避免平均主義,也要避免兩極分化,總原則是共同富裕,但不是同步富裕,在發展階段上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另一部分人再跟著富裕。即使如此,最終仍然不是人人收入水平完全等同。

由此來看目的論的平等主義,它簡單化地把經濟結果的平等設置為社會根本的、終極的目標,認為這本身就是好的,忽視了這種好的評價不能脫離其他價值目標。尤其是從長遠發展來看,向下拉平的平等主義無視激勵機制對于社會發展的作用,忽視了平均主義所帶來的發展的低效率,以及人們長期貧窮的惡果。目的論的平等主義的問題在于,僅在作為目的的平等意義上無法解決平等的正義問題,也就是說,不能以單一的平等價值來決定分配正義與否,還需要在更廣泛的意義上界定平等,即對結果平等的檢驗應在更廣泛的公正的范圍內討論。結果拉平表面上看是平等了,但對于被拉平的處于優勢地位的人是否公平,這就是更廣泛的意義上的問題。此外,拉平在總體上不能提供有效的社會激勵,其本來的用意是滿足處于劣勢地位的人的需要,改善其生活狀況。但是,如果這樣一來的總體效果是滋生不勞而獲,養懶漢,同時又強迫處于優勢地位的人放棄自己的所有,而不是自覺自愿地有所奉獻,則拉平本身就成了一種不正義。這當中還存在應得的問題,即在強制拉平的分配政策下,劣勢者是否應得,優勢者是否應該做出犧牲,這也是分配正義需要考慮的。

因此,對于目的論的平等主義的檢驗不能僅限于平等這一價值目標,還需要社會實踐的檢驗,尤其是社會發展效率等因素的檢驗。結果平等如果大大地降低了社會發展的效率,使得每個人都受其害,就不能成為獨立的有效的分配正義原則。這里,檢驗的尺度是引入總體福利的價值觀,即看總體福利和發展的效率。激勵力本身也是一種價值,一種分配制度如果不能激勵人們努力,而是獎懶罰勤,其結果是社會的普遍貧窮,是低水平上的平等。

在分配正義問題上,用單一價值衡量存在嚴重缺陷,需要引入價值多元論,即對于平等的檢驗和考察不能僅限于平等目的自身,還需要其他價值的檢驗。當這些價值存在沖突或需要衡量時,可以在它們之間進行優先排序。比如,公正與結果平等相比,即處于優先地位。從前面區分的平等主義的術語來看,非派生的平等主義將平等本身視為價值,目的論的平等主義即是這樣一種平等主義,但其忽視了道義的正當性。道義論的平等主義則訴諸正當性,要求在檢驗人們關系時看其是否符合正當的標準。引進正當性的檢驗標準以后,目的論的平等主義就暴露出其缺陷,需要參照社會實踐效果的正當性來修正平等的要求。

三、以優先論和充足論取代結果平等論

對于目的論的平等主義的批評和反駁,并不表示可以徹底放棄平等的主張。人們對平等仍然具有一些重要的價值訴求,這就是使每個人都獲得最低限度的福利,過上體面的生活,以及在承認人們之間經濟社會差別的同時,需要保障其機會平等。這也是羅爾斯的第二個正義原則所主張的。對于羅爾斯所要求的讓最不利者獲得最大利益,學者們有一些不同的解釋,包括優先論和充足論。優先論要求在絕對值上衡量那些狀況最差的人,優先給予他們絕對的幫助。充足論則主張給予每個人以足夠的東西,以滿足其基本的體面生活的需要。法蘭克福、內格爾和帕菲特在這些方面均做了較詳細的論述。

基于類似的理由,托馬斯·內格爾認為目的論的平等主義存在諸多問題,需要用更恰當的理論來表述平等觀。他主張優先論,即幫助境況差的人是更優先和迫切的選擇。他假設自己有兩個孩子,一個健康和快樂,另一個遭受某種痛苦的殘疾的折磨。他的家庭可以有兩種選項:一種是搬到城區去住,這樣使得第二個孩子得到特別的照顧。另一種是搬到郊區住,在那里,第一個孩子因為有更好的條件(比如可以上更好的學校)而得到更好的培養。這是一個困難的選擇,當中涉及如何理解和踐行平等對待的問題。“如果搬到城區住,則是一個平等主義的決定。讓第二個孩子獲益是比較緊迫的……其迫切性卻不必然是決定性的。它有可能被其他的考量因素所超越,因為平等不是唯一的價值。但它是一個因素,并且取決于第二個孩子的境況差的地位,其狀況的改善要比第一個孩子的狀況同等或更大的改善來得更重要。”*Thomas Nagel.Moral Ques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9, pp.123-124.這里強調的是,平等雖然重要,但另一個觀念更重要,這就是幫助那個境況差的孩子。也就是說,應當優先幫助那些陷于困難境況或者基本需要得不到滿足的人,這是一個廣泛持有的觀點。功利主義者也會接受這樣的觀點,因為如果人們境況差,就更容易幫助。但內格爾強調的是,越是難以幫助的人越是需要幫助。

帕菲特同意內格爾的這個觀點,并將其概括為優先論,即境況越是差的人,讓他們獲益就越是重要。優先論所設置的優先級是根據境況差的程度來確定,即境況越差就越應優先得到幫助。與此不同,功利主義者主張,每一項助益的道德重要性僅僅取決于這項助益將有多大。因為功利主義的立足點是人們獲得的幸福總量最大化,助益越大越可提升幸福總量。優先論則認為,一項助益的道德重要性還取決于獲得助益的人的狀況,應當給予狀況差的人的獲益以更多的權重。*斯坎倫、拉茲、法蘭克福等人均持類似的觀點。

優先論以幫助境況差的人為優先考量,看起來是讓處于低生活水平的人的狀況得到了改善,實際上是縮小了社會的不平等。這在一定意義上也是拉平,但不是把狀況好的人強制拉平到與狀況差的人一樣,而是讓狀況差的人向上提升,因而在某種意義上是向上拉平。但其最終目標卻并沒有設定為讓每個人的境況都一樣的平均主義,因而并沒有把結果平等當作終極目標,倒可以將其看作是對拉平反駁的一種回應。帕菲特就指出,優先論并不是像平等主義那樣把消除不平等當作目標,“如果這是我們賦予這樣的助益以優先性的理由,那我們并不持有這樣的優先論。按此優先觀點,正如我在此定義的,我們并不信奉平等。我們并不認為一些人比其他人境況差,其本身是壞的或不公正的。這正是此論的獨特之處”*。因此,優先論并不接受目的論的平等主義的基本前提。

按照帕菲特的觀點,優先論的前提不是人與人狀況的直接對比,而是依照生活水平的絕對值來衡量。雖然境況好或壞有比較的成分,但優先性安排不是基于人們之間的關系。“按照優先論,助益境況差的人更加重要,但這只是因為這些人是處于較低的絕對水平上。這與這些人比其他人境況差這一點無關。即使沒有其他人,助益于他們也同樣重要。”因此,平等主義與優先論的主要區別在于,“平等主義關心的是相對性:每個人的生活水平與其他人相比較的程度。按照優先論,我們只關心人們的絕對生活水平。這是一種根本的結構性區別”*Derek Parfit.“Equality and Priority”.In D.Matravers,and J.Pike(eds.).Debates in contemporary Political Philosophy.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2003, p.123,124,124.。由此可見,優先論試圖避免將拉平的結果平等設定為終極目標,因而避免人與人之間橫向的比較,拒絕平等主義所關心的相對性。它從對絕對生活水平的考量入手,在生活的絕對值上衡量,讓人們都過上最低限度的體面生活,為助益那些達不到絕對生活水平的人提供正當性的證成。

從人群的總體情況來看,幫助那些絕對生活水平低的人,讓最不利者有所得益,可以部分地克服社會的不平等,是一種局部的向上拉平的方法。這顯然不同于將處于高生活水平的人強行向下拉,使之與低生活水平的人狀況一樣。向下拉平的結果看起來是讓境況差的人滿意了,但卻大大地損害了境況好的人的利益,在強制拉平時則是違反其意愿,侵害了其基本權利。優先論只是說要優先解決最不利者過體面生活的問題,其目的不是完全拉平,而是在客觀上縮小絕對生活水平低的人與其他人之間的差距。所謂扶貧項目,實質上就是通過公共福利的分配,為生活在絕對貧困線下的人們提供體面生活的保障。

取代結果平等論的另一個理論是充足論。法蘭克福也批評目的論的平等主義的問題,認為“這樣的經濟平等并不具有特別的道德重要性。就經濟資產的分配而言,從道德的觀點來看,重要的不是每個人都擁有同樣的東西,而是每個人應當擁有足夠的東西。如果每個人都擁有足夠的東西,則某些人比另外一些人擁有更多,就在道德上沒有什么重要性”*Harry Frankfurt.“Equality as a Moral Ideal”.In D.Matravers,and J.Pike(eds.).Debates in contemporary Political Philosophy.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2003, p.82.。他將此對平等主義的替代項稱為“充足論”。這也是從絕對值上對人們福利水平的要求,即保證每個人都擁有足夠多的東西,過上體面的生活,而不必立足于人們之間的比較。有了足夠的東西之后,人們之間存在的差別,如一些人擁有更多,更富足,一些人擁有少一些,在道德上就不是那么重要了。可見,充足論也是從最低的生活水平的最低要求出發的,使每個人都有足夠多的東西,即滿足最低層人的絕對生活水平的要求。這與優先論類似,即解決雪中送炭的問題,而不必拘泥于錦上添花。有了充足的東西以后,在此之上的人們之間就無須時時進行比較了。

優先論和充足論與羅爾斯的正義原則中的差別原則在本質上是一致的。羅爾斯正義理論的第二個原則適用于社會基本結構的另一部分,即社會制度規定和建立社會、經濟不平等的方面。它承認人們在分配的某些方面是不平等的,但要求這種不平等對每個人都有利;人們在運用權力方面也是不平等的,但同樣必須遵從官職對一切人開放的原則,即具有同樣才能的人具有從政的同等機會。*可見,羅爾斯也避免把經濟平等設置為最終目的,而是在承認人們之間經濟差別的同時,設定了符合正義的原則,即這種差別必須符合最不利者的最大利益,同時保障機會平等,即職務和機會向所有人開放。“雖然財富和收入的分配無須平等,但它必須合乎每個人的利益,同時,權威與負責地位也必須是所有人都能進入的。”*羅爾斯:《正義論》,第4章、49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這種平等論是道義論的平等而非目的論的平等,它應服從更大的正義范疇的要求。

這里強調的是公民平等的自由權利,主要是在政治和法治中體現出來的平等公民權。而當承認社會和經濟的不平等時,也必須保證官職對所有人開放,也就是公共職位向有才能者開放,給所有人平等的從政機會。機會平等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平等的自由原則。羅爾斯關于正義理論的第一個原則即是平等的自由原則。他聲稱,這第一個原則適用于社會基本結構的第一部分,即社會制度規定和保障公民的各種基本的平等自由,包括政治自由(選舉權和出任公職的權利),言論、集會、信仰和思想自由,人身自由和財產權,法治概念中所規定的不受任意逮捕和搜查的自由,等等。這個平等自由原則主張正義社會的公民擁有同樣的基本權利,享受這方面同等的自由。這種原則堅守程序正義意義上的機會平等和起點平等的底線,它是建立在人與人在人格尊嚴和自尊的平等基礎上的。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平等主義的訴求有不同的形式,作為一種非派生的平等主義,目的論的平等主義將人們的社會和經濟的結果平等本身設定為終極目標,認為其本身就是好的,忽視了平等的要求也要受正義價值的制約。訴諸結果平等的平均主義把經濟平等設定為單一的價值目標,排斥了正義或正當性的價值。事實上,平均主義無法面對強行拉平對人的自由權利的侵犯,也忽視了正義的其他價值,如通過激發人的生產和創造的積極性帶來的更大更長遠的福利。這種福利是更廣泛意義上人們的平等權利,即公正的制度激勵人們發展的機會平等權。但是,反駁目的論的平等主義并不表示放棄平等的價值觀,而是要立足于機會平等和提升最不利者的最大利益。以優先論和充足論取代結果平等論,即是提出每個人都能過上體面生活的最低要求,這是一種設置最低生活水平的權益平等觀。此外,在承認人們之間經濟社會差別的同時,需要堅持機會平等,即公民人格的平等,擁有平等的尊嚴,在法律面前的平等對待,保證所有人平等的從政機會,讓公共職位對所有人開放。

猜你喜歡
價值
踐行初心使命的價值取向
當代陜西(2019年18期)2019-10-17 01:48:58
價值3.6億元的隱私
華人時刊(2019年23期)2019-05-21 03:31:36
一分鐘能創造多少價值?
一粒米的價值
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七月》價值新解讀
唐山文學(2016年2期)2017-01-15 14:03:53
“給”的價值
俆衛:用夢創造價值
科學中國人(2015年4期)2015-02-28 09:12:39
價值
小說月刊(2014年8期)2014-04-19 02:39:17
從平凡中體現價值
聲屏世界(2014年1期)2014-02-28 15:17:32
“活著就要體現自身價值”
中國火炬(2012年3期)2012-07-25 10:34:02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在线r| 亚洲AV无码一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在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激爽大片高清在线观看| 亚洲美女视频一区| 国产黑丝一区| 国产性猛交XXXX免费看| 女人18毛片久久| 亚洲人网站| 69视频国产| 国产网站一区二区三区| 69综合网| 欧美成人第一页| 99偷拍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福利在线视老湿机| 尤物亚洲最大AV无码网站| 日本少妇又色又爽又高潮| 不卡无码网| 伊人成人在线| 亚洲精品在线观看91| 国产精品 欧美激情 在线播放| 无码电影在线观看| 亚洲av成人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制服丝袜第一页| 国产精品亚洲αv天堂无码| 欧美日韩中文国产va另类| 99视频全部免费|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z| a级毛片免费网站| 色成人亚洲| 亚洲AⅤ综合在线欧美一区| 日韩精品高清自在线| 日韩欧美在线观看| 日韩福利在线视频| 国产在线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一区在线|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下载| 国产xx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在线永久在线视频2020| 久久久久久午夜精品| 四虎精品黑人视频| 国产精品爽爽va在线无码观看 | 日韩精品成人在线| 成人毛片免费在线观看| 激情综合图区| 欧美一级一级做性视频| 久青草国产高清在线视频| 久青草免费在线视频| 福利国产微拍广场一区视频在线| 伊人福利视频| 亚洲日韩精品欧美中文字幕| www.狠狠| 婷婷色丁香综合激情| 亚洲久悠悠色悠在线播放|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 亚洲性影院| 欧美视频在线第一页| 国产精品一线天| 中文字幕乱妇无码AV在线| 伊人婷婷色香五月综合缴缴情| 尤物成AV人片在线观看| 久夜色精品国产噜噜| 婷婷综合亚洲| 一本视频精品中文字幕| 少妇精品在线| 亚洲成人一区二区| 五月激激激综合网色播免费| 欧美成一级| 丁香婷婷激情网| 伊伊人成亚洲综合人网7777| 日韩av手机在线| 亚洲成在人线av品善网好看|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第一区免费| 中文字幕av无码不卡免费|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软件| 91精品小视频| 国产精品亚欧美一区二区| 欧美日韩亚洲国产| 国产自在线播放| 一本大道香蕉高清久久| 欧美第一页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