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穎,張葉鋒
(濟寧職業(yè)技術學院,山東濟寧 272100)
伴隨著經濟新常態(tài)的日益深化,國家戰(zhàn)略上的深化改革逐步進行,黨中央對改革的意志矢志不渝,勢必要將改革進行到底。不論是經濟上的供給側改革,還是軍隊的管理和分組,都體現出國家意志強大的決心。這不僅是我國的現實國情,同時也應該是思政課堂上的教學內容。這不但可以讓學生了解國家的大政方針,同時也是培養(yǎng)學生愛國主義思想的應有之舉。建設偉大的國家,跨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不僅是近代以來所有華夏兒女的理想,同時也應該是當代學子所肩負的社會責任。基于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思政課堂教學便需要進行適當地調整,使之適應當代青年的學習傳統(tǒng)和思維習慣。將中國茶文化注入思想政治教學課堂無疑是創(chuàng)新之舉,它不僅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同時也有助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在上下五千年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中,茶文化無疑是頗具代表性的傳統(tǒng)文化,它不僅囊括了中華文明的諸多方面,同時有著時代發(fā)展的新要求和新內容,因此便可以將中國茶文化植入思想政治教學之中,這不僅能夠激發(fā)思想政治教學課堂的活力和能量,同時也能夠使中國茶文化在學生之中廣泛傳播,進而增加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和民族自豪感。
將中國茶文化放置在思想政治課的教學之中進行傳播,并不是生拉硬拽的組合,而是二者之間有著內在的關聯性。思想政治課堂會講解馬克思、恩格斯理論,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等相關理論思想,其實質是讓學生了解我黨一以貫之的理論基礎。但是追求根源,還是建立愛國主義情感,使學生的思想中樹立強大的民族自豪感。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國的思想政治教學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和民族情懷,這一需求便使思想政治教學與中國茶文化聯系起來。眾所周知中國茶文化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中國茶文化從神農氏開始已經跨越了四五千年的歷史,可以說是華夏文明的見證者和參與者。茶文化本身所蘊含的精神象征和文化內涵代表著中國傳統(tǒng)知識分子的精神高度和審美追求,是中國文化的重要代表。將中國茶文化引入思想政治教學中,便可以讓學生通過學習中國茶文化的相關知識,了解博大精深的茶內涵,進而樹立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認知,達到傳播茶文化,夯實學生愛國主義思想基石的目的。
“思想政治教育處于一個口頭重要,實際上次要的地位,不能適應大學生全面發(fā)展和社會對大學生綜合素質的要求。”[1]為了使我國的思想政治課更加適合我國當代青年的發(fā)展,應該實現茶文化和思政課堂的有機融合。“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實現茶文化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傳播,首先應該考慮的便是傳播方法。由于中國茶文化不屬于正規(guī)的思政課堂的教學內容,所以要進行二者的融合便需要進行專門的講解,讓學生能夠全面地掌握茶文化的相關知識。同時,由于茶文化中有茶藝表演,便可以以表演的形式融入課堂教學,這樣既豐富了思政課堂的內容,同時也激活了教育教學的講課方式。當然,優(yōu)秀的課堂絕不是照本宣科的填鴨式教學,而應該動用多種教學方式。茶園旅游便可以加入思政課堂之中,參加茶園的教學活動不僅煥發(fā)了學生對大自然實踐的熱愛,同時也更有助于中國茶文化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傳播。
萬世師表孔子早在《論語》中便討論了“學”和“思”的關系,“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千古哲理依然對當代教學具有強大的指導意義。“學”在整個教學中始終占據著主要地位,這不僅是思想政治教學的重點,同時也是當代教育的不二法則。因此,面對與思政教學內容相差甚遠的中國茶文化,同樣需要開展學習活動。但是由于中國茶文化駁雜繁復,不似馬列主義經典線索清晰,所以在開展對中國茶文化的學習時適合進行專題講座。將中國茶文化切分成不同的范疇和內容,邀請不同專業(yè)的教師進行專門講解。面對浩若星海的茶文學,可以邀請文學教師進行專門講解,從《詩經》到宋詞,從小說到戲劇,以文學的語言講述妙趣橫生多姿多彩的中國茶文學。當然還可以邀請不同領域、不同方向的專家學者講述他們眼中的茶文化,使茶文化實現和而不同的文化傳播。以講為核心的專題學習,不僅可以讓學生最大限度地了解中國茶文化,也不會割裂思想政治課堂的正常教學秩序。將茶文化以專題講座的形式進行傳播,既是基于茶文化本身的文化特質進行的選擇,同時也是兼顧思政課堂的教學邏輯。因此,以講為核心的專題學習,既是思想政治教學的有力補充,同時也有助于最大程度傳播中國茶文化。
茶藝表演屬于中國茶文化的重要內容,在進行茶文化傳播時便可以將茶藝表演巧妙地運用到思想政治教學之中。伴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信息的驟增,當代青年對耳提面體的教學方式早已深惡痛絕,因此應該大膽實現教學改革,旨在探尋符合當代學生發(fā)展的教學方式。對于中國茶文化而言,為了實現其在思想政治教學之中的發(fā)展和傳播,便需要尋找不同以往的教學方式。摒棄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邀請茶藝表演大師進行實時的茶藝表演便可以極大地刺激學生的學習熱情。以表演為重點的茶藝演示并不是脫離茶文化傳播,而是以更加符合當代學生思維邏輯的方式進行茶文化傳播。“文化本身就是一種教育力量。”[2]以生動形象的茶藝表演激發(fā)學生對茶文化的興趣之后便會嘗試了解和學習茶文化,這樣便彌補了以專題講座短時記憶的缺陷,使茶文化可以源源不斷地影響和感染當代學生,最終達到了思想政治教學目的。
茶文化在思政課堂教學的傳播,不僅需要茶文化專題講座,茶藝表演這些課上活動,同時也需要課外活動,這便是以游為輔助的茶園觀光。中國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就在于一步一景、精彩紛呈,不同的茶品種便具有不同的自然地貌。由于茶多生長在高山峻嶺之間,基本都是遠離喧囂的田園地帶,所以茶種植區(qū)的自然風光獨具特色,各有魅力。因此近些年伴隨游客消費水平的提升,茶園觀光成為新興的旅游形態(tài)。茶園觀光不僅是欣賞山水之間的云霧飄渺,同時還是品味茶類茶品的獨特風味,當然還有關于茶文化的講解和展示,可以說是全方位地展示中國茶文化的旅游類型。正是由于茶園觀光的獨特優(yōu)勢,便特別適合與思想政治教學相結合,使學生能夠近距離感受茶文化。將教學課堂從學校轉到茶園,不僅是教學環(huán)境的變化,更是教學思想的轉變。面對大同小異的教學環(huán)境,學生勢必產生逆反心理,因此思想政治課堂的教學目標便大打折扣。顯然沿襲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和課堂教學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需要在教學手段上尋求創(chuàng)新。馬克思主義指出:“人的本質……實際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綜合。”[3]將課堂從學校移步到茶園,不僅是滿足學生對游玩的好奇和興趣,也是深化思想政治教學的深層目的。學生只是短暫地停留在學校之中,他們更多時候是要成為社會的人。因此將茶園觀光和思政課堂的結合便是讓學生成為社會關系的集合,成為完整的具有社會意識的當代青年。這不僅是以游為輔助的茶園觀光的價值所在,同時也是當下思想政治教學應該著眼的內容。以講為主,以演和游為輔,旨在全方位地向思想政治課堂輸送中國茶文化,使之不僅成為影響學生的傳統(tǒng)文化,更應該內化成華夏子孫的精神血脈,進而讓學生從思想深處認同民族文化,做到真正地熱愛祖國,傳承文化的教育目的。
將茶文化與思想政治課堂相結合不僅有利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同時也促進當代教育的革新與拓展。所以并不是思政課堂促進了茶文化的廣泛傳播,而是二者得到互相影響的互補作用。
革新是時代發(fā)展的潮流,作為國家希望和未來的教育事業(yè)更應該迎頭趕上,將改革進行到底。以往思政教學多為老師耳提面命地講授,學生只是一知半解,并未能真正達到思政教學的意義。在這種情況之下,學生多把思政教學課程當成任務完成,使其成為了萬馬齊喑的硬性約束。基于此種現狀,思政教學便需要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另思政課堂真正符合學生的認知習慣和思維傳統(tǒng)。中國茶文化作為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便順其自然地被引進到思政教學之中。茶文化在思政課堂的傳播,能夠令學生從內心深處熱愛民族文化,進而增強民族自豪感。這是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的教育要求,同時也是教育改革的絕好嘗試。
思政課堂中的茶文化傳播,不同于其他類型的傳播方式,畢竟思政課所要求的是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yǎng),其核心是增加對民族文化的認知和理解。因此,茶文化在思政課的傳播其實是屬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代表的是星河燦爛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以茶文化為先鋒官,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引進到學生課堂,可以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文化的綿延不絕是傳承的結果,傳統(tǒng)文化正是在學生的認知和理解中得以傳播和發(fā)展。這樣的嘗試和革新不僅推進了中國教育事業(yè)走向新的發(fā)展和高度,同時也無形之中傳播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國文化總是在子子孫孫的傳承中奔流向前,影響著國人,也福祉于世界。所以說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茶文化傳播,不但有著對傳統(tǒng)教學方法的改進和革新,同時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產生極其重要的影響。因此茶文化在思政課堂教學的傳播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1]周德榮.關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調查與思考[J].云南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9(9):214.
[2]李方.教育知識與能力[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