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玲
(四川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四川成都 611130)
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歷史的瑰寶。在幾千年的文化脈絡承接當中,汲取了中國古代各路學派優秀的人文氣息。自古以來,茶被認為是天化之物,中國人對茶文化有著一種特殊的情感,很多朝代的文學作品都有茶文化的影子。古代的文人志士將茶文化賦予人文情懷,茶文化有著特殊的教化和德育功能。茶文化思想融入高校的思政教育并與我國人文教育相契合,這對于提升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有重要的意義。茶文化思想滲透到人文教育與思政教育當中,對于大學生觀念意識的形成與塑造,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茶文化在物質、精神上有一定的表征意義。一直以來,人們都崇尚茶文化形式和精神的契合。在中華民族歷史的長河當中,茶文化以一種美的形式延續下來。茶藝之道可以體現出茶文化的育人思想,如陸羽的《茶經》中,介紹啜苦咽甜。品茶的過程一般都是先苦后甜,茶藝的過程也是十分的精湛,茶道中可以看出育人的精細以及教化人生的概念。
中國的茶文化歷史悠久,縱向的時間發展中也比較長。因此,在不同的歷史階段,茶文化的表現形式、價值意義也略有不同。第一,茶文化思想繼承著中華民族優秀特色的一種文化因子,其思想價值得到了廣大民眾的認同;第二,茶文化思想中體現了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民族精神。在生活中,柴、米、油、鹽、醬、醋、茶是老百姓必不可少的。因此,在茶本身的制作過程中也有一種不怕苦、不怕累的樂觀向上的精神,以及實干的責任擔當;第三,茶文化在歷史孕育中而歷久彌新,不斷的汲取優秀的歷史文化精華,融合了歷史上的智慧,是歷來文化成果的結晶。發揮茶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與文化育人中的契合作用,能夠促進高校形成濃厚的德育教育氛圍。
茶文化的發展也逐漸影響著人的思想,在茶文化中也有德育觀。眾所周知萬物都是有靈性和特點的,人有人品的好壞,茶也有茶性。茶性體現的是一種人文情懷,一種道德情感。在茶的文化思想中,糅合了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情感,以及濃厚的德育思想。如清正廉潔、大公無私等道德內涵。從古到今,人們汲取茶文化中思想文化的價值營養,茶文化也一直激勵著人們的斗志。清涼的品性,固守著人的道德情操,茶文化的這些德育思想也漸漸成為了人們續寫思想道德情懷的一種載體,成為了人們修身養性的一種方式。茶具有很大的藥用價值,在日常生活中充當飲品的同時,還是珍貴的藥物。比如茶就有提神醒腦的功效,使人安神定心,促進人的修身養性。茶的生長環境可以體現出它艱苦奮斗、高潔不屈的品性。品茶類似品人,清香襲人的茶香味給人帶來一種超脫,有格調,空靈的氛圍,使得品茶的人更容易達到自己的精神、陶冶的境界。茶文化孕化道德的能力不可褻瀆。
縱觀高校思政教育的問題,可以大致分為三類。首先,思政教育的實際作用不夠強大,思政教育形式主義強。根據不少的調查結果顯示。不少高校開展反正教育都是為了響應大學生管理工作的規定,開展的時政教育活動主要是以集體活動形式為主,雖然這種活動形式能在一定程度上營造良好的思想教育文化氛圍,但是其活動的宗旨性不強,從而導致了思政活動的具有很強的儀式感;其次,思政教育的個體強化作用不強,由于學工處思想教育活動的宗旨性、針對性不強,這種形式感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到高校學生的個人思想上,時政教育的作用,也很難體現在學生的個人身上。學校的教學也難以落到實處,起到真正的效果;最后,從大范圍來看,高校仍有不少的學生存在逃課及道德行為不規范的現象,這些現象需要思政教育的加強作引導,才能讓學工處的工作有的放矢。然而實際上并非如此,學工處的時政教育的力度不夠大,使得思想教育的個體強化感不強。最重要的就是思政教育與人文教育聯系不密切,不少高校沒有真正的思政教育與人文教育進行有效的契合,并將執政教育的作用落實到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塑造上。
中國的茶文化一直受到許多國家的歡迎。茶文化在我國傳統文化中積淀了許許多多優秀文化的精華。中國的茶文化博大精深,茶文化體現了中國優秀文化的歷史脈絡。
新時期以來,我國在經濟領域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人們的物質生活與文化生活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高校的教育水平以及基礎設施建設也不斷完善,這也為高校的學生提供了一個更加優化的學習環境。然而,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物質生活當中,有很多學生的精神面臨著荒蕪的局面。出現這樣的情況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當代高校學生思政教育的匱乏。這種高校思政教育的文化缺失,會使學生喪失參悟三觀的能力、歪曲價值取向,不利于學生長遠的人生發展。把茶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與文化育人中,可以彌補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文化缺失。
茶文化是凝聚了很多優秀的思想認知,能夠幫助學生完善自己三觀體系,成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補充。茶文化中有和諧平等,團結等精神內涵,其中還包含了儒家思想中“以德教人”的思想,把這樣的茶文化思想,領悟到高校思政教育當中,不僅僅可以擴充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學內容,還可以有助于高校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整體提升,強化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塑造的自覺性。
當前,高校思想教育的活動形式比較單一,主要是以集體活動形式為主,而且教育效果不佳。將茶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教育與文化育人之中,可以增添思政活動的興趣效果,借助五常文化中的文化因子、符號元素等方式,可以突破傳統思想教育那種枯燥乏味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對思想教育中創新模式產生濃厚的興趣。讓學生在學習茶文化內涵的同時,也能夠學到思政教育的知識,并且對思想政治教育不產生排斥和抵觸的情緒。從而豐富高校的育人模式。
細細解讀茶文化蘊含的深刻哲理,我們可以發現浩瀚博大的精神內涵。將茶文化思想實踐于高校思政教育與文化育人的契合當中,發揮其粘合作用。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與文化育人時,可以深入滲透茶藝中的品茶、制茶等內容,豐富學生的人文素養,潛移默化地貫徹思想道德素養和人文素養。將茶文化中的德育思想融入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與文化育人課程設計中,培養高校學生的歷史責任感以及社會使命感,形成和諧的校園氛圍。在傳統的茶文化中,德育思想包括愛人、敬人、尊人等品質,茶文化思想對高校思政教育與文化育人中的契合的實踐作用,能夠將高校思政教育和文化育人緊密聯系在一起。
茶文化與思政教育內容的有機結合,豐富教育內容活動。高校在學習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當中,引導大學生積極主動地從茶文化思想當中汲取精華,挖掘出高校學生的潛能。通過樹立修身、真誠、正義等優秀的道德思想,健全高校學生的人格,并教導學生將良好的人格意識運用到學習和生活中。課堂是傳播思想政治的最主要的傳播時間,在傳統的思政教育過程當中,由于灌輸思想教育思想的方式比較的單一,使得學生在心理上產生了抵觸的心理。發揮茶文化在思想教育與人文教育中契合的作用,將課堂的思政教育形式與茶文化內容有機的結合。首先就應該創新傳播思政教育的方式以及行為手段,致力于營造一個積極生動有趣的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課堂氛圍,但又不失課堂的莊重感。在思政教育的課堂當中,要充分的體現茶文化思想的有關教育內涵,將茶文化思想滲透到思政教育與文化育人的教學過程中,使大學生哉課程中深刻受益。
教學機制是思政教育工作實施的有效載體。如果沒有教學機制的契合,那么即使是豐富思想教育內容,也無濟于思政教育工作的正常開展。思政教育與人文教育的正常開展,離不開教學機制的科學運行,要健全高校思政教育內部組織的體制,協調好茶文化思政教育和人文教育的關系。不僅如此,高校還應該充分地利用校園媒體來宣傳思政教育。在校園文化活動中將茶文化融入主題,并形成合理的運行管理制度,強化茶文化的契合作用。另外,還要將茶文化思想與我們現在的科學技術緊密聯系在一起,將人文教育與思想政治工作全方位開展起來。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全面開展,離不開思政教育與人文教育相契合的形式。在思想政治教育課堂,將茶文化的德育思想深刻融入課堂環境中,有效吸引高校學生學習的樂趣與互動性,使得學生主動地融入人文教育與茶文化相契合的環境中,接受優秀文化的熏陶。茶文化在高校思政文化育人中的契合作用意義深遠,茶文化的精華拓充到思政教育是高校思政教育體制機制、教學形式的突破,這對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作用重大。
[1]巫明川,王中正.手機上網與校園網絡輿情突發事件——以溫州地區大學生為例[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2011(6):34-35.
[2]謝文平,陸書建.關于大學生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探討 [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2010(3):11-12.
[3]周卉.雙向互動的高校文化建設與思想政治工作 [J].理論導報,2010(12):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