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秀瓊
(廣西醫科大學,廣西南寧 530021)
二十一世紀以來,全球經濟、政治、文化、社會與生態的發展都呈現出顯著的一體化趨勢,各種信息和技術全球互通,各國的傳統民族產品開始跨越其原本的單一文化、單一民族和單一國家的經營范圍,邁向跨文化流通的道路,展示出越來越強的世界性特點,與之相關的商業廣告及宣傳文案也打破了既有的地域性經營藩籬,外宣翻譯工作在各個領域得到的關注度和普及度與日俱增,逐步成為了任何一家企業完成其國際化轉變的關鍵步驟。
茶葉在我國擁有幾千年的歷史,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交織,在這一過程中形成了輝煌燦爛且自成系統的茶文化,具備豐富而深刻的文化內涵與藝術魅力。可以說,茶葉與茶文化是中華文明的彰顯,是中國民族氣節和品格的象征,也是其他國家了解中國的一扇明窗,必須高度重視茶產品在國際市場的推廣。因此,相關企業除了應當改進生產工藝、提升產品質量以外,還應當注重企業品牌的創立,在廣告宣傳上下足功夫,充分認識到宣傳對于產品推廣無可替代的作用,并把廣告宣傳置于跨文化的語境之中加以深化,把宣傳文案轉換成目的銷售國家和地區的語言文字,使之既能保留原文中所蘊含的中華文化之精髓,又能夠以目的語國家受眾所喜聞樂見的方式表達出來,順應當地的文化習慣和心理預期,促進我國茶產品在世界各國的順利流通,并由此推動中西文化的有效交流。
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我國的經濟與科技迅速發展,很多產品憑借其民族性、時代性、優廉性得到了各國人民的推崇,在國際市場上占據了有利地位,但僅僅具備了經濟與科技的優勢仍然是遠遠不夠的,眾所周知,一個國家強盛與否不但要看這個國家的經濟、科技、軍事實力等“硬實力”,還要看其文化及意識形態吸引力所展現出來的“軟實力”。在信息時代,文化軟實力的作用正變得日益突出,所以,在打開國際經濟市場大門的同時,我國相關部門也在加強對傳統文化的宣傳力度,以期在世界文化市場中占據重要位置,集茶葉與茶文化為一體的茶產品就成為了我國的重點關注對象。茶產品外宣翻譯與茶葉茶文化之間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前者能夠為我國茶葉與茶文化走出國門、走向世界搭建起一座堅實的橋梁,讓它們擁有了在其他國家和民族面前展示自我魅力的機會,而后者則為外宣翻譯在各個領域的重要性作了鋪墊,推進該工作與其他領域的有機融合。
茶產品外宣翻譯涵蓋茶名翻譯、茶企介紹翻譯、品牌文化翻譯、茶葉功能翻譯等,內容之多是其他文化形態所無可比擬的,這是由于我國茶文化在數千年的發展歷程中形成了多個子系統,涉及的文化要素數不勝數,包括歷史典故、名人軼事、民間傳說等,內容諸多,意蘊深厚,所使用的翻譯技巧也各不相同。茶產品外宣翻譯應當確保譯文受眾通過閱讀相關文本可以真正了解到我國的茶葉品類、屬性、功效、作用等基本信息,還能夠認識到與茶葉相關的文化背景信息,把握產品的文化性與藝術性,實現兩種文化之間的無縫對接。誠然,當前的茶產品外宣翻譯工作并不盡如人意,有相當一部分譯者僅僅對文本的字面意義進行翻譯,而不對其內部意蘊進行解讀,導致翻譯文本沒有深入到其文化層面,抹殺了產品的文化關聯性與歷史連貫性,還有一部分譯者片面關注產品文化意蘊的深刻性與精確性,對文本中的文化內容作了百分之百的對譯,沒有必要的說明文字和刪減內容,導致譯文晦澀難懂,這些都制約了茶文化的對外傳播。所以,相關翻譯人員在對茶產品進行外宣翻譯時,應當緊密結合我國茶文化的基本特征,切實考量目的語讀者的接受能力,在保證原文基本內容得以傳遞的基礎上保證譯文的可讀性,加深外國消費者對我國茶葉和茶文化的理解,促進我國茶文化的國際化發展,增強我國的文化軟實力。
統計資料顯示,我國的茶葉種植面積與茶葉年產總量均為世界第一,茶產品消費總量也位居世界前茅,茶葉種類可以分為綠茶、紅茶、黃茶、白茶、黑茶、青茶和再加工茶花茶等七大類,又可以細分為成千上萬個小類,可以說是世界上茶葉門類最齊全、茶文化內涵最豐富的國家。然而,就國際知名度而言,我國卻遠遠不及印度、斯里蘭卡、肯尼亞等產茶國家,就品牌影響力而言,我國也遠遠不及非茶葉原產國的“全民飲茶國度”——英國。以茶產品“立頓”為例,它誕生于人人鐘愛飲茶的英國,以其便捷性風靡全球,起初是以紅茶為主,隨后增加了綠茶、白茶、花茶等其他產品類型,質優價廉、方便衛生,很快就發展成為深受各國人民喜愛的國際馳名品牌,就是在我國市場上也占有極高的分量,與我國的本土茶葉品牌在市場上的營銷情況形成了鮮明對比。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國的茶產品往往都是以產地命名,缺乏讓人印象深刻的品牌,換句話說,立頓是通過商業營銷手段來打造品牌,讓人們通過品牌來認識和接受立頓這個品牌,而后接受其產品,但中國茶產品則相反,它們按照地理位置來區分產品名稱,比如西湖龍井、武夷巖茶、安吉白茶、云南普洱茶、洞庭碧螺春等,產品名稱似乎與企業無關,只要是這類產品,無論是哪一個茶葉生產的茶產品都擁有共同的名字,所以人們往往是先要產生對某種茶葉品類的消費愿望,而后去市場中找到具有相同名稱的茶葉產品,再依據包裝、日期等因素來決定購買哪一款,與立頓相比,我國茶產品在市場中完全處于被動地位,消費者在魚龍混雜的市場中單憑茶葉品類來選購是有很大風險,一旦選購失敗,則很有可能會降低消費者對這一類茶葉的信任,影響相關茶產品的市場推廣。同時,該情況也對茶產品的外宣翻譯工作了構成了較大難題。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找不到商標名稱,只能按照原文本的品類區分來進行產品分類,令眾多茶企業生產的茶產品被冠以了同一個譯名,不明所以的消費者可能會誤認為這是同一個企業生產的同一款產品,不同的價格信息也會讓人們誤以為中國茶產品定價混亂、惡意競爭等,將直接削弱我國茶產品的整體信譽度和競爭力,不利于茶產品和茶文化的推廣。
除了缺乏商標和品牌給外宣翻譯帶來的問題以外,茶產品宣傳資料中的同音詞、重名詞、術語不統一等情況也給外宣翻譯帶來了極大挑戰。
首先,同音詞即讀音相同但意義不同的詞語。在茶文化中比較著名的就是“功夫茶”和“工夫茶”的區分了,其中,前者指代的是一種源于廣東潮汕的茶葉沖泡方式,意指沖泡需要花費一定的功夫,得到的茶湯才更加香醇甘厚,后者指代的則是紅茶之中的一個小類,兩者在意義上根本不同。但是很多譯者并未注意到兩者的差異,而是統一翻譯為“Kongfu Tea”,導致上下文語意關聯不上,不利于茶文化的傳播。業內有學者提出,“功夫茶”可繼續使用“Kongfu Tea”的譯法,而“工夫茶”則可以翻譯為“Congou Tea”,并加以注釋“a kind of black tea from China”,由此與語境有機銜接,加深外國讀者對中國茶產品和茶文化的了解。
其次,重名詞即茶產品宣傳文案中的專業詞匯與其他物品、地點、景觀等重名。比如六安瓜片茶,這種茶產自安徽六安,因其外形酷似瓜子而得名。一般來說,對于特定地點和復雜茶名的翻譯,譯者往往會采用“音譯+Tea”的方法,既能保留原文的東方文化色彩,又可以突出產品的茶葉屬性。但是,“Lu’an Guapian Tea”對于外國讀者而言并無法體現出其外形酷似瓜子的特征,導致讀者對該產品的認知仍然處于模糊狀態,甚至會有種不知所云的感覺而放棄對該產品進行進一步認知。所以,為了達到良好的溝通效果,可以翻譯為“Lu’an melon-seed-shaped tea”,使讀者一看便知茶葉的外形特征,并形成深入了解該產品的愿望,有利于茶產品和茶文化的發展。
最后,術語不統一是茶產品外宣翻譯面臨的長期問題。由于我國茶葉品類繁多,幾乎每一個背后都有其文化及歷史背景,但譯者文化知識有限,無法把握全部茶產品的背景文化信息,所以很多人為了節省時間、提高速度,就憑借自己的想法和理解去翻譯,而不去查找和參考已有的權威翻譯資料。比如,鐵觀音是我國十大名茶之一,在茶產品市場具有較高的聲望,也是我國出口貿易的一大頂梁產品,相關翻譯工作數不勝數。據統計,與鐵觀音相關的翻譯文本已經多達十幾種,包括“Tie Guanyin”,“Tie Kwan Yin”,“Iron Buddha”,“Iron Goddess”等,以音譯或者直譯的方式表現出來,看似簡單明了,實則會讓譯文讀者不甚理解譯文所指,會思考茶與鐵之間的關系。而譯者應當明確,鐵觀音這個名字由來于茶與佛教之間的淵源,佛寺通常都有禪茶的慣例,這個名字就展示了以飲茶來“三省吾身”、獲得身心寧靜的追求。所以,在翻譯時,譯者應當把其中的佛家文化內涵展示出來,翻譯為“Tea Buddha”,既說明了產品的屬性,又與佛教文化息息相通,使文本的可讀性大幅提升。
茶產品外宣翻譯是一種跨文化實踐活動,并非兩種語言之間的簡單轉換,而是要把譯文放在功能對等的層面上進行解讀,把翻譯工作視為茶文化跨文化傳播的有機構成環節,讓它為我國茶葉的國際化品牌戰略服務,為我國茶文化和傳統民族文化的持續發展服務。因此,站在跨文化的角度下,茶產品外宣翻譯可以借鑒和應用以下技巧:
常用的翻譯方法有音譯、直譯和意譯三種,分別應用于不同的文本之中,對于人名、地名和常見的茶品名稱,一般采用音譯法,對于科技類和信息類文本,通常采用直譯法,對于文學類和文化類文本,通常要使用意譯法。當然,文本的屬性并非絕對單一的,因此,使用的翻譯方法也應當靈活多樣。我國茶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宣傳文本中既有介紹茶葉屬性和品類等基本信息的介紹說明性文字,也有展示其文化背景和藝術底蘊的深層文化信息,譯者應當根據每一段文字的特點和信息情況,來選擇一種或者多種方法來翻譯,增加產品的可讀性,提升外國讀者對我國茶產品的理解和認可,從而促進我國茶產品和茶文化在國外市場的傳播。
在經濟全球化發展的時代,產品之間的比拼不僅僅是質量與形態上的比拼,更包括產品文化內涵、時代意義、藝術特色等方面的較量,我國茶產品競爭力比不上“立頓”,有很大因素是在于譯者茶文化背景知識的缺失,消費者看到的就是一個簡單的“茶”字,而沒有體會到其內在品格,故而無法輕易在同類茶品中脫穎而出。所以,譯者應當加強自身建設,對茶葉和茶文化形成深入而透徹的理解,提升翻譯的準確度。
茶產品外宣翻譯的主要目的就是要為其他國家的讀者提供產品服務和文化服務,但由于中西方文化差異和語言文字差異都比較大,英文中并沒有相關詞匯來與漢語一一對應,加大了茶文化的跨語際傳播難度。所以,譯者應當立足于目的語讀者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使用為目的語讀者所喜聞樂見的表達方式予以再現,實現兩個文本在宣傳功能上的對等。
受文化歷史差異的影響,中西方的文化內容與語言文字都有很大不同,相關譯者團隊應當結合茶產品的外宣翻譯訴求,對茶文化中尚待統一的詞匯或文本進行統一翻譯,裝幀出書或者建立語料庫,規范茶文化翻譯市場,避免茶文化翻譯的雜亂狀態,促進茶文化的跨語境傳播。
茶產品外宣翻譯是我國茶葉出口貿易與茶文化對外傳播的橋梁,良好的外宣翻譯可以促進茶葉及茶文化的對外發展進程,相反,粗糙的外宣翻譯則會直接影響目的語讀者對原文的理解,不利于我國商品和文化的跨語境傳遞。所以,譯者應當努力提升自身的文化積淀和語言素養,靈活運用各類翻譯方法,使用官方統一的翻譯術語,保證我國茶產品外宣翻譯的連貫性和整體性,不斷拓寬我國文化傳播的空間。
[1]王春娜.茶葉公司外宣資料英譯策略研究[J].福建茶葉,2015(6):175-176.
[2]柳菁.目的論指導下茶名外宣翻譯問題與對策研究[J].語文學刊(外語教育教學),2014(4):51-54.
[3]張立群.翻譯與跨文化交際[M].對外經貿大學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