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鳳英,溫 榮
(宣化科技職業學院,河北張家口 075000)
在全球化時代背景下,國內外交流合作的機會愈加頻繁,英語的使用變得越來越普遍,社會對于英語翻譯人才的需求也隨之增多。為了應對社會人才需求,很多高等院校都相繼開設了英語翻譯專業,并針對性地擬定了相應的課程,但是很多學生在畢業后卻不具備相應的專業技能,這也反映出高校英語翻譯教學存在一定的弊端。茶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構成部分,其中蘊含了華夏祖先的智慧。隨著“文化強國”口號的提出,人們也愈發意識到茶文化的重要性,茶文化也因此被運用到諸多領域,比如教育領域、文化傳播領域等。從相關研究資料中不難發現,茶文化對于現代教學的革新有著一定的啟示,我們可以嘗試著將這種特殊的文化范式運用到英語翻譯教學之中,借此提升教學效果。
關于茶的起源,我們可以從古代典籍中獲知一二,比如《神農本草經》一書中寫道:“神農嘗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后來,茶圣陸羽在其所著的《茶經》中也加以說明:“茶之飲,發乎神農。”因而,雖然當代關于茶的起源有多種說法,但是“茶葉發端于華夏先祖神農氏”這一說法被更多人所接受。起初,人們將茶作為一種解毒藥方,后來人們發現茶葉具有提醒神腦的作用后并開始將其作為一種飲品。茶水具有“清”、“香”、“苦后回甘”的特性,因其與文人雅士的品性相符而受到這一群體的青睞,久而久之飲茶在人們眼中也就成了一種高雅之舉。隨著茶葉種植面積的擴大和制茶技藝的成熟,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都可以飲茶作樂,消遣解悶。據悉,唐代時期的長安城還因此掀起一股“飲茶之風”,后來飲茶逐漸成為一種特殊的文化范式,《茶經》的問世就是茶文化形成的標志。從史料中我們可以了解到,茶文化興起于唐,繁榮于宋,普及于明清,并在現代得到繼承和發揚。和其他文化范式一樣,茶文化可以劃分為精神和物質兩個層面,茶文化物質層面包括茶葉、茶器等在內,屬于物質文化范疇;茶文化精神層面則包括茶藝、茶文學、茶思想、茶習俗等內容。隨著時間的推移,茶文化與我們生活的聯系也愈加緊密,茶也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現代語言學告訴我們:“語言是文化的載體”。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語言和文化之間存在一種密不可分的關系,語言反映和承載著文化,文化影響著語言。茶文化屬于我國傳統文化,其在漢語表述中也有著諸多映射,比如“茶余飯后”、“人走茶涼”、“清茶淡飯”和“三茶六禮”、“榷酒征茶”等成語,“酒滿敬人,茶滿傷人”、“飲茶有益,消食解膩”和“茶水喝足,百病可除”等諺語就應該歸屬于茶語言的范疇,這些言語背后就是為我們所熟知的茶文化。英語翻譯涉及到“英譯漢”和“漢譯英”兩種情況,簡單來講就是英語和漢語之間的雙語轉換。而在兩種語言相互轉換的過程中,譯者應該對語言背后的文化加以了解和認識,并對中英文化之間的差異性進行分析,這樣才能夠在翻譯時避開文化禁忌,使譯文符合目的語讀者的閱讀期待。由此出發,可以總結出茶文化與英語翻譯教學存在諸多聯系。首先,茶文化思想可以幫助英語翻譯教學實現革新的需要;其次,茶文化語言可以成為英語翻譯教學中的有效素材。反過來說,英語翻譯教學可以為祖國培育更多的優秀翻譯人才,他們就能夠將我國茶文化以更為精準的方式呈獻給外國受眾,這就提升了我國茶文化的知名度,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我國茶文化的傳播。
近年來,社會用人單位對高校翻譯人才的反饋和評價存在不滿意之處,很多高校英語翻譯專業的學生在畢業后未能夠達到用人單位的上崗要求,從這點來看高校需要對英語翻譯教學加以反思。結合多所高校的翻譯教學情況,我們發現當前高校英語翻譯教學存在以下誤區:
很多教師受到傳統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較為嚴重,他們在教學中向學生灌輸“功利性”的思想,比如一些翻譯教師在授課時往往會向學生強調所謂的考點,并過分強調英語等級證書、上海外國語口譯證書、CATTI等證書的重要性。教師要求學生在平時也積極備考,并在課堂上對相關考點進行講解,學生在這樣的課堂上很難對翻譯產生絲毫興趣。人們常說:“興趣是人最好的老師。”可是,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儼然成為了一臺臺“考試機器”。在這樣的背景下,翻譯學習對于學生而言就成了一種壓力,他們雖然表面上會完成教師所布置的課業任務,但是內心卻會相應產生抵觸心理,不利于學生心理健康的構建和翻譯技能的培養。
正如我們所知,“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很多教育者強調語言教學中文化導入的重要性,但是這卻被一些英語翻譯教師所忽略。在課堂上,他們的教學內容主要停留在語言的層面,而很少注意到語言與文化之間的聯系。舉例來講,很多教師告訴學生“吃飯了沒”應該翻譯為“how are you”,卻不解釋這樣翻譯的原因。事實上,“吃飯了嗎”是漢語中比較常見的問候用語,而“how are you”是英語中比較常見的見面問候語,二者所發揮的交際作用是相似的,所以可以這樣進行翻譯。而事實上,很多英語翻譯教師容易忽視文化內容的導入,這就會使學生在以后的翻譯實踐中面臨“Chinglish”(中式英語)等尷尬處境。
我們知道,經驗往往是從實踐中獲得的。然而,很多翻譯教師在教學中卻忽視了這一點,他們習慣向學生講解理論知識(比如翻譯技巧、翻譯理論)等內容,卻很少給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就拿口譯課為例,教師都是以教材為參照依據,讓學生按照課本的編排進行演練,對于復雜段落則直接選擇略過。而需要指出的是,口譯教材中的錄音片段都是專業人士事先錄制好的,里面的錄音員發音清晰,且教室內通常較為安靜,這與實際的口譯場景是不同的。這種教學并不能幫助學生積累實踐經驗,學生對于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也僅僅停留在一個相對低的水平。
根據上述分析,我們得知高校英語翻譯教學還有諸多值得改善之處。茶文化有著豐富的內涵,且與大眾生活息息相關,教學工作者不妨將茶文化融入到當前的英語翻譯教學之中,相信可以有效提升教學效果,改變當前的教學現狀。
茶文化思想博大精深,比如茶道四諦(清、靜、怡、真)就是茶文化思想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在開展譯者職業道德教育時,教師可以將茶道的四個真諦融入進去。比如說,“清”要求譯者能夠保持內心的清澈,在翻譯時遵循本心,不受到外在誘惑;“靜”要求譯者能夠從喧鬧中沉下新來,讓注意力集中到工作上;“怡”要其譯者保持樂觀精神,在遇到翻譯難題時也要做到“不放棄”;“真”要求譯者在翻譯時不弄虛作假,不受到網絡翻譯和機器翻譯的迷惑,而是憑借自己對語言和文化的認知進行翻譯。再者,一些茶文化諺語同樣可以加以運用,比如“倒茶七分滿”要求譯者堅持適度原則,也就是翻譯時要學會變通,比如不適應直譯法的地方不妨考慮下意譯法。
和我國一樣,英國也有茶文化。教師在翻譯教學中不妨結合茶文化語言進行講解,這樣有助于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在講述中西方色彩差異時,教師可以以“black tea”(紅茶)為例進行講解,告訴學生西方人眼中的紅色是邪惡、血腥、暴力的象征,而我們眼中的紅色則是喜慶、福氣的象征,這樣講述可以讓學生了解中西方對于顏色認知的異同,使學生更容易接受英漢兩種語言所存在的差異。當然,教師還可以結合茶文學作品為例(比如名著《紅樓夢》中的經典飲茶片段)進行分析,然后列舉幾個不同翻譯版本(比如楊憲益版本和霍克斯版本)中的譯出語,讓學生對其進行比較,從而幫助學生認識到英漢兩種語言的差異所在,這對于他們今后的翻譯實踐而言是大有裨益的。
[1]劉宓慶.翻譯教學:實務與理論[M].中國對外翻譯出版社,2003.[2]宋秋萍.以需求理論為視角重新審視英語翻譯教學[J].西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4(3):104-106.
[3]李瑞林.從翻譯能力到譯者素養:翻譯教學的目標轉向[J].中國翻譯,2011(1):46-51.
[4]穆雷.翻譯教學:翻譯學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兼評劉宓慶《翻譯教學:實務與理論》[J].中國翻譯,2004(4):59-63.
[5]朱玉彬,許鈞.關注過程:現代翻譯教學的自然轉向——以過程為取向的翻譯教學的理論探討及其教學法意義 [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0(1):8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