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春
(長春大學理學院,吉林長春 130012)
從歷史角度來看,“和”思想一直是我國哲學史上最重要的核心思想之一?!昂汀弊蛛m然簡單,但蘊含的哲學理念和歷史信息十分豐富?!昂汀彼枷胧且环N從人文關懷角度出發的哲學理念,在上千年的傳承中已具備教育和指導意義。
關于茶道中的“和”,著名學者陳香白先生曾明確指出:“‘和’是中國茶道精神的核心”,是指導茶文化活動的最高原則。也就是說“和”理念與我國的傳統文化理念相吻合。眾所周知,中國茶文化是在融合儒、釋、道三家“和”的思想精髓的基礎上發展而形成的,所以“和”的哲學內涵可以說是儒釋道三家互相滲透的綜合作用的結果,它融合了儒釋道的思想精華,融匯了三家的基本原則。具體來說:
儒家中的“和”,更強調中庸尚和,以禮儀致和。所謂中庸就是一種不偏不倚的態度,一種低調的處事思想。具體體現在茶道中,儒家認為茶的特性與儒家精神相吻合。茶如君子,君子如茶。在沏茶過程中,要注重禮儀,從選茶、泡茶再到品茶、敬茶無不體現到禮儀,通過禮儀展現內心體驗。這種茶事禮儀體現了儒家端莊典雅的中和風韻和高逸的中和美學境界。
道家中的“和”強調天人合一,追求人與自然之和。也就是說,道家強調天性,強調自然,強調無形式,無常規之美。天人合一是我國哲學領域的重要內容,強調的是一種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具體到茶事中,我們可發現道家對茶的藥用和天然的性能有著系統的理論,對茶文化的精神形成也有一定的鋪墊作用。老子的《道德經》中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這里的“和”相對儒家,更注重和諧,和睦。也就是說在品茶過程中,更強調品,將自己與大自然相融合,達到一種天人合一,忘我的境界。由于道家同樣認為茶具有平和心性的作用,所以道家的茶思想雖然與儒家有些許不同,但亦有共通之處。
佛家的“和”更強調的是一種清寂。僧侶為了坐禪的需要,飲茶驅除睡意,形成佛教茶事,成為佛門日?;顒又械闹匾Y儀。僧人們也自然會注意到茶不僅可以止渴解倦提精神,由于茶性平和、清淡,可以凈化心靈,令人清心寡欲,雜念不生,使人清醒,使人冷靜,引導他們進入空靈虛境等諸多特點,不但有利于他們坐禪入靜,而且也與禪宗的哲學思想有相通之處,有助于他們坐禪悟道,所以茶被佛家所接受。千百年來,禪茶文化成為了我國茶道文化中的重要范疇。簡單來說,佛家的茶思想就是,潔身自好、澄明心境。
綜上,可以看出,儒釋道的茶思想雖然側重點各有不同,但對于“和”之理解,卻有共通之處,均強調平和、禮儀、潔身自好。由此可見,中國茶文化是在融合儒、釋、道三家“和”的思想精髓的基礎上發展形成其自身“和”的哲學內涵。
受世界一體化和科技迅猛發展的影響。當代大學生思想現狀呈現出了三個特點:
互聯網的發展拉近了世界各國之間的距離,多元文化的融入,讓大學生潛移默化的受到影響。不知不覺中,強調個人意識,獨立性的論調成為了當代大學生思想意識的主旋律。在這種情況下,大學生敢于創新、獨立自主的精神得到了提倡和發揚,這是積極的一面。但同時,隨之而來的,缺乏集體主義精神,過于強調自我的弊端也隨之衍生。
互聯網中充斥的各種信息魚龍混雜,對于尚未形成正確穩定價值觀的大學生而言,這種混雜的信息會對其思想意識和道德觀念產生沖擊。比如,網絡上出現的炫富等案例,容易對大學生產生拜金主義的影響;網絡上過于夸大的極端案例,碰瓷等事件讓部分大學生產生思想的困惑;網絡上對于快餐式的愛情,一夜情等現象的展現,對大學生的愛情觀、忠貞觀產生沖擊。在這種情況下,當代大學生的思想和道德觀愈加復雜起來。
社會的變革和技術的不斷革新,使社會形勢不斷發生改變。高校的精英教育全面轉變為大眾教育,讓大學畢業生逐漸增加。社會就業形勢的嚴峻,社會思潮的變革等因素,都讓大學生的精神世界更加豐富也日趨復雜起來。在這種情況下,焦慮、恐慌、敏感等心理問題也逐步增多起來。近些年,各種新聞資訊平臺曝出的大學生自殺、出走等現象并不罕見。由此可以看出,大學生精神世界的多元化,讓心理問題凸顯。
茶文化中的“和“思想,是我國茶道文化的精髓。將“和”思想融入現代大學生的思想教育中來,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儒家中的“和”主要是指對儒生行為的要求——“和而不流”、“發而皆中節”。儒家學說,所說的“和”,是一種不偏不倚的處事態度,這種態度并非隨波逐流,而是如君子般不卑不亢,不走極端,不管周圍環境多么險惡,不與污穢同流合污。這種品質,如同茶道品茶一般,不卑不亢,高風亮節,擇善而從。這一點對當代大學生過于自我,獨立意識過強的特點具有指導意義。在具體的教育指導中,我們不妨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引入茶文化,通過飲茶的行為,宣傳茶道精神來塑造大學生行為,指導其形成健康向上的環境。或者開設茶藝公共課,茶藝公共課側重于傳授各種泡茶的過程及技藝,因為泡茶之水要精心挑選,古人云:“茶性必發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也十分矣;八分之水試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币馑季褪钦f,茶,不能瞎泡,得用好水,用的水不對,這個茶的精華不能全出來。泡茶時間要嚴格把握,多一分少一分都會影響茶的口感,而茶的器具引用等也是泡茶環節重要的步驟之一。這些泡茶的過程,看似與大學生行為指導無關,實際上卻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用詳盡的細節,教育學生在為人處事,或是工作中,要一絲不茍,要有足夠的耐心,任何時候的一分疏忽都將影響到最終的結果和品質。
茶道的“和”中所提倡的“清寂”是一種清凈、平和的心態?!凹拧痹阼笳Z中指“靜寂”“和平”“靜穩”,“清”是必須保持心靈的清凈無垢。當代大學生在復雜的社會環境影響下,容易產生焦慮、急躁、孤獨等負面情感。茶道中,尤其是佛家的“和”思想,強調純凈、平和。將這種思想引入到高校思想健康教育中來,有利于幫助學生撫平心態。另外,受多元文化思潮的影響,大學生容易被社會中的浮華所吸引,茶道中的“和”文化可以幫助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抵御各種拜金主義、物化、功利化的現象。也就是說,以茶文化為載體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的強化,對茶道精神的領悟體會到深層含義,從而自省、審己,正確的定位自己、看待自己,以平和穩定的狀態調整人際關系,從而能夠面對和處理各種問題,這對現代社會的穩定以及精神文明建設有重要意義。
上文強調我國茶道之和,講究以禮儀致和,也就是說品茶待客,應講究相應的禮儀。比如邀請朋友時,需準備好茶點、干凈的器具,上好的茶具和茶葉,這一點彰顯出了我國友善的待客之道;泡茶時,要注意細節,續水需用右手拿水壺,水壺的提手歸向把手一邊,往杯中續水要注意茶杯拿在手上,側過身來倒水,這一點顯示出了細節的重要性;品茶時要有耐心,細細體會個中滋味,客人離去后方可收拾茶具。品茶、泡茶,待客這種禮節性行為看似與道德體系無關,實際不然,我們細細琢磨會發現,茶文化中的待客之道與個人的道德體系存在千絲萬縷的關系。茶之禮儀,茶之講究,無不強調耐心、平和、細節。泡茶的冗繁的過程對于大學生耐心的培養有莫大的積極意義,而耐心又是大學生能否獲取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大學生道德體系中,堅韌的精神和耐力是其最核心,最基本的道德基礎。其次,待客之道,體現出了茶人的友善,友善拆看來看既有交際的成分又包含有善良之意,當代大學生具有和諧的交際能力和善良的靈魂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石。所以利用茶道之“和”培養大學生正確的道德觀具有重要作用。在高校課程建設中,不妨將茶文化融入各人文學科中來,潛移默化的塑造大學生健康的,積極的,正確的道德觀。
當前大學生生活在一個信息爆炸的年代,復雜的多元的美學思想影響著大學生的視線?;蚋≡辍⒒蚬?、或健康、或腐朽、或積極、或頹廢,各種美學思想參差不齊。在這種信息紛雜的年代,幫助大學生保持一種積極、健康的審美態度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茶文化的“和”思想提倡樸素的美學觀點。道家茶文化中的“和”理念,講究天人合一,尊重自然。故運用茶文化中傳統的美學功能,即自然、樸素的觀點為大學生審美樹立一個良好的標志,引導他們對傳統文化審美的認同和接受,提高他們的審美層次。當然茶文化的審美除了物質之美,比如茶的色、香、味,茶具的精致、別具匠心等。茶的精神之美則也是茶道美學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青山、綠水、竹林、碧茶等自然之美將人緊張的壓力、煩惱的心情帶入一個輕松、閑適的氛圍中。另外由飲茶而產生的詩、畫等藝術作品則是意境之美的升華。所以,茶道之“和”對于提升大學生的美學觀念大有裨益。
總之,和諧、包容、友善是我國傳統的價值觀。而茶道文化之“和”恰恰強調了這一點,與我國傳統道德觀念相吻合。在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利用傳統道德觀念幫助學生滌蕩與經濟快速發展相衍生的負面思想,讓大學生構建健康的、積極的價值觀念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對我國早日實現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強國具有重要作用。作為高校教育工作者,當重視傳統文化的重要作用,勇于嘗試將我國的傳統文化精髓與課程建設相結合,構建更加合理的,符合社會積極思想的完善的課程體系。
[1]熊素玲.和:茶之靈魂——中國茶文化的審美意蘊研究[J].傳承,2014(3):103-105.
[2]陳紅波.周國富全面系統闡述“清、敬、和、美”當代茶文化核心理念[J].茶博覽,2013(11):12-19.
[3]李三原.陜西茶文化考論 [J].西北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4):82-870.
[4]朱海燕,王秀萍,李偉,劉仲華.“和諧”:茶文化的核心思想[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64-68.
[5]牛玉芬.“和”文化與中國茶道[J].青島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41-43.
[6]李曉雪.論日本茶道的起源、形成發展及其現狀[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2(3):77-77.
[7]王俊暐.生態視角:中國茶文化研究創新的可能[J].農業考古,2011(5):9-16.
[8]劉麗楓.略論中國茶道的內涵[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12):88-89.
[9]孫嘉.論中國茶文化的“和”思想及其啟示[D].陜西科技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