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文華
(1.山西大同大學文學院,山西大同 037000;2.山西師范大學戲劇與影視學院,山西臨汾 041004)
戲劇翻譯過程中如何借助有效的翻譯將意思準確的傳達出來,并且呈現出一定的源語文意蘊是翻譯者高度重視的問題。在戲劇翻譯過程中,加強對功能對等理論的應用,能進一步提高意思傳達的效果,給受眾群體帶來良好的閱讀體驗。因此可以探索對等理論在戲劇翻譯不同文化呈現方面的應用,進而保證翻譯效果,增強目的語受眾群體的閱讀體驗。在本次研究工作中,將英若誠先生翻譯的話劇《茶館》茶文化英語翻譯作為研究對象,對對等理論的應用進行了適當的解析,力求可以為應用對等理論翻譯戲劇文化提供相應的參照。
功能對等理論是尤金·奈達在20世紀提出的,在翻譯領域中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力,對中西方翻譯理論的發展和翻譯實踐研究工作的推進產生著重要的影響。在尤金·奈達的翻譯體系中,翻譯是一個相對復雜的過程,其不僅僅關系到詞匯和語法結構方面的翻譯處理,更為重要的是文化層次的翻譯,功能對等理論就是在此思想的基礎上提出的,在翻譯實踐活動方面得到了相對廣泛的應用。對功能對等理論的實際應用情況進行細化的研究和解讀,發現其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功能對等的翻譯主要是在翻譯過程中翻譯語言要盡量與源語信息貼合,能夠將源語信息準確的表現出來,實現自然的對等,因此在翻譯方面要保證可讀性、可理解性以及目的語受眾可接受性的特征。在翻譯時,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源語言和目的語之間的接近程度,翻譯者要想在翻譯過程中達到理想的效果,就要盡量采用相同的語言表現形式,將源語中的意思向目的語受眾群體傳達。而要達到自然的效果,就是要保證所翻譯的文本對于目的語受重用群體來說是清晰易懂的,與目的語受眾的閱讀和審美需求相吻合[1]。其次,在應用功能對等理論的基礎上,翻譯人員要重點關注目標受眾群體的反應,只有在翻譯時可以讓目的語受眾群體理解,并且實現文本與目的語受眾之間的交流,引發目的語受眾的共鳴,才能取得理想的翻譯效果。所以不論是對什么樣的文本進行翻譯,都要將目的語受眾放置到重要參考的位置上。在戲劇翻譯中,堅持功能對等理論,能夠更好的實現對戲劇的意思傳達,保證翻譯成效。
《茶館》是戲劇作家老舍的代表作之一,表現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縮影,將背景茶館在半個世紀中的變遷充分展現出來,并且借由70多個不同的人物生活狀況展現當時中國人的生活狀態[2]。在《茶館》中裕泰茶館的老板王利發是主人公,王利發為了能夠將父親傳下來的茶館經營的興旺,在茶館中圓滑世故、八方應酬,但是現實社會的嚴酷卻導致他的努力無法得到同等的回報,最終被社會所埋沒。而秦仲義則是經常在茶館中出入和消費的資本家,他面對當時的社會現實,野心勃勃的希望能夠通過實業救國,但是最終也沒有成功,而是面臨失敗的命運。四爺是茶館中豪爽的八旗子弟,在清朝滅亡后,他開始自力更生[3]。在茶館中,也展現了一些市井小人物的生存狀態,茶館的變遷實際上也代表了當時社會的滄桑變化,將清末民初幾十年時間內不同階層人物生存狀態的變化呈獻給讀者和觀眾。在對茶館進行翻譯的過程中不僅要對茶文化內涵進行解析,還要重視將社會文化背景融入其中,借助對等翻譯理論的應用提高翻譯成效,保證所翻譯的文本可以向目的語受眾群體清晰的展現戲劇中的文化思想。在本次研究工作中,以英若誠先生的譯本作為研究對象進行細化解讀,并且重點對茶文化的翻譯加以解析,希望可以為研究《茶館》戲劇提供有價值的參照。
在北京方言體系中,“葉子”實際上就是茶葉的意思,這種說法對茶葉中的“茶”字進行故意的省略,而是通過“茶葉”的外形展示“茶葉”的基本概念,因此稱之為“葉子”,表現出茶文化在生活中展現出的生活狀態,在戲劇中應用又能夠產生詼諧感,可讀性強,在戲劇表演中也可以呈現出更好的藝術效果。
在《茶館》中,茶館老板王利發的語言中就對“葉子”進行了應用,如“二位早班兒!帶著葉子哪?”,就將“葉子”文化充分的體現出來。在對這兩句話進行翻譯的過程中,如果采用傳統的翻譯方法,“葉子”一句仍然會被翻譯成為“Did you bring your tea?”,雖然也可以將戲劇的主要意思表現出來,但是卻喪失了文化意蘊,會對翻譯效果和戲劇表達效果產生嚴重的影響,無法將當時特殊歷史背景下北京人的語言特色展現出來[4]。這種翻譯方式與對等理論的要求相違背,因此英若誠先生結合對等理論,對翻譯進行了調整,翻譯為“You are early.Brought your own tea?”在這一句翻譯中,英若誠先生沒有設置主語,看似不夠合理,實際上不僅表達出源語意思,還將口語化的表達形式充分的展現出來,可讀性強,可以為舞臺戲劇表演提供相應的支持,語氣強,極大提高了翻譯方面的對等程度,翻譯效果更好。
在茶館中雖然客人都會飲茶,但是實際上飲茶并不是重要的目的,而是將飲茶作為載體,洽談事務。茶,雖然是必須飲用的,但是茶的價值卻不僅如此。在《茶館》中,每一個進入茶館的人都不是為了尋求飲茶養生,而是借助茶與朋友聚會,或者進行商務活動,茶館中的飲茶者一般不趕時間,在閑淡的飲茶中進行交流[5]。但是也有人將茶一飲而盡,這種情況下一般都會表現出特殊的思想。
如在《茶館》中就有類似的場景:
劉麻子:我的媽呀,嚇死我啦!
宋恩子:你活著,也不過多買賣幾個大姑娘。
劉麻子:有人賣,有人買,我不過在中間幫幫忙,能怪我嗎?
(把桌子上的三個茶杯的茶先后喝凈)[6]
在此處,劇本中的劉麻子先后喝了三杯茶,并且都是一飲而盡,將其內心的恐慌感充分地展現出來。在劇本中,作者這樣描寫,主要是要表現劉麻子用喝茶掩飾自己緊張情緒的情況,在桌子上的三杯茶不是為劉麻子準備的,在之前劉麻子也沒有接到宋恩子的邀請,但是在特定的場景下,作者卻使用讓劉麻子先后喝了三杯茶的方式表現劉麻子的情況,是一種特殊的表現方式。在對此處的茶文化進行翻譯的過程中,結合對等理論的應用,也要盡量將這種情境表現出來。在英若誠先生的譯本中,在對這句話進行翻譯的過程中,使用了“left-over”說明劉麻子在喝完三杯茶后將杯子留下來,這在老舍的原文中是沒有的,而在翻譯方面,為了可以更為明確的展現這一情況,證明劉麻子連續喝了三杯茶的特殊性,使用了“left-over”單詞進行表現,意思的傳達更為明確。而在說明劉麻子將三杯茶先后喝干凈時,他使用了“one by one”詞組,表現出喝茶的連續性,將劉麻子的緊張情緒展現出來。因此按照對等理論分析,在翻譯過程中為了更為準確地表現源語思想,可以適當的增減單詞,找準翻譯的切入點,提高翻譯效果。
綜上所述,翻譯的形式受到翻譯者主要翻譯目的的影響,在戲劇翻譯工作中,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盡量使翻譯后的源語文化思想仍然可以在舞臺上表現出來,給目的語受眾群體帶來良好的欣賞體驗。因此在戲劇翻譯實踐活動中,高度重視對等理論的應用,在《茶館》話劇中借助對等理論的應用就將茶文化的源文精髓充分的表現出來,翻譯質量相對較高。在未來戲劇翻譯實踐中,也要加強對對等理論的應用,提高戲劇翻譯效果。
[1]丁萍.對等理論在戲劇《茶館》茶文化英文翻譯中的應用[J].時代教育,2017(17):40-40.
[2]許金莉.對等理論在戲劇《茶館》的茶文化英文翻譯中的應用[J].福建茶葉,2017,39(1):359-360.
[3]章婷.從功能對等的角度談英若誠《茶館》英譯本中的戲劇風格對等[J].校園英語旬刊,2014(12):240-241.
[4]高春慧.功能對等理論在英文歌詞漢語古譯中的應用——以英文歌曲Someone Like You為例[J].濰坊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4,27(2):93-96.
[5]邵珠智.淺談功能對等理論在電影字幕翻譯中的應用——以電影《金陵十三釵》字幕英譯為例[J].海外英語,2012(9x):185-187.
[6]戴維.淺談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在詩歌翻譯中的應用——以《繁星·春水》英譯本為例[J].英語廣場:學術研究,2016(11):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