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瑩
(吉林省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吉林 長春 130033)
伴隨著十九大、兩會等順利召開,我國對于農業生產更加重視“綠色、循環、低碳”的發展理念。想要將我國農業生產模式打造為,生產效益型的集約農業、資源節約型的循環農業、環境友好型的生態農業、產品安全型的綠色農業。而這些農業模式的建立,離不開我國農業工作者的不斷努力和突破。只有迎接挑戰,正視挑戰,才能戰勝挑戰,這是筆者作為多年農業研究人員,所秉持的堅定信念,為推動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作出貢獻。
近些年,我國經濟飛速發展,隨著農村城市化的推進,我國對于農產品的需求也日益增大,這樣就造成了我國農業生產的巨大壓力。居民對于農產品的安全線和品質要求提升;由于我國巨大的人口數量,所以對于農產品的數量需求也極高。而我國城市化發展進程的加快,從側面的影響了,我國國民對與糧食消費的結構。從以前的單一食用糧食,轉變為對復合型食物進行消費。這樣,一定程度上的,也改變了我國農產品的生產和加工模式,為了適應當今的社會發展,農業發展的壓力是日益增大的[1]。
為了適應當今的經濟環境,滿足居民的需求,我國農業就必須要加大生產。目前我國農業生產所存在的嚴肅問題就是,農業生產投入加大,但卻沒有與之匹配的,生產方式和生產模式。這樣的生產形勢,會引發各種生態環境問題,例如,化肥農藥對于環境的污染、農業秸稈利用率不高所造成的農村環境污染、農畜飼養集約化程度加深,導致排污量增大等等。只有妥善地解決這些農業現代化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相悖的現象,才能更好的實現我國生態文明型農業可持續發展。
對于生態文明型農業可持續發展模式,具體表現模式為“建立生產效益型的集約農業、資源節約型的循環農業、環境友好型的生態農業、產品安全性的綠色農業”4個方面,下面詳細論述各型農業的具體發展特征。
生產效益型的集約農業,顧名思義,就是在提升農業技術、發展農業基本建設、創新灌溉施肥方式的基礎上,對于農業勞動者與生產資料進行規劃。以集約經營的方式,力爭運用最少的土地,實現單位面積農產品產量的最大化,從而提升我國的農業生產效率,提升我國農業經濟效益,推動我國農業發展的現代化進程。
資源節約型的循環農業,其運用的理念是利用物質循環再生的原理,對物質進行多層次的利用。這種方式與理念,在農業生產中的投入,可以有效的提升農業生產鏈中的“廢物”多次利用,所以,對于農業生產活動而言,其實是沒有現實意義上的廢物,只不過是農業生產技術的落后,導致一些具有實用價值的物質變為了廢物。資源節約型的循環農業,它的優勢在于,可以一定程度上的保護生態平衡,減少農業生產中的排放,并且可以有效的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和數量。目前我國的循環利用模式,一般是運用在種植業內部,蓄養業內部,和種養加工結合物質的內部。相對而言是比較科學有效的,提升我國農業產量的,生態文明農業發展模式。
環境友好型的生態農業建立,是農業工作者通過結合生態環境學原理與經濟學原理,總結而來的。這種生態農業模式的建立,利用了當今可以運用在農業的,一切科技手段和管理理念;結合了當今經濟對于農業的需求和生態環境維護二者之間的平衡點,發展更具有經濟效益,對于環境保護更有好的,農業生產模式。具體的做法是,運用人工生態工程,來協調農業生產與環境保護,資源利用之間的關系,并且建立有效的循環鏈。這樣的農業生產模式,可以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發展農業現代化、生態文明化。
生產安全型的綠色農業,其注重的是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確保農產品品質。這種新型的農業生產模式,需要大量的高新農業技術支持,并且需要建立有效的生產銷售鏈,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產品安全型的綠色農業發展目標[2]。這方面的建設,需要農業工作者學習大量的,農業技術和農業知識,才能更好的適應,這種農業模式在農村的推廣。
構建循環型農業生產鏈,對于生態文明型農業可持續發展而言,是一條行之有效的路徑。將種植業、畜養業、加工業建立有效的循環利用鏈。實現在種植過程中無廢高效的運行模式,提升農業生產效率,降低農業蓄養業加工業廢料的產生;可以構建加工、物流、旅游復合型循環經濟產業體系。可以有效的將農業發展與各行業進行聯合,加強各行業合作關系,建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多個行業共同發展的新型農業關系,提升農業的復合競爭力和綜合效益;可以構建綠色清潔的多級循環產業鏈。舉例說明,農業綠色種植的肥料,可以來自于淺海人工漁塘所產生的生物肥料,淺海人工漁塘所需要的飼料,可以通過綠色種植中所產生的廢料,進行混合飼料的加工而得出,這樣就有效的實現了漁業與農業的和諧發展。
對于建立農業可持續發展一體化工程,我國應在國家政策上,進行支持和鼓勵,調整當今農業狀態,進行科技農業化宣傳。農業可持續發展一體化工程的發展目標,不僅僅是單一的提升農業產量,它是對于農業生產、合理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的綜合規劃目標[3];在國家資金和政策的支持下,當地的政府和農業工作部門,也應結合實際情況,進行調研和規劃。響應國家政策,合理地安排土地的整理和復墾開發,對于肥力極度降低的土地展開休養,恢復其土地肥力,并且,針對于農業污染角中的區域進行修復;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點,進行農業環境治理和農業廢料利用。當今農業污染,很重要的一方面,是來源于農業廢料的過多排放。為了解決這方面的問題,實現我國生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要建立農業環境治理和農業廢料利用工程。可以有效地建立循環利用系統,也就是前文所提到的循環農業產業鏈,在這里就不贅述了;應加大對農民的生產教育宣傳,培養我國農民新型農業生產理念。例如,“菜藍子”計劃,可以有效的降低農業廢料的排放,實現農村的清潔美麗;對于具有模范作用的農業生產基地,應進行宣傳,實現模范帶頭作用,推動其他農業生產基地進行生態文明可持續發展路徑建設。
對于建設我國新型農村可持續發展制度,我國進行了不懈的努力,并陸續推出政策與法律,支撐我國農業生態文明化建設。國家加大了對于農業的財政支出,輔助農業市場進行改革,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并且,國家也陸續的推出了補償機制,支持農業生產向生態友好型轉變,鼓勵農民自覺的進行新型農業技術的學習,量化補償標準,對于運用新型的肥料農藥等,進行資金補償,推動生態文明型農業可持續發展路徑的建設;地方農業部門也不斷的推出農業服務體系,推動當地的農業經濟發展,和農業生產模式的轉變,努力的構建符合我國要求的,新型生態文明型農業路徑[4];我國農業市場中不斷有,更加專業、更高素質的人才,投入到我國農業發展中,為我國農業的發展建設而奮斗,這樣高尖端人才的加入,不斷的推動我國新型農業建設的規范化制度化,逐漸的實現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
當今世界范圍內都越發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作為農業生產的中堅力量,我國也應努力地建設生態文明型農業可持續發展路徑,為世界生態文明保護作出巨大貢獻。這樣的做法不僅僅是對于生態文明的保護,或是農業生產量的提升,更是為了給子孫后代營造一個安穩的生活環境。
[1]向飛.生態文明型農業可持續發展路徑探討[J].南方農業,2018,12(05):84,86.
[2]孫曉偉,孫曉玉.生態文明型農業可持續發展路徑研究[J].鄉村科技,2016(36):44-45.
[3]尹昌斌,程磊磊,楊曉梅,等.生態文明型的農業可持續發展路徑選擇[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5,36(01):15-21.
[4]尹昌斌.生態文明型的農業可持續發展路徑選擇[C].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學會.2014年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學會,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