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壽標
(平南縣國有大五頂林場,廣西 平南 537300)
水土流失是目前我國環境狀況面臨的嚴峻問題之一,也是我國環境問題日益嚴重的主要表現形式,嚴重制約著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順利進行。對水土流失問題進行防治也是我國環境保護、耕地面積維護的重要手段[1]。水土流失現象對人們的生活、生存具有較大的危害,且這種危害還是長期性的。因此,防止水土流失是環境保護領域工作人員的主要任務,環境保護工作人員在防止水土流失問題過程中應該結合實際情況,對造成水土流失問題的因素進行合理分析,并采取有效手段來防治問題進一步惡化[2]。杉木造林技術對于水土流失問題的防治工作來說是極為有效的手段之一,且杉木具有優良的材質,應用性能廣泛,容易存活,杉木的種植對于緩解水土流失現象來說意義重大[3]。本文通過分析目前造成水土流失問題的主要因素,并對杉木種植技術進行了詳細的分析總結。
造成水土流失問題的主要因素分為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兩種。
導致水土流失問題日益嚴重的自然因素包括氣候、植被、地理條件以及降水量等,其中基礎因素包含氣候和地理環境條件等,潛在因素包含植被、降水量等。降水量是造成水土流失問題最主要的因素,因為降水過程中,地表的土壤會受到雨水的沖刷[4]。某些缺乏保護植被的土壤很容易在雨水沖刷的作用下進入江河湖海,不僅造成水資源受到污染,水土流失現象也日益加重,因此水土流失問題的關鍵點在于降水量的大小。氣候問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水土流失,氣候隨著季節的交替變化對水土流失的影響程度不同;還有地理環境因素,其影響方式主要體現在位于山坡上的土壤受到沖刷作用后更容易發生流失現象,此外還包括巖石風化等因素。基于種種自然因素來看,水土流失問題防治工作最有效的手段是歲地表的植被進行保護。
相比自然因素,人為因素更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如果把造成水土流失問題的潛在原因歸結到自然因素身上,那么其最直接的原因是人為因素。科學技術和經濟的不斷發展進步,使得工業、農業科技水平不斷提升,然而在這一過程中,很多都是建立在不科學生產的基礎上進行的。植被和森林受到大面積不可修復的破壞,水土流失問題因此日益凸顯。除此之外,不合理的開荒和不節制的放牧行為也影響著我國水土資源的有效利用,加重水土流失問題。與此同時,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人口數量的不斷增加以及經濟的不斷進步,土地的使用率也逐漸提高,很多耕地被收購建成商品房、住宅基地等,人們開始濫砍濫發,地表裸露,這種惡性循環直接惡化了水土流失。目前我國已經成為全球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制定和不斷完善為水土流失問題的緩解指明了方向,防治水土流失的有效手段是保護植被。
近幾年,政府機構和人民群眾開始意識到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意義,也開始逐漸重視水土流失問題。許多環境保護政策不斷頒布,環境保護技術手段不斷被研究開發出來。而在水土流失問題的治理方面,杉木造林技術是目前相關專家一致認可的有效手段。杉木可以在平原、丘陵和環境較為艱苦的山區等地存活,生長速度也比其它樹木快,材質良好,應用性能廣泛。杉木的種植不僅可以有效緩解水土流失問題,也可以為人們生活、工業需求提供木材資源,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
杉木生存對于天氣溫度的要求范圍比較寬泛,在-17~40℃間生長狀況可以一直維持良好狀態,因此,杉木被選為防止水土流失的常用品種,在防治工作中的地位不可替代。大量實踐結果表明,在水土流失較為嚴重的區域種植杉木可以很好緩解地表土壤惡化和植被衰退等環境現象。
在前面的總結分析中提到杉木對于生長條件要求寬泛,成活率高,也具有較高的經濟效益,是防止水土流失問題的首要選擇品種。在進行杉木造林工作過程中,工作人員必須確保杉木在種植后可以獲得較高的存活率,這也是防治水土流失工作進展順利的前提條件,否則種植工作毫無意義。樹苗的選擇是種植的第1步,由于杉木具有將為廣闊的應用前景,在種植杉木的過程中可以選擇不同品類的杉木幼苗,其中最常見的品種是那坡、錦屏和榕江等,這些品種的杉木具有優良的品質、較強的遺產材質增益特性以及豐富的產木性等優點。此外,在種植杉木過程中,工作人員應該因地制宜,針對水土流失問題的具體情況,以及不同品種杉木的生長條件和生長規律來選擇合適的種植地點。通常情況下,選擇種植地點時一般會選擇低坡度的山坡,且地點位于山坡的中部和下部。選擇合適的種植地區后,種植人員的首要工作是用適量的水潤濕所選擇的杉木種植地,且用水量不能太大,以免出現積水現象,不利于杉木幼苗的生長。潤濕土地地表后,工作人員要進行下一步的整地工作,這一環節也是關系到杉木種植情況的關鍵技術階段。完成整地工作后便可以進行杉木種植,在種植杉木過程中,種植人員應該充分考慮光照等自然條件,合理分配種植密度,確保在杉木生長過程中不會發生因種植密度低而造成防治工作效果不明顯,種植密度過高影響杉木本身生長等問題。
有效的管理政策和合理的管理策略是保證杉木正常、健康生存,發揮防治水土流失重要作用的有力保障。杉木幼苗種植工作完成以后,工作人員應該對杉木林進行有效管理,以保證杉木林可以有較高的存活率,這也是保證水土流失工作順利進行的基本保障。杉木幼苗種植后的前3a,管理人員的工作就是撫育,否則容易造成樹木的傷亡。其中,撫育工作主要包含土壤松土、深挖、除草等措施。此外,管理人員還應該針對土壤流失問題的具體情況制定合理的管理策略,使防治工作更加有效。在杉木種植后的第4年,管理人員可以開展砍伐生長不良的樹木,為生長狀態較好的樹木提供更廣闊的生存空間,這些被除去的杉木可以用作木材資源來為社會提供經濟效益。等杉木的樹齡到達10a以上后,工作人員便可以適當修整和砍伐樹林,再次種植幼苗。在砍伐過程中工作人員應該注意砍伐比例低于20%,若超過這一比例,杉木林會因突然收到破壞而達不到防治水土流失的目的。
近幾年,全球環境問題日益惡化,我國環境狀況也面臨嚴峻的形勢,尤其是水土流失問題日益加劇。水土流失不僅會造成資源浪費,還可能引發沙塵暴等惡劣天氣,嚴重影響人們的正常生存,因此水土流失的防治是環保人員應該關注的重點問題。在防治水土流失領域,杉木種植技術備受青睞。在杉木種植過程中,種植人員應該在合理理解水土流失問題的基礎上,合理分析原因,以保證杉木種植可以充分體現種植價值,達到緩解水土流失的目的,進而有利于環境保護工作的順利進行。
[1]張正海.杉木造林技術對于水土流失的作用研究[J].綠色科技, 2016(10):170-171.
[2]陳永忠.杉木造林技術對于水土流失的作用分析[J].中國林業產業,2016(1):1-3.
[3]班榮遼. 杉木高效經濟生態造林技術探討[J].綠色科技,2017(19):430-431.
[4]黃小軍.杉木育苗造林技術[J].農家科技旬刊, 2017(10):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