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居勝
(山東省萊州市農業局經管站,山東 萊州 261400)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概念是于2015年12月底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首次提出。隨后,在2016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中業提到要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以期保持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在2017年,中央繼續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行了較為全面的解讀與工作部署。2017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中提出要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態。2017年的文件指出我國農村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過程中,要積極主動發展新動能,為農業農村開拓新局面做出相應努力。當前我國農業的發展處于新常態,全面深化改革我國的農業成為促進我國農業發展的重要舉措。我國農業在新常態時期仍存在諸多矛盾,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提出,是為解決新常態時期農業矛盾的重要指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要是表現在農產品的供給層面,調整農產品的生產,進而調整產業結構,使產業結構不斷得到優化和升級,在保證糧食安全的同時,保證農產品的質量,使我國農業能夠穩步高效發展。我國農村是農作物農產品的主要生產地,同時也是規模最大的生產地,因而,農村地區對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闡述了我國農村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意義有哪些,進而分析了當前我國農村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問題,以及解決這些問題的部分對策建議。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穩定糧食總量安全的同時尋求糧食產銷領域的供求平衡。我國人口眾多,對糧食安全同樣具有重要的要求。我國農村地區要鼓勵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引導農民對糧食生產的熱情,與此同時要穩住我國1.2億hm2耕地紅線,為農業生產提供最重要的耕地資源保障。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提出,為穩定和平衡我國糧食生產做出了重要指示,是保持我國糧食產銷領域供求平衡的重要方面。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舉措。伴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二、三產業的不斷進步,農村勞動力大量向城市轉移,使得我國農村出現了青壯年勞動力不足,農村人口老齡化、農民增收困難等問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提出,旨在使農民能夠充分就業。進一步優化農村產業結構的布局,增強農業的產業鏈條,并提升農業的創造性價值。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提出,是推進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舉措,同時也是鼓勵農民積極創業、創新的重點所在,振興農村經濟發展,促進農民增收。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能夠有效推動農村深化改革,縮小城鄉之間的差距,使農村人口能夠充滿信心與動力,積極進行農業生產[1]。我國農村無論是經濟、文化、環境的條件,還是其發展前景,均與城市存在一定的差距。對此,需要通過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長久實施,逐步縮小城鄉之間的經濟、文化、環境差距,為農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和充分的信心。因此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能夠推動鄉村深化改革。
我國農業發展正處于新常態,雖然農業發展取得了一定的進步但是相對而言仍缺乏一定的競爭力,這也是我國進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本質原因所在。當前我國農產品的供給中,普通大宗農產品的供給量偏多,而高端品牌特色農產品的供給量卻偏少,因此,我國農產品的競爭力較低,我國農村地區要解決這一本質問題,需要著重提升農產品的競爭力。與此同時,我國農業技術型人才缺乏、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要素配置效率低下、農業綠色生態制度供給面不足,這些問題也是我國農村在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所面臨的主要問題,同樣需要妥善解決。
我國農村農業技術型人才較為缺乏是當前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所面臨的重要問題之一。近年來,我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范圍擴大較為迅速,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發展規模逐漸擴大,帶動了我國農業進一步發展的同時,促進了農村經濟的增長。但是,隨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范圍的擴張,所需要的農業技術型人才隨之增加,然而目前我國大部分農村地區人才支撐力度不足,且人才總量偏少,對人才的培養力度等方面均有待提升。除此之外,我國農業技術型人才的年齡總體來看偏高,強壯年勞動力中人才較少,對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會產生不利影響。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在我國農村大多實行了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為更好的服務現代農業的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然而,在實行農業社會化服務的過程中,投入的農業要素配置效率仍然較低,一般而言,投入的生產要素并未帶來預期收益,甚至產生的負面影響。對此,需要在進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過程中,注重要素的投入與產出,合理配置要素,使其效率實現最大化。
在我國農村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過程中,農業綠色生態制度導向方面是十分明確的,比如各省市積極出臺生態農業行動意見、農業生態環境的保護條例,修訂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的政策建議等,這些行動均為農業的綠色生態發展起到了導向作用。然而,我國大部分地區綠色生態農業的資金、技術等方面的支持力度較為欠缺,除此之外,有關綠色生態農業的財政補貼力度不足,農業保險等機制仍有待完善,因此存在農業綠色生態制度供給面不足的問題。
加快農村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應當注重農業深化改革發展的理念創新,逐漸轉變為追求質量第一,注重效率優先,明確農村地區進行農業生產的主要方向;在農業的發展過程之中,要明確綠色發展為主要途徑,大力發展具有當地農村特色的綠色農業、品牌農業,使我國農業更加具有品牌效益。
積極調整我國農業的產業結構,因地制宜的發展具有當地優勢的農產品,形成特色農產品的生產基地。合理規劃種植業、養殖業布局,依據農村當地環境承載力,適度發展種養殖業。為解決農產品品種之間存在的結構性矛盾,就需要我國農村依據農產品總體供需狀況,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打造具有特色的農業品牌,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延伸產業鏈條。與此同時,積極調好我國農產品區域的布局狀況,以期解決農產品空間結構的主要矛盾。已經成型的產業集群作為領頭軍,帶動當地及其周邊農業的發展,為農民增收、振興農村發展增添活力。
加強我國農村地區綠色經營生產,轉變原有單一農業生產方式,為解決技術矛盾提供支持。要建立健全我國生態農業的規劃、政策以及體系標準,嚴格制定生態農業、綠色經營的工作流程。政府及有關部門應當加強對綠色農業生產的補貼力度,加大對綠色農業科學技術的大力支持,為綠色農業的發展注入資金、技術以及人才方面的支撐。
要提高我國農村農業人員的專業素質,優化人力資源結構。不斷向我國農村地區引入農業科技型人才,對農民進行培訓,充分利用網絡、電視、廣播以及新媒體等,多層次、多領域宣傳農業技術,使農民對農業技術的運用重視起來。并且注重對農業人員的子女進行教育,為農村培養新型人才做出努力。
打造具有鄉村特色的品牌農業,農村地區應當因地制宜的大力發展具有當地特色的農產品生產、加工業,努力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值,延伸產業鏈條。有條件的地區還應當努力打造具有品牌特色的農業小鎮,發展鄉村旅游業和休閑農業,將第一產業同二三產業有效結合,使農業發展更具有多元性。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項長期且需要不斷堅持的重要工作,文章從我國農村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角度出發,淺談為實現這一偉大事業需要做出的相應努力,文章只是筆者的某些拙見,希望能為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實施推進的過程中提供部分意見。
[1]萬舟,杜玲.推進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環節[J].天水行政學院學報,2017(6):9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