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萍
(昌樂縣五圖街道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山東 濰坊 262405)
現階段,我國的農業發展正處于農業經濟轉型時期,因此,相關的管理模式,也要隨之改變。實現農業經濟轉型的最終目的就是讓農業經濟實現更好地發展,讓農業經濟發展遇到的各種問題得到有效解決。農業經濟的轉型,包括方方面面的改革,這些改革累積到一起,會促進社會的變化?,F階段,我國農業的生產方式,正在由粗放型過渡到集約型,因此,我們要積極使用一些先進的技術手段實施管理,實現農業管理模式的改革。在本文中,筆者結合實際,闡述一下我國農業經濟轉型與管理模式變革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現代化農業是一種資源配置更優化、管理措施更科學的農業生產模式,和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相比,現代化農業從選種、研制使用農藥化肥和先進農業機械、拓寬農產品營銷渠道等方面有所改變,以前的農業生產,是農民賴以生存的手段,現代化的農業生產,內涵更豐富,尤其體現在生態農業的發展上,現代化農業正在實現橫向拓寬,往休閑農業、旅游農業方面轉變,現代化農業的主要功能從以前的供給農產品,增加到保護生態、休閑旅游、推進教育發展等多元化功能,這些功能,能夠滿足人們日漸豐富的精神文化需求。農業職能的轉變,勢必會要求農業發展管理模式要隨之改變,在農業的發展實踐中,通過選擇農業的類型、社會和自然條件,總結出以下4種現代化農業運營模式,這幾種模式,代表著我國現階段農業經濟管理模式的改革:外創型農業管理模式。這一模式以東部沿海為代表,主要是借助國家政策支持以及龍頭企業的積極帶動,漸漸形成名優花卉、特色果蔬、優質農產品的技術、資金密集型農業生產管理模式,讓外銷帶動農業的發展,切實增加農民收入;龍頭企業帶動模式。實施 “龍頭企業、生產基地、農戶”三者有機融合的農業生產模式,實現農業產業化,公平、合法地轉移農民的土地承包權,成立現代化的生產基地,方便農業科技的研發與創新;成立農業科技園管理模式。發揮政府的指引作用,鼓勵企業、農民積極參與,運營采用企業化方式,積極引進先進的農業科技和生產設備,研發新品種,探索新技術,逐步成立研發、生產基地,推動現代化農業的發展;依托自然資源優勢,對農業實施立體化開發,印記新品種、新技術,豐富農業產業的種類以及生產方式,等條件成熟以后,在實施全面推廣,助力經濟增長的同時切實提升農民收入。前文中總結的這4種農業生產模式,是農業管理模式改革的直接體現,在未來,伴隨著技術的持續更新和使用,農業管理模式仍將凸顯出新的特點,從根本上推動農業發展。
生產關系由生產力決定,同時它又反作用于生產力,推動生產力進步,二者的關系是相互的。假設生產關系適應不了生產力的發展,那么變革是必然的。農業發展的歷程也證明了這一點:當農業發展到達某一程度時,農業經濟就會有新的特點出現,農業管理模式也隨之改變。在我國,農業發展一直是以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權不變為基礎,伴隨不斷發展的農業,農業生產規模一定是由分散轉變成規?;^r業合作社,作為一種新型的農業組織,肯定會隨著農業的深入改革發揮它積極的示范、帶頭作用,另外,農業的服務體系也會隨之發生很大的改變。以上這些農業發展的變化,一定會引發農業經濟管理模式的深入改革。反過來講,農業經濟管理模式的改革,在政府的指引下,將會發揮它積極的推動作用,為實現現代化農業的建設另辟蹊徑。所以,農業經濟管理模式的改革,是農業發展必須要經歷的路程,非常具有改革的必要性。
政府出臺的農業相關政策,要想得到高效地落實,必須要有具體的農業發展模式予以支撐,才能更好地展開實踐,實踐可以更直觀地驗證政府的某項農業政策是否切實為民增收,是否能夠盤活農村經濟、助力新農村建設,通過實踐及時發現問題,及時反饋給政府,幫助國家及時調整、完善農業政策,讓政策切實可行、科學高效。所以,農業經濟管理模式的改革,是國家農業政策的踐行者,更是國家政策的通信站。最近幾年,我國的農業經濟管理模式變革,主要是借助農村土地流轉平臺的搭建,逐步建立健全農村的金融服務體系,鼓勵建設農業合作社,建立完善農業社會服務體系。高效地改革與創新,極大地推動了農業經濟的發展,大大提升了農業發展的技術水平,切實為民增收,因此,農業經濟管理模式的改革,是落實政府相關政策的主要途徑。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村人口比例大,另外,自然資源分布非常不平衡,這些因素都極大地限制了現代化農業的發展,所以說,農業經濟管理模式的改革是實現農業經濟轉型的必要措施,科學的農業經濟管理模式改革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實現農業經濟轉型,以前的農業管理模式肯定是要被淘汰的,新時期推行的農業經濟管理模式,一定要以人為根本,要維護好農民的利益。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村人口比例大,要想更好地實現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建設,務必要先將“三農”問題解決好,一定要切實維護好農民的利益,農業生產的規?;?、機械化都需要有一個全新的、與時俱進的農業經濟管理模式,但是,新的管理模式,要想更高效地落實,必須要保證農民的利益不受侵害。對于農業生產而言,農民是主力,將農民的積極作用發揮出來,是實現管理模式改革的重點,以農民為根本,具體體現在2個方面:管理模式的設定,不要傷害到農民的利益,這是一切工作開展的基礎;要想實現新的農業經濟管理模式,人才保障是必須的,要積極培養相關的人才,將人才的積極作用發揮出來。對于農民來講,要幫助他們強化科學管理的理念,進行科學、高效的農業生產,切實解決好他們在農業生產過程中遇到的難題。對于農業專業人才來講,要切實做好人才的培養和聘用工作,為農業經濟管理模式的改革做好人才保障。
管理模式的改革我國國情決定著農業經濟的轉型以及管理模式的改革是循序漸進的過程。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多,而且各地的實際情況相差很大,自然資源的分布也非常的不均衡。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會遇到很多的問題。盡管在最近幾年,在我國農村,各地積極建設發展農村合作社,但是,整體來看,規模不大。盡管土地流轉也初見成效,但是,流轉的規模還有待加大。在土地的經營管理過程中,怎樣才能得到廣大農民的大力支持,怎樣將傳統觀點和現代化農業發展之間的矛盾化解掉,怎樣提升農業發展的速度與質量等這一系列問題的解決,同樣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我國在進行農業經濟管理模式改革時,要著眼大局,按部就班,合理推進,讓農業管理模式得到積極創新,讓農業經濟實現科學發展。
我國地域遼闊,氣候差異非常大,因此,農業發展的基本原則就是因地制宜,農業經濟管理模式的改革也是各具特色,農業經濟管理模式的改革要著眼于大局,凸顯地方特色,比如說:東北地區,土地遼闊、土壤肥沃,便于機械化操作,因此改革的重點就是,切實提升農業生產的機械化水平,實現管理規范化;南方地區,人口密集,農業資源匱乏,所以改革的重點就是新資源的開發。
農業經濟管理模式的改革和農業經濟的轉型,是社會發展的需求,是農業發展的必經之路。針對在改革和轉型中遇到的各種難題,人們要積極探索,勇于創新,滿足農業發展的需求,為實現城鄉一體化,縮短二者之間的差距,實現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出一份力。
[1]田麗.當代農業經濟轉型與管理模式的變革[J].農業經濟,2016(05).
[2]吳培.基于新農村建設中農業經濟管理的創新[J].農業與技術,2016(02).
[3]邱燕紅.新農村背景下農業經濟管理科學發展研究[J].北京農業,2015(17).
[4]鮑宇慧.新農村建設下的農業經濟管理研究[J].農民致富之友,2015(07).
[5]賈淑帥.關于新時期農業經濟管理科學發展的分析[J].北京農業,20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