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曉婧
(山東省農業廣播電視學校臨沂市分校,山東 臨沂 276000)
農村綠色循環農業可以促進農業和農村的可持續發展,有效保護和改善了農村的生態問題,對農村的經濟效益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我國各地區都進行了綠色循環農業的推廣,顯著提高了當地經濟的發展,但由于各種原因制約了農村資源的循環利用,現代可持續發展緩慢。
農村綠色循環農業具有高利用、低開采的特點,是一種新型的以經濟學和生態學作為基礎的模式,最大化的解決了農業資源環境和社會經濟發展的矛盾問題,發展農村的綠色循環農業能夠有效的促進社會的經濟發展和保護環境。畜牧業產生的有機肥代替了化肥的使用,既大大降低生產成本還能培育綠色有機蔬菜,再利用秸稈、菜葉等作為青飼料返回養豬場等,形成內部循環系統,提高了資源的利用率,使綜合的成本降低,促進經濟和社會效益的發展,引導傳統的農業向新型的農業道路發展,實現農業的快速發展和保護環境之間的有效結合,解決兩者之間的矛盾。
主要農作物的化肥、農藥使用量降低,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率的提高,農業廢棄物全面實現資源化的利用,對有效促進我國環境保護具有重大意義。
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提升,品牌農產品占比越來越多,人們可以放心的飲食,提高人民生活的幸福感,綠色種植也能促進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業的發展,使農業生態服務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升[1]。實現農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并充分發揮農業的基礎作用,從而有效地促進農業循環發展的進程,提高了區域的競爭力。可以帶動農業增產增收,對解決農村的勞動力就業問題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農村許多地區的經濟都是依靠養殖、種植的發展,造成了資源上的極大浪費,同時,還污染了環境。例如,靠養殖戶將動物糞當為負擔,但是種植戶卻沒有農家肥,只能使用化工產品對植物進行增肥等。應抓住國家大力扶持農業發展的機會,提高資源利用率,發展新型的農業模式。
這種模式主要是用農戶用糧食或是秸稈、菜葉等養豬、牛等牲畜,然后將牲畜產生的糞便引入沼氣池發酵,變成肥料來培育農作物,或者供給農業生產和生活,例如,產生的沼氣可以作為生活燃料,進行煮飯炒菜或是照明等生活活動,沼渣也能作為飼料添加劑使用,沼液又可以噴施農田作物,預防病蟲,減少噴灑農藥的步驟。這種綠色循環農業的模式即提供了能源,又能減少化肥的用量。而且農作物的秸稈也能通過氨化的技術向生豬飼養提供飼料,可以實現秸稈的有效利用和污染的零排放,并解決了秸稈的任意焚燒和資源的浪費情況,還可以獲得要有機的肥料、生物基料和清潔能源,形成集約化的農業生產的良性循環[2]。
此模式可以在規模較大的生豬飼養區進行建設大棚蔬菜基地。使用沼渣和沼液作為栽培蔬菜等農作物的優質肥料,改良土壤質量,提高蔬菜的品質,生產綠色蔬菜和有機蔬菜,然后大面積的蔬菜作物通過光合作用產生氧氣對生豬飼養區的空氣起到凈化作用,改善了生活環境,生態環境得到了保護,農業的生產也達到了增產、增收的目的。
提高群眾的參與能力,大力宣傳扶持綠色循環農業的政策,調動各方面積極配合綠色循環農業的發展。由于農民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對于循環發展理念和新型農業經營的認識較為缺乏,對循環的經濟知識也比較匱乏,大多數的農民受傳統的耕作方式和傳統的經驗所影響,農業的經營和管理處于一種靜止的狀態,現代的農業化經營和創新的思想觀念都急需提高。鑒于此,應該加強綠色循環農業發展的宣傳和教育,培訓發展循環農業的具體技術和生產模式,使農民自覺融入循環經濟發展過程中。
各地在制定農業的未來發展規劃時,應當把發展循環經濟、綠色循環農業當作重點內容列如其中。制定一個全面且系統的發展循環農業規劃。強調根據不同地區不同層次不同農牧業的生產現狀和實際需求建立合適、有效的循環模式,然后依據不同模式的特定優勢,進行結構調整、布局配置、延長產業鏈,確保綠色循環農業模式中的相互協調、相互匹配,促進循環農業健康并有序的生產。以綠色循環農業的理念為基礎一步步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可以創建生態產業園的模式,循環的農業包括社會、區域和部門3個層次,社會層次就是“循環型的農村”;區域是以生態學原理,經過各個企業間的能量、物質和信息的集成,形成由企業的龍頭所帶動的包含各個農戶和中小企業的生態產業園,其中菲律賓的瑪雅農場就是一個非常成功的典例;而部門層次就是指一個企業和一個農戶形成循環單元。用農業資源作為基礎,并以文化的發展為靈魂,結合各種有創意的手段,經過產業的融合,如農業和文化融合、生產和生活的融合,產品和藝術的融合等,將第一產業的業態轉變為一二三產業的高度融合的新型的業態,這樣就可以拓展開發農業的新功能,使傳統的農業功能由生產功能轉為具有生產、文化、生活的功能,成為一種綜合性的產業。實現當地旅游產業的迅猛發展,從而提升當地的旅游業的整體能力,當地的一二三產業也能迅速的發展,例如,現在正流行的民宿、農家樂、鄉村游等。
目前,沼氣工程是各地的發展重點,將沼氣作為發展的紐帶,結合農村改廁、改圈、改廚,大力推廣以“糧+果+漁”等為主要內容的生態模式,將農村的生活污水、禽畜糞便和秸稈等成為沼氣的基料,進行處理所產生沼氣能夠當做燃料,沼液和沼渣都可以當做有機肥料,實現農村廢棄物的再生的良性循環。隨著秸稈、禽畜糞便等農業固體廢棄物的循環利用,配合測土配方施肥等綠色循環生產方式的推廣,形成上接養殖業,下接種植業的生態格局,并結合標準的農田培肥、優質的農產品基地的建設等工作,農產品質量得到了提高。例如,德國“綠色能源”的農業,在農產品中提取礦物的能源實現實現對農產品的循環利用,重視這種經濟作物的開發。實踐表明,綠色循環農業和科技、經濟、環保可以相互支持、相互幫助。
農業基礎設施經過完善,就可以改善農業的生產條件和生存的環境;實行種養和農牧的結合,能使農業的廢棄物得到有效的資源循環利用,并消除廢棄物對于環境的污染,進一步改善土壤和水的環境質量,促進農業綠色循環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和美化農村生態環境。總之,農村綠色循環農業是社會有效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要加大扶持力度,探索更多的有效措施。
[1]蘇武崢,趙鑫,李苗.加快推進新疆綠色循環農業發展進程——基于新疆畜牧有機肥產業開發對策的探析[J].農業資源與環境學報,2012(3):30-32.
[2]何強新,黃綺紅,張新錄.全自動沼氣池建造技術及推廣應用[J].新農村(黑龍江),2013(1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