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 天 房 巖 孫 剛 * 王 薇 劉 聰 翟麗華
(1. 長春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吉林 長春 130032;2.長春市第48中學,吉林 長春 130051)
高等教育已經不再是封閉的象牙塔,而是向著大眾化、普及化的方向轉變,這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我國制造業正處于迅速擴張階段,高新技術產業迫切需要各個領域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加快科技成果的開發、應用與轉化。高校培養的人才與社會需要的人才之間仍存在著很大的差距。如何提高大學生的就業能力,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和形勢的變化,是高等教育必須思考的問題。無論從社會需求的角度還是從大學生本身生存的角度,調整培養目標定位和人才培養模式,建立以職業需求為導向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機制是當前高校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也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歷史必然。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高等教育應不斷優化結構、動態調整,擴大應用型、復合型、技能型人才的培養規模,促進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2014年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提出,除了大力發展中職、高職教育,還需要引導普通本科高等學校的轉型探索,發展本科層次的職業教育[1]。
高度重視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是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從美國就業人員中的高級專業人員、技術技能人員、非技術技能人員的構成來看,1950年呈倒“T”型,1990年呈金字塔型,2000年呈橄欖型,反映了科技和經濟的發展對技術技能人員的需求大量增加,對非技術技能人員的需求則逐漸減少。發達國家從20世紀50—60年代開始,大力發展高職高專教育;從20世紀70—90年代開始,發展應用型本科教育,推動了高等教育大眾化和普及化的進程,從而又促進了經濟、科技和社會的發展[2]。
地方本科院校占我國本科院校總數的80%以上,是本科教育的主力軍。地方高校定位于培養應用型人才,是由社會發展背景和經濟發展趨勢所決定的。教育的最大意義在于調節人與社會的關系,謀求人與社會的平衡,使受教育者成為社會需要的人,即實現人的社會化。應用型人才培養順應了高等教育這一發展趨勢。美國的技術學院、英國的多科性技術學院、澳大利亞的社區學院、德國的應用科技學院等已取得巨大成功,受到社會的普遍歡迎[3]。應用型本科教育是抓住機遇、發展自我的明智之舉,是與時俱進、適應社會需求的準確定位。
改變以往的單向傳授方式,教師教學從講授為主轉變為導讀為主,學生學習從被動接受轉變為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把傳統的課堂教學轉變為自主學習和合作性研討,集中講授必備的理論知識和學習方法,指定學習資料、參考文獻和網站資源,布置自學任務,提交個人學習報告和小組討論報告,使自主學習成為一種習慣[4]。教師可以嘗試網絡課堂、翻轉課堂等新型教學模式,利用微信、微博等現代流媒體為學生答疑解惑。通過學術報告的形式,教師向學生介紹學科前沿和科研進展情況,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和興趣,形成“教、學、做”一體的立體教學模式。學生根據興趣設計實驗題目,獨立完成文獻查閱、實驗設計和實驗操作,教師全程跟蹤。引領學生參加教師科研項目、各類科技競賽,在實踐教學中通過創造特定的“職業環境”,圍繞某一問題或項目進行研究式學習,引導學生參與教與學的全過程[5]。
依據職業導向重組課程體系,是推進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環節。在課程設置上,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并重。通識教育培養科學素養和人文精神,專業教育培養專業素養和應用技能。同時加強專業與行業的相互融合,增加技能型課程和專業選修課的比例。應用型人才培養更需要的是“技術理論體系”,而非“學科理論體系”。改變原有的體驗式、驗證性實驗為主的實驗教學框架,增加綜合性、設計性、應用性、創新性實驗的比例,逐漸完善技術型課程體系[6]。
根據各教學模塊的具體要求安排相應的實踐課程,形成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互促進、相互依存的復合體系,構建課內與課外人才培養的統一機制[4]。以開放實驗室為平臺,培養科學思維、嚴謹態度和積極心態,樹立正確的創業就業觀念。鼓勵學生參加科技發明大賽、實驗技能競賽、創新創業大賽、職業技能培訓、職前模擬培訓、頂崗實習、企業實習等,循序漸進地實現課堂與社會的無縫對接,提高學生對相關行業、崗位、單位的了解和適應能力。聘請工程技術人員擔任兼職教師,充分發揮案例教學的作用。積極爭取地方政府和行業協會支持,重視實踐基地建設,強化產學研合作,探索“訂單式”培養模式。
理論素養高、實踐能力強的師資力量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保障。雙師型教師的概念是在以往教育中“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的情況下提出來的,強調實踐性教學環節的重要性,促使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正確定位、有機結合,適應以能力培養為主線的職教理念[4]。學校采納了課題組的建議,采取外部引進和內部培養相結合的措施,有效地增加了取得職業資格認定的雙師型教師比例。教師切實深入到企業一線,明確崗位職責和人才需求,收集大量實例和存在問題,不僅可以為企業的技術革新提供指導,而且能夠幫助畢業生更快更好地適應工作崗位。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是完成職業教育目標的前提條件,是適應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和優化師資隊伍的需要,也是實施創新教育的內在要求。
合格的應用型人才需要全方位的職業素質,包括反應敏捷、談吐自如、活力充沛、樂觀進取、團結協作、樂業敬群、待人誠懇、做事謹慎、勇于創新等。專業能力的培養包括專業能力、拓展能力、研發能力、創新能力、適應能力、判斷能力等。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應成為高等教育的核心內容之一。在校園活動和文化建設中增加職業咨詢、求職技巧講座、心理咨詢等,幫助學生正確定位,以健康積極的心態實現擇業、就業。激發職業興趣和職業理想,構建學生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培養具備職業道德、職業信用、靈活應變的國際化職業人才[7]。職業導向的高等教育注重知識、技能和素質的綜合培養,需要建立理論、實踐和素養拓展三位一體的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
增加應用題、綜合題和設計題的比例,在理論聯系實際中考察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鼓勵案例式、任務式、項目式等多種多樣的考核評價形式,包括書面考核、現場操作、口頭表達等,根據學生每個項目的制作成果和完成情況,確定評價等級,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口試可以加強學生邏輯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社會調查可以培養學生的社會交往和組織能力,小論文、小報告可以培養學生的科研意識和寫作能力。
全球化時代使我國的經濟發展日益與國際接軌,這對高等學校的人才培養質量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我國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眾化教育,在辦學規格、辦學層次、辦學類型上出現了多樣化的特征。社會的進步不僅需要優秀的科學家、企業家,還需要大量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傳統觀念,影響和制約了地方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進程和發展。以職業需求為導向,以能力培養為主線,以學以致用為目的,以專業與行業對接為核心,調整學科建設方案和人才培養目標,對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進行改革,符合市場和用人單位的需求。經濟的發展由依賴于自然資源轉向依賴于科學技術和人才,高等教育與社會經濟發展進入緊密結合時代。現代社會對人才需求的結構變化,為地方高校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只有突出區域經濟特點,根據企業崗位的職業需求確定相應的人才培養目標,才能為地方發展培養出更多的高素質人才。
[1]俞濤,曾令奇.學科知識的邏輯與學科范式的構建——基于職業導向的高校學科建設分析[J].職業技術教育,2014,35(7):21-26.
[2]孫剛,房巖,郭獻敏,等.國外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及其啟示[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6,32(1):1-3.
[3]孫剛,房巖,白雪花,等.職業需求導向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6,32(3):19-20.
[4]錢國英,朱秋華,尹尚軍.重構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訓練創新思維,培養應用型人才[J].中國大學教學,2009(6):36-38.
[5]司賀龍,張靖,孫志穎,等.基于專業實踐能力培養路線圖的生物技術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農林教育版),2014,16(2):51-53.
[6]馬仁聽.試論高等職業教育應用型人才培養與就業導向[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4,33(1):26-27.
[7]寇尚乾,劉立新.職業導向的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教學模式創新[J].教育與職業,2016(11):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