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國利 馬雅麗
(1.朔州市山陰縣氣象局,山西 朔州 036900;2.山西省氣象局,山西 太原 030006)
為了將作物栽培學運用于農業發展中,下面就作物栽培學的內容,作物栽培學在農業可持續發展中的運用及實踐過程中的具體措施和改進進行探討。
作物栽培學屬于農學的一個分支,是農學中最重要也是最基礎的內容,其主要內容是研究作物的生長規律,探究作物生長發育與環境因素的關系,研究如何調控作物生長的技術及其原理。作物生長發育的狀況與其未來的成果有直接影響,通過對環境等因素對作物生長情況影響的探討,研究高產作物優質作物的生長規律,并將其作用于后續的生產過程中,對于實現農作物高產、高質有重要的推進作用。通過研究作物栽培學,探索栽培過程中作物的管理、調控方法,并將其運用于實踐中對于作物產量的提高及質量的提高有重要意義,研究作物栽培學還可以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漸而提高勞動效率和作物種植的經濟效益,實現技術發展,效益提高,展開更深層次研究的優良循環。在一個作物產量提高的過程中有很多因素影響作物的生長發育,作為農業科學的基本組成部分,在作物栽培過程中改進栽培措施對作物產量提高有60%以上的推進作用,運用栽培學知識與技術,能夠有效解決現存糧食品質不高產量不足的問題,為解決糧食問題做出了重大貢獻。作物栽培學在我國歷經幾十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作物生長發育與產品形成的規律,環境技術、栽培技術3大模塊的研究方案。作物栽培學的研究對象離不開作物生長與地域環境,所以這門學科的研究具有嚴格的地域性特點,不同地區具有不同的氣候特征,同一地區也因為環境因素的不同形成局部氣候,再加上各種人為因素的影響,地域差異性成為了作物栽培學需要重點研究的內容。針對現在技術發展要求,普適性技術更加適應人們的需求,學科的發展趨向于研究作物栽培的一般規律即對不同模型改進的關鍵技術,構建作物栽培的總體框架,使其能夠應用于不同的地區。通過對作物栽培技術的決策優化,形成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理論體系。作物栽培同時具有季節性,從農業的總體來分析,農業不僅是一種自然生產活動,也是一種經濟再生產活動。農業技術一般從作物本身合作物生長環境2個方面入手,自然環境因素對農作物生長有巨大的影響,從事農業生產活動要知時順天,主張“不違農時”、“勿失其時”,不同的季節要栽種不同的植物,不同的植物在不同的季節有不同的栽培方法,作物栽培需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要明確作物栽培學的內容,最大限度的發揮該學科對現代農業發展促進作用,為我國農業現代化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基礎。
對于作物栽培的研究正在以不同的方式逐漸展開,其目的都是為了讓作物更加適應現代生產需求,通過運用作物栽培學的理論知識,發展作物栽培技術有效推進我國糧食品質及產量的提高,將作用栽培學運用于農業現代化可持續發展是現代農業學科的目的之一,作物栽培學在農業現代化可持續發展方面的應用,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技術實現。栽培技術規模化。以山陰縣的農業設施改革為例,山陰縣在建設設施農業,利用人工設施使農作物的生長打破季節因素的限制,滿足現代農業發展需求,根據本地的土壤特點,種植西葫蘆、芹菜等越冬耐寒作物,根據現在的科學研究,很多作物都已經研究出了科學的種植方法,能夠有效提高作物品質,西芹生長先慢后快,屬于半耐寒植物,喜歡溫潤的氣候,生長過程中溫度應控制在15~22℃,溫度高于25℃芹菜容易患病,降低產量,高強度的日照會使植物纖維增多,肥料不足,西芹生長過程中缺乏各種微量元素會導致西芹品質問題。這些方面的研究可以幫助農作物在種植過程中避免可能存在的問題,當農作物的生長過程中出現問題時,也可對照科學的方法對種植技術進行改善,按照植物栽培學的要求將栽培技術規模化,西芹按照選育良種,適時播種、低溫催芽、苗床遮陰防雨、增大苗間距合理密植、肥水管理、防凍的科學方式進行栽種,便于作物的統一管理及產品品質如一的保證。運用作物栽培學中包含的理論知識及經驗建立一個作物栽培的體系,根據對作物產生影響的因素變化,在市場運作體系下維持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提高作物的生產能力,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土壤的肥力是一個需要重點關注的因素,通過作物栽培學的研究提高土地的肥力,能夠有效提高作物的經濟效益,可以利用作物之間的生長關系,根據不同作物生長部位與生長時期之間的聯系,按照農業發展的需要控制農作物的生長發育,提高農作物的產量。作物栽培學的知識對于土地施肥具有良好的指導意義,可以優化土地施肥的技術,作物的數量與品質與肥水管理有很大的關系,還是以芹菜的種植為例。在芹菜生長過程中對其施肥的頻率和種類,要按照芹菜的生長周期進行,在緩苗期應該保持土壤濕潤,澆灌次數要勤,但是不能過澇;蹲苗期芹菜需水量不大,保持地表濕潤即可;高速生長期是提高芹菜產量的關鍵時期,每隔10~15d,每667m2田地隨水沖施尿素20kg,同時要注意微量元素肥料的補充,土地干燥時硼肥吸收受到抑制,會導致芹菜葉柄出現開裂現象,要注意補充硼肥,當芹菜出現心腐病時,可以通過施液體鈣飛或0.5%的氯化鈣(硝酸鈣)溶液治療芹菜缺鈣的問題。肥料的添加與植物的生長密切相關,通過作物栽培學中科學的知識對作物進行管理,能夠有效提高作物品質,在達到更高經濟效益的同時減輕栽種者的負擔,使現代農業發展更為持續高效。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我國科學理論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不錯的成果,作物栽培學在理論體系方面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歷年來我國推出了不少具有優良性狀的農作物,雖然能滿足人們某些方面的要求,但是作物還可以發揮出更大的潛力,需要不斷對其栽培技進行改進,發揮作物最大的潛力。為了使作物栽培學的栽培技術得到創新,發揮作物栽培技術在農業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要加強專業作物栽培隊伍的培養。作物栽培學涉及的內容十分廣泛,研究人員需要有較高的知識水平才能夠在研究透徹的基礎上進行發展,一支專業的隊伍能夠充分運用學科知識,指導農業的生產發展,作物在栽培過程中出現問題時也能及時利用專業知識進行解決或補救。我國大部分生產地區都缺乏栽培方面的專業人才,相關專業人才的缺乏導致了作物栽培學在農業活動中運用的不足,以山陰縣的農業發展為例,設施農業其中包含的技術含量較高,對生產者的技術水平要求較高,沒有專業知識支撐的人無法對產品進行準確的管理,直接影響了農業生產的發展;在學習作物栽培學、進行課題研究的時候,從學科目地出發,從本質上了解作物栽培學對于農業發展的重要性。技術的提升對于農業發展有著直接的好處,現在我國大部分地區的農業種植還是已經驗種植為主,對于種植的技術管理缺乏權威的標準和相配套的技術。山陰縣冬季氣溫較低,氣候不利于蔬菜的生長,如果只是簡單的套用其他地方的技術,難以使當地農業得到有效發展。為了充分發揮作物栽培對于農業發展的作用與潛力,要加強學科之間的交流合作,提升作物栽培的管理技術。隨著農業生產的高速發展,作物栽培學在農業生產中應用的頻率越來越高,人們對于農產品的要求也有所提升,在農業生產方面需要更多的專業人才對生產活動進行指導,農學專業方面的人才已經難以滿足市場發展的需要,通過不同學科之間的知識溝通,將與農業栽培相關的知識融會貫通,積極引進外國的先進技術,借鑒其他地區成功的案例,結合本地區的特點安排生產活動,促進研究過程順利開展,提高作物栽培的技術,加快農業發展。
作物栽培學在農業生產中的有效應用,對于我國農產品質量、數量提高有著重要影響,將作物栽培學中的理論知識運用于實踐生產中,提高作物栽培的技術,以滿足生產發展的需要。作物栽培的不斷創新和發展對于我國農業發展有重要意義,在實踐過程中要注意想到知識與實際的農業活動相結合,聯系當地實際,不斷引進培養專業人才,通過不同學科之間的交流,在基本模型框架上構建獨特的模型,促進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順利進行。
[1]常艷波,徐海艷,龐志強.關于作物栽培學的思考與理解[J].農業與技術,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