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 坤
(撫順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中心,遼寧 撫順113006)
撫順市清原縣以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為主線,以保障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和促進農民持續較快增收為主要目標,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抗風險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為主攻方向,著力促進農業生產經營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著力強化政策、科技、設施裝備、人才和體制支撐,積極穩妥、因地制宜發展有機農業,是新時期清原縣切實解決“三農”問題的有效途徑,是實現環境、經濟和社會效益同步提高的重要舉措,也是促進縣域經濟全面發展的必然選擇。
有機農產品在生產與加工過程中不使用任何人工合成的農藥、肥料、添加劑等化學物質,杜絕轉基因品種或投入物,是解決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的根本措施,對維護公眾健康和公共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發展有機農業,是促進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品牌化發展的重要手段,是推動農業生產方式轉變、促進農業增長方式轉變的戰略選擇。
當前國際市場對有機農產品的需求不斷增加,價格穩步提升,大力發展有機農產品,促進優質優價,產銷對接,有利于增加農民收入,加快扶貧計劃。
當前,重產出輕投入,重化肥輕農家肥的現象非常突出,導致農業生態環境惡化,水體污染,土壤有機質貧乏,土壤的自然肥力趨于下降的傾向普遍存在。發展有機農業,可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
堅持以科學發展為統領,以生物學、生態學和生態經濟學為指導,以保護、優化生態環境為前提,建立有機農業生產體系。嚴格遵循有機食品生產加工技術規范,從保護和利用良好的生態環境入手,以區域特色農產品為載體,建設遼寧省知名的有機食品生產基地,創建國家有機產品認證示范縣,滿足國內外日益擴大的需求。充分運用市場機制,以確保質量為前提,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動力,以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為基礎,以基地為依托,以有機農產品龍頭企業為主體,區域化布局,因地制宜,統籌規劃,以有機農業核心示范區及輻射區為建設重點,分步實施,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有機結合,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積極穩妥推進有機產業可持續健康發展。
積極融入京津冀協同區域合作發展,響應國家“一帶一路”發展戰略,樹立清原縣“生態立縣、旅游強縣、綠色崛起”總體思路,以常規農業“轉型有機”為核心,突出優勢特色中藥材,強化食用菌、山野蔬菜、優質大米等產業,扶持傳統糧食、花卉、畜禽養殖等產業,實施有機農業發展“一個終極目標、三條產業帶、九大工程”戰略:即創建國家有機產品認證示范縣,實現清原縣農業轉型提高,保護生態環境,農民增收為終極目標;打造環縣城十鄉鎮的四河源自駕綠道“大孤家鎮—土口子鄉—草市鎮—南山城鎮—灣甸子鎮—大蘇河鄉—敖家堡鄉—南口前鎮—北三家鄉—夏家堡鎮”生態旅游線路,突出林下有機中藥材、山野菜、畜牧業、花卉基地休閑觀光產業帶;東南部有機種植中藥材、有機反季節山野菜產業帶;北部有機水稻、玉米、食用菌綜合產業帶;西部有機畜牧業及食品加工業基地帶。實施有機中藥材基地6667hm2、食用菌6500萬段、山野菜0.8萬hm2、優質水稻3300hm2、特色玉米2000hm2、肉牛2萬頭、絨山羊5萬頭、家禽8萬只,有機食品加工園區333hm2等9大基地工程。堅持 “市場開拓為導向,龍頭企業為主體,特色資源為依托,技術服務為支撐,政府支持為保障”具有清原特色的有機產業發展大格局。
《關于開展“有機產品認證示范區”創建活動的通知》(國認注[2011]34號)、《有機產品》標準GB/T19630—2011、《有機產品認證實施規則》(國家認監委公告[2011]第34號)、《有機產品認證目錄》(認監委2013年第2號公告)、《有機產品認證管理辦法》(國家質檢總局令[2013]第155號)、《有機產品認證實施規則》(國家認監委公告[2011]第34號)、《有機產品認證目錄》(認監委2013年第2號公告)、《有機產品認證管理辦法》(國家質檢總局令[2013]第155號)、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 (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
以發展“特色、集約、生態、低碳、安全”有機農業為目標,堅持“量質并重,積極穩妥”的主導思想,集中創建一批實施有機農業高新技術研發、示范推廣應用和標準化生產并兼備有機農業成果及集成功能,具有區域特色的標準化示范區和生產基地。積極引導有機農產品生產與加工企業牢固樹立質量和品牌意識,依靠科技,嚴格按照有機農產品生產標準進行生產。
在有機生產和加工過程中應按照綜合利用原則,達到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堅持實事求是、量力而行,做到科學合理、切實可行。既要實現農業生態系統良性循環,修復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又要推進有機農業產業發展,實現“自然-經濟-社會”復合系統的持續健康發展。
結合清原縣經濟、社會、文化條件和農林牧副漁產業特色,揚長避短,有重點、分步驟地發展有機農業。按照“因地制宜,統籌規劃,分類指導”的原則,優先開發中藥材、食用菌、山野菜、優質稻米、特色玉米、苗木花卉等種植類基礎農產品,逐步開發土豬、肉牛、肉羊、土雞、水產等特色產品,作為清原縣有機農業開發的先導與示范,以點帶面推動清原縣有機產業的縱深發展。
積極倡導有機農業生產模式多元化,除“公司+基地+農戶”的形式外,還應鼓勵農民主動進行有機生產,大力支持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社和有機食品消費者組織,組織以農戶為單位的有機農業生產實踐,以提高農民在種植、技術和銷售等方面的決策和實踐自主性。
有機農業整體上要堅持產業化發展道路,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主導產業和產品為重點,優化組合各種生產要素,將“生產、加工、流通、市場”四環節緊密結合,延長農副產品產業鏈,實行農工貿一體化經營;要遵循“優質優價、產銷結合、以銷定產”的原則,以市場開拓為先導,由市場調節產業的發展規模與速度。注重強化宣傳推介及貿易促銷,運用各種營銷手段,探索多種營銷方式,不斷拓展市場營銷網絡。
建立以政府投資為引導,以龍頭企業和農民投入為主體,以金融信貸為支撐,以社會投資為重要補充的多渠道、多元化新型投入機制。
按照“強化技術創新,推行節能減排,倡導生態環保,開展清潔生產,提高經濟效益”的思路,堅持當前與長遠相結合,統一規劃、合理布局,促進區域及城鄉產業結構優化,不斷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努力形成經濟、社會、生態協調統一的發展格局。
在確保有機產品與國際化認證接軌的同時,必須注重有機產品生產、加工、貿易全過程的規范化監管,確保可追溯體系的完善與健全。
2017—2021年,按照“三不一化”(不砍樹、不占田、不拆房、城鎮化)的原則,打造“望得見青山、看得見綠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鄉村,通過有機產業規劃和建設,逐步把清原縣14個鄉鎮建成“一鎮一特色、一鎮一風情、一鎮一產業”和“村村是公園、處處是景點、人人是導游”的“大生態”格局。依托本地資源生產的人參、林蛙、蕨菜、刺嫩芽、蘑菇、木耳、大米等,開發具有當地特色的有機餐飲食品。結合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根據每種特產的不同屬性開發體驗類、采摘類產品,以旅游帶動產業發展,大力發展休閑農業、觀光農業,增加農民收入;發展中藥材規范化種植基地,以市場為導向,發展中藥材種植、藥用植物園等特色休閑農業,實現“文化+農業+中醫藥”的深度融合。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實施“雙減工程”(即減少化肥、農藥使用量),推行產地準出、市場準入制度,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推進有機認證及監管。為實現“國家有機產品認證示范縣”這一終極目標而努力。
2017—2021年,重點發展“九大工程”,“九大工程”建設范圍涉及清原縣14個鄉鎮,建設規模為:優質中藥材6667hm2、食用菌6500萬段、山野菜0.8萬hm2、優質水稻0.33萬hm2、特色玉米6667hm2、肉牛2萬頭、絨山羊5萬頭、家禽8萬只。具體目標為:建設10個高標準有機中藥材生產基地面積6667hm2;建設5個高標準有機食用菌生產基地6500萬段;建設6個標準有機山野菜采集基地面積0.8萬hm2;建設5個高標準有機水稻生產基地面積3300hm2;建設5個高標準有機特色玉米生產基地面積6667hm2;建設6個高標準有機山羊養殖基地,規模5萬只;建設8個高標準有機肉牛養殖基地,規模2萬頭;建設8個高標準有機蛋雞養殖基地,規模8萬只。建設有機產品加工園區,初步計劃建于清原縣清原鎮和枸乃甸鄉生態產業園區,占地333hm2,建設內容包含有機中藥材加工、有機食用菌加工、有機山野菜加工、有機大米加工、有機玉米加工、有機飼料加工、有機肉類加工、有機科技研發、有機產品物流等工程的有機深加工科技物流綜合園區。
通過本規劃的實施,清原縣預計可輻射帶動龍頭企業20多家,農民專業合作社50多個,帶動農戶6.55萬戶, 13.16萬人,實現年增收11.15億元,年人均增收8000多元。
其中:有機中藥材產業可帶動農戶0.2萬戶,實現農民增收1.80億元;有機食用菌產業可帶動農戶0.6萬戶,實現農民增收1.39億元;有機山野菜產業可帶動農戶1.75萬戶,實現農民增收1.66億元;有機水稻產業可帶動農戶0.6萬戶,實現農民增收1.17億元;有機玉米產業可帶動農戶0.4萬戶,實現農民增收0.79億元;有機肉牛產業可帶動農戶0.4萬戶,實現農民增收0.49億元;有機肉羊產業可帶動農戶0.4萬戶,實現農民增收0.69億元;有機肉蛋雞產業可帶動農戶0.16萬戶,實現農民增收1.28億元;有機加工業可帶動就業0.12萬戶,實現農民增收0.59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