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永芝
(廣西桂林資源縣林業局陸生野生動植物保護站,廣西 桂林 451400)
近幾年,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劇,人們的物質生活得到極大豐富的同時,對自然資源的掠奪和破壞也日益嚴重。土地荒漠化、水域污染、空氣質量下降等問題嚴重困擾著當今社會的居民。伴隨著自然資源的枯竭,許多動物的棲息地也被破壞殆盡,瀕危物種的數量急劇提升。面對這樣嚴峻的形勢和現狀,必須采取措施保護野生動植物資源。
野生動植物資源是大自然留給人類的寶貴財富,在工業建設、日常生活、科學研究等領域均能發揮重要作用。國家的繁榮昌盛、經濟的飛速發展、人民的健康生活,都離不開大量野生動植物資源的支撐。并且,伴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部分野生動物的觀賞價值和收藏價值被發掘出來。但正由于這種特質,招致其被大肆地、毫無節制地掠奪。據有關調查顯示,近年來,全球每年的合法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額大約為60億美元,而非法的貿易額大約能夠達到10億左右。走私分子為了獲取經濟利益大量獵殺瀕危動物,不僅對生態系統造成了巨大的破壞,也嚴重威日,脅了生物多樣性。所以運用法律手段控制野生動植物的貿易、保護瀕危物種顯得尤為重要。
1963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第1次成員國大會召開,為了保護野生動植物不被國際貿易所影響和危害,大會決定起草《瀕危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Endangered Species of Wild Fauna andFlora, CITES)。但該公約的正式簽署卻在10a后的1973年的美國華盛頓,因此這項公約也被稱為“華盛頓公約”。1975年,該公約正式生效,并規定其締約國大會每2a召開1次。CITES的物種附錄包含附錄Ⅰ和附錄Ⅱ,并據此嚴格檢驗核發國際貿易許可證,這也成為其對瀕危物種管理的核心機制。
為配合CITES的實施,美國國會在1973年頒布并通過了《瀕危物種法》,該法律的主旨為2項內容:各州的地方政府應與聯邦行政機關通力合作,將解決水資源問題與保護瀕危物種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所有聯邦機關、各政府部門都應將全力保護瀕危物種的工作落實到位,以實現《瀕危物種法》的立法宗旨。《瀕危物種法》由尼克松總統在1973年12月28日簽署生效,該法經過30多年來的立法完善、執法和司法實踐,目前是美國聯邦環境法及生物多樣性保護法律體系中最重要、最強有力同時也是最具爭議的法律。
我國同樣也非常重視野生動植物的保護和瀕危物種的管理與拯救,并通過行政管理辦法、政府指示、制定法律等方式對野生動植物和瀕危物種的權益進行保護。1988年,我國政府頒布了《野生動物保護法》及相關的其他50部規范性法律文件,這些法律條文對野生動物名錄登記、野生動植物的培育、繁殖、馴養以及野生動植物產品的經營等事宜做出了規定。2016年7月2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21次會議第3次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在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保護、野生動物管理及法律責任等方面進行了具體規定,使責任主體更加明確。
野生動植物不僅是一種自然資源,也是一種寶貴的資產。對于生態環境、相關領域的科學研究、社會和諧以及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和不可估量的價值。因此,加強野生動植物與瀕危物種的科學管理勢在必行。
應構建珍稀瀕危物種資源的質量評價體系,緊緊圍繞珍稀物種的質量進行評價,具有一定的科學內涵,并能反映其基本特征和瀕危程度。從瀕危程度、遺傳及生長繁殖情況、物種價值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的研究。另外,還應進行瀕危物種資源名錄的補充完善與及時修改,使瀕危物種資源的數量、質量變化能夠更有時效性地被各研究機構及學者所掌握,使瀕危動植物物種的保護與研究工作推進得更為順利。
我國目前建立的珍稀瀕危動植物保護基地包括種源保存培育和就地保護2種類型,且均在不斷完善與發展。全國林業系統在“十一五”期間統計的數據顯示,我國新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70處,新增各級自然保護區336處,使我國自然保護區的總面積達到了12352.76萬hm2,占12.87%的國土面積,基本形成了完善的自然生態保護網絡。同時各系統注重已有自然保護區的建設、維護與評估等工作,使其質量得到提升,為各種珍稀瀕危動植物提供更好的生存家園。就地保護在珍稀瀕危動植物保護工作中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某些小種群野生動植物或極度瀕危野生動植物往往生活和生長在特殊區域,甚至是生態系統非常脆弱的保護盲區。因此,國家和政府建立了相應的激勵與懲罰機制,與當地鄉民簽訂協議,劃定片區,明確責任;對擅自闖入野生保護區偷獵或偷采的不法分子予以嚴懲。從而達到保護自然生態環境、保護瀕危野生動植物的自然生長區域、保護物種多樣性的目的。
毋庸置疑,野生動植物及其產品對于人類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物質資源。近年來,隨著人們對其功能價值認識程度的不斷加深,野生動植物及其產品的藥用、觀賞娛樂、食用、醫用、科研以及生態價值等已被廣泛開發和利用。所以,加強對我國野生動植物進出口的管理工作,打擊非法貿易,國家和政府任重而道遠。行政部門應建立嚴格的企業誠信評價體系,對于較高誠信等級的企業簡化行政審批手續和進程,以提高企業誠信經營的意愿。進出口企業誠信機制的建立可參照海關和外匯管理局對企業的評級,建立企業誠信指標體系。指標體系包括9項指標,依次為申請材料有誤次數、證書使用率、逾期未領取證書次數、證書變更或延期的份數、丟失證書百分比、未按要求及時退回作廢證書數、未按要求提交海關回執和報關單的份數、未按要求完成年度證書歸檔立案等情況、未按要求參加培訓會議的次數。根據具體的指標評判,使進出口管理工作更加透明化、高效化。
隨著時代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人們的物質生活極大豐富,但對自然環境的破壞也日益嚴重。隨著野生動植物棲息地的減少,越來越多的動植物已經成為瀕危物種,因此強化野生動植物與瀕危物種的管理與保護迫在眉睫。我國應從加強野生動植物與瀕危物種的法制建設、科學管理以及野生動植物的進出口管理工作,使野生動植物保護工作推行得更加順利,使瀕危物種得到切實的保護。
[1]劉澤英.野生動植物保護打造中國模式[J].中國林業,2017(5):4-9.
[2]葉有華,付嵐,李鑫,等.珍稀瀕危動植物資源資產價值核算體系[J].生態環境學報,2017(5):22-28.
[3]常紀文,吳平,王克穎,等.《野生動物保護法》修改的熱點問題與建議[J].中國環境管理,2016(1):5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