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晶
(河南省新鄉市對外開放服務中心,河南 新鄉 453000)
植物檢疫,是指通過法律、行政和技術手段,防止危險性植物病、蟲、雜草和其他有害生物的人為傳播,保障農林業生產的安全,促進貿易發展的措施。我國進出口植物及其產品種類繁多、可能攜帶的有害生物種類繁雜、各國的檢疫要求不盡相同等因素的存在,尤顯植物檢疫的重要性。
隨著經濟全球化發展,新業態新模式快速發展,動植物疫情日趨復雜,給國門生物安全帶來了嚴峻挑戰。既要確保國門安全,又要提高通關效率,植檢工作面臨雙重壓力,對植物檢疫監管體系和監管能力帶來巨大挑戰。依據IPPC和SPS協定的國際規定,我國不斷探索完善制度,也建立起了一套較為全面的進出境植物檢驗檢疫監管體系,本文將對其現狀進行研究。
在總結檢驗檢疫工作經驗的基礎上,通過對國外先進制度和做法的深入研究,我國陸續制定和公布了一系列有關植物產品檢驗檢疫監管的法律法規、標準等文件,為植檢工作提供了相關依據。
在法律法規層面,1991年,國務院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法》及其實施條例,成為植物產品檢疫監管最主要的法律依據。以之為依據,相關部門相繼出臺了一系列配套規章和規范性文件,如《檢驗檢疫工作手冊(植物分冊)》、《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境植物檢疫禁止進境物名單》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法行政處罰實施辦法》等。另外,還制定了專項檢疫規定,如《進出境糧食檢驗檢疫監督管理辦法》、《進境貨物木質包裝檢疫監督管理辦法》、《進境植物和植物產品風險分析管理規定》。這些檢疫法規的發布,為植檢人員提供了執法依據,進一步保障了植物檢疫工作的順利開展。
近年來,我國植物產品檢驗檢疫監管的標準主要由國家標準、地方標準和檢驗檢疫行業標準組成。這3類標準包括檢疫基礎標準(標準制定規則、檢疫術語、實驗室標準和隔離檢疫場標準),檢驗檢疫標準(有害生物的診斷、檢驗與鑒定標準、風險分析)和檢疫處理標準(檢疫處理規程、要求和辦法)。植物檢疫標準化從2000年啟動以來,已初步形成了植物檢疫標準體系,為規范植物檢驗檢疫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根據制定的法律法規以及標準體系,我國建立了一系列進出境植物產品檢驗檢疫監管體系。國家質檢總局及檢驗檢疫部門對進出境植物質量安全實施風險管理,包括在風險分析的基礎上,組織開展進出境植物檢驗檢疫準入,具體的實施辦法和作業指導書由各地檢驗檢疫機構負責制定。
入境前,先查詢是否列入國家質檢總局進境準入名單。植物產品獲得準入后,需經過有害生物風險分析、監管體系評估與審查、確定檢驗檢疫要求、境外生產企業注冊登記等環節。具體到某一批植物產品,比如說糧食,則必須辦理取得《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境動植物檢疫許可證》。植物產品入境時,檢驗檢疫機構對其實施材料審核、現場查驗和實驗室檢測樣品等監管手段,符合我國要求后方可入境,否則做退回或銷毀處理。入境后,檢驗檢疫機構要對進境植物加工企業進行日常監管,保證進境植物產品不會隨意擴散,降低植物疫情傳播風險。
出境生產加工企業需按照《出境生產企業衛生注冊登記管理規定》等相關要求實施備案,同時完成種植基地和生產加工企業的注冊登記。備案后,檢驗檢疫機構受理報檢并實施現場檢驗檢疫和實驗室項目檢測。檢驗檢疫符合要求的,按規定簽發《出境貨物通關單》或者《出境貨物換證憑單》。輸入國家或者地區要求出具檢驗檢疫證書的,按照國家相關規定出具證書。此外,檢驗檢疫機構要對出境生產加工企業的質量管理體系、實驗室進行驗證與監督管理。
健全國門生物安全查驗機制,完善國門生物安全保障體系。近5年,共檢出動物疫病42種,淘汰陽性大中動物8.3萬余頭,截獲外來植物有害生物8945種、351萬批次。持續開展進出口農產品安全風險監控,共監控樣品18.8萬余個,獲得監控結果129萬個,樣品合格率97%。有效防控H7N9禽流感、非洲豬瘟、馬鈴薯甲蟲等突發疫情,妥善處置“美國轉基因玉米”等重大問題。開展“綠蕾”專項行動,共截獲非法攜帶、郵寄進境的植物種子種苗6.97萬批次、250.6t,檢出有害生物5.88萬批次,得到國務院領導高度肯定。
我國加入WTO以來,對外貿易發展迅猛,截止2017年,我國農產品進出口額2013.9億美元,同比增9.1%。其中,出口農產品達到755.3億美元。但同時也面臨日益增多的技術性貿易壁壘,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相繼用更高標準對我國采取加嚴控制進口的措施。我國檢驗檢疫部門積極應對挑戰,按照WTO規則,提出評議意見,維護企業權益;熟練運用檢疫技術手段,制定相關應對措施,破除國外技術壁壘。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合作,簽署130份動植檢合作協議。妥善解決菲律賓香蕉、加拿大油菜籽、南非牛肉、波蘭蘋果等倍受領導人關注的問題,有力服務大國外交。
充分發揮檢驗檢疫職能,努力提高農產品供給質量,實現農產品“優進”來源更多元,“優出”市場更廣闊。近五年,建成各類進境農產品指定口岸273個。有效對接國內產業和消費需求,優化供給結構,不斷拓展國外農產品進口來源,與81個國家(地區)簽署動植物檢疫協議159份,實現57個國家(地區)的糧食、飼料、水果、種苗、種畜禽等優質農產品和種質資源首次進口。支持各地建成國家級出口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197個,拓寬食品農產品出口渠道。此外,通過檢疫談判,推動多個國家對我國6類特色農產品開放市場,4種特色優勢農產品實現首次出口。
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努力推動構建科學務實、平等互利、合作共贏的植檢國際合作新格局。加強國際規則研究,做好國際標準制修訂建議方案儲備,努力在IPPC、OIE大會等國際會議上發出“中國聲音”,提高國際影響力。加大對發展中國家的植檢技術援助,繼續辦好援外培訓項目,輸出“中國經驗”。同時鼓勵和推送國內植檢優秀科技人員到發達國家的相關科研機構進行培訓交流。
在市場準入方面,科學劃定植物衛生適當保護水平,對高風險產品嚴格準入門檻,對中低風險產品大幅簡化準入程序。在口岸查驗方面,科學設定審單、抽批和查驗規則,提高“審單放行”和“雙隨機”抽批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在后續監管方面,加強不合格產品后續監管,嚴格執行檢疫處理管理工作規定,嚴格對照處理指征實施檢疫處理。在出口監管方面,進一步完善基于企業分類管理的差別化監管措施,加強企業誠信管理,構建守信激勵、失信懲戒的監管機制。
進一步健全植物檢疫風險分析體系,強化風險分級分類管理。針對不同風險等級的進出口農產品,統籌考慮輸出國監管體系、貿易方式、企業信用、企業管理水平等多種因素,采取差別化監管措施,有針對性地確定抽批率和送檢率,切實管住高風險產品,便利中低風險產品,實現智慧決策、快速反應、精準把關和便捷通關,優化營商環境。
[1]彭李亞.當前農業植物檢疫工作的現狀與思考[J].農業與技術,2013,33(6):23-24.
[2]曹俠.植物檢疫標準化工作的作用及建議與對策[J].養殖技術顧問,2012(11):264-266.
[3]盧厚林,李偉豐,劉麗瓊.中國-東盟跨境動植物疫情監測、風險評估及預警平臺的構建與實踐[J].植物檢疫,2014(5).
[4]陳玉蘭.植物檢疫在國際貿易中的作用和地位[J].國際貿易,2012(1):6-8.
[5]姚文國.充分發揮檢驗檢疫工作在國際農產品貿易中的優勢[J].中國檢驗檢疫,2000(6):7-9.
[6]閆俊杰,成杰群,賈乾濤.我國植物檢疫現狀及除害處理研究進展[J].農業災害研究,2011(1):63-67.
[7]童守遠.植物檢疫工作存在的問題與建議[J].植物醫生,2012,
25(5):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