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海宏
(重慶三峽醫藥高等專科學校,重慶 404120)
中國傳統文化對高校學生法律素養的培育探究
——以茶文化為例
屈海宏
(重慶三峽醫藥高等專科學校,重慶 404120)
高校是弘揚傳統文化的重要陣地,而傳統文化教育對于提升學生自身素質也具有重要作用,有鑒于此,本文謹就高校學生法律素養的培育與提升進行闡述,并以中國茶文化為例,對中國傳統文化在提升學生素質中的作用加以探究。
傳統文化;法律意識;茶文化
茶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之一,是我國民族精神及文化特征的結晶,茶文化中“廉、美、和、敬”精神內核對于道德品質及人格素養的提升與培育作用是非常明顯的,也逐漸被應用于教學活動當中。而現階段各高校在學生法律素養培育的過程中效果不甚理想,因而以茶文化為例,對傳統文化在提升學生法律素養中的應用進行探索,是十分有現實意義的。
現階段高校在對學生進行法律素養教學活動時,大多會采用教師授課的形式,以單純的課程宣講向學生們進行法治教育。大多高校會開設法律基礎課程——《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這門課程無關專業,是以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幫助學生打好法律基礎而設置的,而當前的高校教學活動大多將關注點放在專業課程教學中,對于課程中的法律基礎教學具有較強的概括性和理想性,教師在授課時大多照本宣科,學生們無法獲得更多、更加豐富有趣的知識內容,自然也就覺得這一課程枯燥無聊。由此可見,過于單一的教學模式無益于提高高校學生的法律素養。
高校在開展思想政治與法律素養教學活動中,普遍更加關注思想政治教育,關注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的心理波動與情緒變化,希望通過思想政治教育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以便于學生實現其人生價值,卻忽略了法律素養教育的重要性。同時,教授《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教師通常沒有接受過專門的法律專業教育,因而缺乏系統性的專業知識,在教授這一課程時,難免將重點放在思想道德修養教學中,而沒能對高校學生進行更加深入的法律素養培育,無法從更加深層次的法律精神與法律信仰方面對學生加以培養及教育,也未能就學生的實際活動進行法律教育及指導幫助。這就使得高校學生在日常實踐活動中無法將所學法律知識內容化為法律意識,這不利于幫助高校學生實現自覺守法的行為準則。
隨著各高校學生規模的不斷擴大,及高校畢業學生就業的愈發艱難,高校更多地將重點放在專業知識教學活動中,而忽略了法律素養教育的重要性,因而導致學生對法律素養的培育也不夠重視,無法意識到法律素養的提升對其未來人生的重要意義,受到這種學習理念的影響,高校法律素養教育的效果更加不理想[1]。
茶文化是我國的傳統文化之一,是綜合了我國傳統文化內涵及物質遺產的重要文化體系之一。茶文化的發展同文化、歷史、經濟活動息息相關,隨著世界民族融合及經濟貿易的開展,茶文化也逐漸傳播到歐洲、東亞等地區,產生了相當有特色的英國茶文化及日本茶文化等,因而茶文化也具有較強的國際性,對于推進國際文化交流而言具有重要作用。茶文化中所富含的精神文化內涵,對于推進并提升高校教育有著重要作用,能夠提升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理解與接收,在茶文化推廣過程中還能夠以其富有內涵的傳統精神為學生指引方向,對于學生的精神文化提升及行為規范引導具有重要作用。
而茶文化在法制宣傳教育及法律素養提升方面的作用也非常明顯,主要通過傳統文化的時代創新來實現的,而并不僅僅局限于茶葉及茶道,還包括傳統茶具文化的創新。例如,我國當代民間發明家季漢生出于深入了解并推廣明代茶具文化的需要,以宜興紫砂打造出一款“中華龍壺”,這一茶具的內部結構分為兩個區域,能夠同時浸泡兩種茶葉,象征著“一國兩制”,茶壺的整體性又象征著“和平統一”“和諧社會”及“依法治國”,茶壺一經制出就廣受歡迎,甚至被當做國家外交禮物饋贈與外國領導人。可以看出,被賦予了時代精神的傳統茶文化,對于推進社會法制宣傳與教育具有重要作用。我國傳統的茶文化講究禮儀,禮儀即規矩。而統治階級出于管理國家、保護人民權益的重要目的所制定的行為規范、所明確的公民權利與義務、所頒布的法律條文,就是國家制定的公民行為活動的規矩,由此可見,茶文化與法律的基本內核是有相通之處的。傳統文化已經深深烙印在每一個中國人的骨髓之中,以傳統的茶文化來提升高校學生的法律素養是十分有現實意義的。
2.2.1 教學模式的多元化探索
以往過于單一的教學模式無法真正提升高校學生的法律素養,因而要想真正實現法律素養教育對于學生的重要作用,就需要進行多元化教學模式的探索,將茶文化融入到法律素養教育活動當中。此外,中國茶道講究“廉、美、和、敬”,其中“廉”的精神內核在于“推行清廉、勤儉有德”,在如今推行廉政教育、提升法制建設的重要階段,這一精神內核的重要指導意義是不言而喻的,在高校法律素養教育活動中,將這一精神內核融入到教學活動中,也是提升學生法律素養的重要方法[2]。學校可以通過課外組織社團活動,將法律素養培育的內涵與社團活動相結合,例如,通過辯論會、演講比賽等形式對法律素養教學內容進行宣傳,組織茶道社團培養學生對于茶道的認知與了解,將中國茶道中的“廉、美、和、敬”的精神內核通過茶道社團活動加以展現,并將其中的“廉”文化中的法律精神內化到茶道文化活動當中。
2.2.2 將法律素養教育作為教學活動的重點內容
高校學生是未來社會發展與建設的領頭羊,因而高校學生的素質不僅關系到其未來的個人發展,還與水平與社會的發展息息相關,這就要求高校將法律素養教育作為教學活動的重點內容來開展,充分意識到法律素養教學活動的重要性,加強教學投入,提高教學力度。學校可以通過大力引進具有較高法律專業水平的教師團隊,或加強對學校教師團隊的法律培訓及教育,通過提升教師的素養來保證教學水平,從而幫助學生法律素養的提升。
此外,學校還應該加強制度建設,通過有效的激勵制度來提升教師在開展法律素養教育中的積極性,對教學水平較高、教學效果較好的教師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對輔導員等與學生聯系較為頻繁的兼職教師進行法治教育,要求教師加強與學生之間的聯系與接觸,了解學生對于法律及法治的理解與認知,在日常的交往活動中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地將法律意識傳播到學生心目當中。輔導員在與學生交往過程中,無論是教學案例還是時事熱點,都可以從法律的角度加以解讀,例如,就前一階段大熱的電視劇《人民的名義》中,就劇中企圖詐騙國家財產的“王校長”的行為進行法律層面的解讀,以加強學生對于法律的敬畏與理解。或者,輔導員在與學生交往中,向學生就傳統茶文化進行闡述,將法律知識與茶文化相結合,潛移默化地提升學生的法律意識與法律素養。
2.2.3 提高學生對于法律素養教育的重視程度
提升高校學生的法律素養,最重要的是保證作為教學主體的學生能夠充分認識到法律素養的重要性。需要學校從宣傳及教學兩個方面來嚴加要求,首先需要學校大力加強法制宣傳教育,營造依法治校的校園文化氛圍,例如,學校可以借鑒法學院的方法,定期舉辦模擬法庭活動,針對案例進行分析、角色劃分,準備法律文書,模擬刑事、民事及行政審判與仲裁過程,通過這樣的有趣活動來提升學生對于法律的認知。此外,學校可以對教學內容嚴加考核,提高學生對于這門課程的重視程度,確保學習的有效性[3]。
我國法制建設的不斷推進,勢必要求即將進入社會的高校學生具備一定的法律知識及法律素養,要求學生明確自身權利與義務,懂得在法律的界限之內行事,在必要的時候能夠拿起法律的武器捍衛自己的合法權益。因而高校需要將法律素養的培育作為教學工作的重點內容,加強法制教育的力度。
[1]劉凡凡,周雨風,伍林生.茶文化視角下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徑探索[J].福建茶葉,2017(2):384-385.
[2]張曉峰.提升大學生法律素養的實踐教學研究[J].陜西教育(高教),2016(6):29-30.
[3]王慶材,陳建偉,齊憲磊等.高校提升大學生法律素養路徑規劃研究[J].學理論,2017(5):251-252.
屈海宏(1978-),男,陜西黃龍人,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國際法學、衛生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