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彩鳳
(新疆應用職業技術學院,新疆奎屯 833200)
茶文化之知行合一的思維對語文教學理念的啟示性作用
宋彩鳳
(新疆應用職業技術學院,新疆奎屯 833200)
語文教學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各科知識,學到更多的職業技能,不斷地增強自身的綜合職業能力,而且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實現對中國民族文化的更好傳播和傳承。然而,因為學生的文化基礎水平畢竟有限,語文的感悟能力也有待進一步提升。如何更好地開展語文教學,以使學生的綜合素養得到更好的提升,這一直是廣大語文教學工作者面臨的一個難題。
茶文化;知行合一;語文教學
中國的茶文化非常悠久,早在我國的唐朝,茶文化已經得到了蓬勃發展,陸羽被譽為我國的茶圣,其編著了一本《茶經》,里面主要記載了他自身的品茶經驗。從此,中國的茶便逐步發展成了一種文化,其不但屬于一種物質文化,更蘊含著深厚的精神內涵。數千年來,中國不但形成了諸多與茶葉保健和茶葉種植相關的物質文化,而且還積累了豐富的茶精神文化,對我國人民乃至全世界的人們均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這就是我國的茶文化。本文探討了茶文化之知行合一的思維,對語文教學理念的啟示性作用,可供參考。
所謂的茶文化就是以茶為中心,實施的一種以交流文化為目的的一種活動。在長時間的發展歷程中,茶文化憑借其自身深厚的內涵及實用價值得到了許多人的喜愛,中國的茶文化歷史悠久,其文化底蘊更是讓人嘆為觀止。
1.2.1 茶文化給予了人們精神與物質的雙重享受
中國是茶的起源地,中國擁有較大的茶產量且品種數不勝數,六安瓜片、洞庭碧螺春、安溪鐵觀音、西湖龍井、祁門紅茶、信陽毛尖、黃山毛峰、武夷巖茶、君山銀尖等號稱中國十大名茶[1]。而且,在品茶的過程中,能夠讓人們享受到一種意境之美。古代文人墨客之所以推崇茶,主要是因為茶能給他們帶來一種精神上的享受,這一點充分反映在了茶詩中,譬如,陸羽所著的《六羨歌》中曾提到:“不羨黃金壘,不羨白玉杯,不限朝人省,不限幕人臺,千羨萬羨西江水,曾想竟陵城下來”[2]。黃振成也曾在其品茶詩句中寫道:“茶鼎夜烹千骨雪,花影晨動九天風。”充滿了意境之美,這些都充分說明了茶是一種能夠給予人們精神與物質雙重享受的產物。
1.2.2 茶文化包涵著深厚的哲學思想
中國茶文化的古代哲學思想非常濃厚,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茶屬于一種性溫的產品,在品茶的過程中,人們的心境會變得異常平和,從而可以達到修養身性的目的。中國古代的文人墨客之所以喜好品茶,主要是熱衷于茶文化中包涵的儒家和諧理念,在品茶的過程中,他們可以領悟到更多為人處事的道理。而且,通過品茶,還可以使人領悟到道家的“道法自然”的思想,教會人們如何從世間萬物中領悟自然之美,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中國的茶文化擁有數千年的歷史,茶已經擁有了自身的靈魂,茶德就如同茶的靈魂。世人常說酒品如人品,品茶也是如此。茶樹對于生長地點的選取和生長習性充分反映出了人們追求美好品格的要求。譬如,西湖龍井生長在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龍井村,四周環繞了大量的群山,西湖美景與西湖龍井相輔相成,去西湖游玩之人必定會品嘗西湖龍井茶。而碧螺春生長在江蘇省太湖洞庭湖,此處美景更是讓人流連忘返,這些都充分反映出了茶的獨特品質[3]。
知行合一指的是客體應順從主體,這一概念最初是由明代大思想家王守仁提出的,主要是指個人的道德實踐及修養。其指出,人除了必須懂道理外,更應注重實踐,應充分整合知識、道路及行為,這樣方能稱為“善”。
2.2.1 互為滲透
王守仁指出,“知”與“行”屬于互為滲透、不可分割的關系。他非常反對人在道德教育上的“知”“行”不一致行為,其認為道德意識是誘發道德行為的基礎,且道德意識會對道德行為產生作用,兩者密不可分,“知”必須通過“行”來體現出來,而在“行”的過程中又可以獲得“知”。
2.2.2 互為反映
王守仁還指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這充分反映出“知”與“行”之間的互為反映關系,即道德意識能夠引導人的行為,人根據此種思想去進行優質的道德行為,便可以形成“良知”的功夫。在道德意識的引導下,所發生的實際活動也正是行為的開始。
學生的綜合素養是否有得到提升、語文教學的基礎性地位能否被確定,這些都取決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使用,所以,在開展課外活動時,應根據學生及學校的具體情況,明確目標,有的放矢,將茶文化的知行合一思維充分融入語文教學之中。譬如,可以先設立以“三個一”為核心的能力目標,也就是力求實現一筆兼有文質的文章、一口流暢的口語表達、一種合乎情理的思考模式,之后再通過朗誦、辯論、演講、創辦班刊、對話、模擬情境小舞臺等活動,并引導學生進行社會調查,嘗試采取一種合乎情理的、開放的思考形式對問題進行分析,從而達到培育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就業觀、世界觀、價值觀的目的。
無論何種事物的發展都必須經歷從幼稚到成熟的一個過程,語文教學也不例外,不可能一步成功。所以,在開展語文教學活動時,必須著重強調連續性和層次性,同時還必須將茶文化的知行合一的思維充分融入其中。在開展語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應結合學生的個性、生活、能力等具體情況,提出具有針對性的、層次不同的能力要求。例如,倘若學生的寫作能力比較好,可以鼓勵其寫小劇本、主辦斑刊等;倘若學生比較羞怯自卑、不善言辭,可以盡量鼓勵其參加演講、朗誦及課本劇等語文教學活動。通過此種知行合一的、不同層次的活動,可以使學生的整體素養得到顯著的提升。此外,還應分層次地對不同年級學生的活動內容進行設計,針對低年級的學生,應著重強調解除他們的心理束縛,鼓勵、引導他們積極參與課本劇、演講及朗誦等活動;針對高年級學生,應著重強調鍛煉他們的思維能力及實踐能力,鼓勵他們走出校園,到社會上進行各種活動,如開展調查、分析熱點等,鼓勵并引導他們充分展現自身的知行合一能力,從而達到提升自我的目的。此種知行合一、具有層次性的語文教學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連續性教學過程,老師必須具備足夠的耐心,以身作則,將茶文化的知行合一思想始終貫穿于語文教學之中。
盡管茶德精神有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和實踐行為,可是,茶文化實踐活動并未真正融入校園的語文教學之中。單純地通過宣傳茶文化知行合一的理念,而不開展相關的實踐活動,是無法讓學生真正領悟茶文化知行合一的思想的。所以,為了讓學生真正理解并掌握茶文化的知行合一思想,必須適當地開展茶文化實踐活動。譬如,可定期在學校內組織茶文化內容演講競賽或茶文化知識問卷比賽等諸多活動,讓學生真正領悟到茶文化的知行合一思想,促使其自身積極踐行知行合一理念,在生活和學習中真正做到知行合一。除此之外,學校還應積極與社會組織的各種茶文化活動聯系,鼓勵學生和老師積極參加茶文化中外交流會、茶文化博覽會等社會活動,以便更好地領悟茶文化的知行合一思想,更好地將茶文化的知行合一思想融入語文教學之中,真正做到語文教學的知行合一。
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部分,中國的茶文化擁有非常悠久的歷史,其不僅承載著我國人民的智慧,而且也蘊含著深厚的中華民族特色的文化精神,茶文化的精神及知行合一思想對于培育學生正常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均是非常有益的。茶文化的知行合一思想對語文教學理念具有積極的啟示作用,應在語文教學中充分融入茶文化的知行合一思想,以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知行合一思想及行為,為其日后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1]王中原,徐藝榕.知行合一: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6(1):101-104.
[2]朱亞男.通識教育理念下體育教學知行合一教學模式構建[J].中國成人教育,2015(23):170-172.
[3]李方.“知行合一,貴在行動”的哲學意義及對大學生黨員的啟示[J].明日風尚,2016(20):84-85.
伊犁哈薩克自治州2016—2018年度教育科研規劃立項課題,項目名稱:利用漢字文化提高小學低段雙語班識字能力的研究,編號:YLJYKT2016-148
宋彩鳳(1975-),女,山東青島人,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國詩文、語文教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