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東,黃 濤
(邢臺職業技術學院,河北邢臺 054035)
利用茶文化提高大學生思政教育實效性的策略研究
趙曉東,黃 濤
(邢臺職業技術學院,河北邢臺 054035)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朵奇葩,茶文化不僅蘊含著十分深厚而久遠的歷史文化內涵,是我國社會人文、歷史演變、民俗風尚、藝術發展的“活化石”,同時其在兩千余年間與我國諸多思想流派交融碰撞,吸收了大量的哲學內容和價值取向,最終形成了別具一格但又高深優秀的茶文化思想理念。而我國現階段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各種原因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偏差,如不夠重視、內容單落后、形式單一、不符合時代要求等等。茶文化的思想教育價值對于解決高校思政教育的這些缺陷來講無疑是一個很好的抓手和載體,將其融入到高校思政教育中,可以極大提升我國高校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實效性,另外還可以讓我國茶文化更具教育價值。
茶文化;高校思政教育;實效性;融合路徑
我國茶文化博大精深且內涵豐富,但是對于人們來講,一提起茶文化腦海中最容易浮現的是其精彩紛呈、極具魅力的外在形式,如優美動人的茶藝表演、韻味十足的茶歌茶舞、沁人心脾的茶味以及精致優雅的茶具等。這些固然是我國茶文化的重要呈現,然而也要認識到,除了這些外在形式及內容外,茶文化更具有深厚且高遠的價值理念和哲學思想,如源自儒家的“中庸和諧”、源自道家的“天人合一”等等。這些思想價值盡管摸不到、看不著,但是千百年來一直深深影響著我國飲茶者的為人處世和價值追求?,F在,在我國仍處于社會轉型期的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面臨著大學生價值多元化等方面的挑戰,因此想要更好地引導大學生建立良好而優秀的價值理念,就要做到“時變法亦變”,通過豐富教育內容、改變教育方式,來提升思政教育的實效性和針對性。對于此,就不妨將我國茶文化融入其中,提取出其精髓和核心價值,有針對性地對高校思政教育進行內容和形式上的創新,從而使高校思政教育得到又好又快提升。
在我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化以及全球一體化的時代背景下,各種新鮮事物不斷在中國這個古老的國家中競相涌現,這讓我國社會愈加呈現出思想和價值多元化的趨勢。大學生群體因為年輕、愛好、性格、閱歷等諸多方面的原因,他們相比其他人群來講,對那些新鮮的思想和價值更感興趣,也更容易被那些新的思潮和價值追求所感染。從本質上講,大學生群體的這一特性是一件好事,因為他們是一個國家和社會未來發展的主力軍,因此其對于新鮮事物的好奇和易于接受會讓他們具有更好的創新性。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對于這些“三觀”尚未成型的大學生群體來說,多元化的思想不可能全是正面的、積極的、健康的,其中必然會夾雜一些錯誤的、片面的、消沉的價值理念,如虛無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等。
可以說,諸如此類的錯誤思想,如果不加以引導的話,極易讓大學生的思想和價值走向誤區,對他們的未來發展極為不利。因此越是在這種情況下,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就愈加凸顯。但是從當前不少高校的思政教育現狀看,其存在的問題仍然很多,譬如說學校重視不足、教材陳舊、課程模式單一、考核機制不健全等等。這就讓不少高校思政教育承擔不起其原本應有的作用和價值,很難達到其對大學生思想的感染和引導目的。
一個很典型的現象就是部分大學生過于自我甚至是自私自利,缺乏基本的集體意識和分享精神,無論是做人還是做事,過分以自己為中心,注重自己的感受和得失。從現實看,現在的大學生多為95后一代,且多為獨生子女,這樣的出生背景就決定了他們在成長過程中缺乏必要的分享教育。從現實看,這一代人在幼時的家庭結構多為“四二一”,“四”代表爺爺奶奶、姥姥姥爺,二代表“爸爸媽媽”,“一”就是其自身。而中國傳統家庭“往下親”的傳統觀念,就使得這一代大學生從小便是家里的“掌上明珠”,獨享了一個大家庭所有的愛,這就讓他們習慣了被贈予,習慣了索取,而很少會有機會去付出,這對他們的性情養成和價值觀念的形成極為不利。
這一代大學生十分幸運地趕上了我國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的一個時代。從九十年代中后期開始到近兩年,我國社會經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也就讓這一代大學生群體享盡了時代紅利,從衣食無憂到精神世界的極大滿足,讓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都幾乎體驗不到他們祖輩甚至父輩們昔日生活的不易,也就讓他們中的很多人缺少基本的苦干精神和抗壓能力,稍有挫折便極易出現思想和心理上的問題。而其過于自我的缺陷也會讓他們在與人交往上出現一些偏差,如不合群、孤僻、沖動等等。這不僅會影響他們的大學學習生涯,同時“性格決定命運”,這更會對他們將來的生活和工作產生不可小覷的消極作用。
這方面最為突出的就是我國傳統優秀價值觀念在其身上的淡化,取而代之的是一些來自西方社會的負面思想和錯誤價值理念,譬如說歷史虛無主義、對本國文化的不自信不認可甚至是自我貶低、盲目崇洋媚外、過度注重物質生活和享樂主義等等。從現實看,近二十年里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尤其是近些年隨著移動互聯網的興盛和普及,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加豐富而多彩。互聯網帶來了更多的知識和信息以及豐富的娛樂生活,但是也帶來了很多負面的思想和錯誤的價值追求,嚴重影響了很多大學生的價值判斷。比較典型的就是前幾年一些所謂的“公共知識分子”和“意見領袖”不斷在網絡上發表一些崇尚西方、貶低我國的言論,這種不考慮歷史進程和社會文化異同的言論極具煽動性,“帶偏”了很多大學生的思想和價值判斷,在一些以大學生群體為主的網絡論壇上,諸如“中國做什么都要罵”、“西方做什么都要贊美”的現象屢見不鮮,這應當引起我們足夠的警惕和關注。當然,這兩年隨著我國網絡輿論工作的進步,這種現象得到很大改觀,但是仍然任重而道遠,同時也更加凸顯了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不少高校對思政教育重視不足,從學校的管理層開始,就沒有將其作為一項重要的教育內容來看待和重視。深究其因不難發現,當前激烈的就業壓力和一些高校唯就業率論英雄的理念和功利心理是產生這種偏差的重要原因。從我國社會發展進程可知,我國人口出生率在八十年代中后期和九十年代前期達到了一個頂峰,不亞于當年美國的“嬰兒潮”。而到了當代大學生即將走入社會時,卻發現當初的那股嬰兒潮已經轉化成了我國前所未有的“就業潮”,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日益凸顯。所以,無論是學校還是學生,都把能夠找到一個好工作當成頭等大事,特別是對于注重美譽度和影響力的高校來講,更是把學生的就業率當成重中之重,因此把更多的資源和精力投入到了對學生專業知識和工作技能的培養上,而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這不僅讓這些高校的思政教育愈加“雞肋化”,同時也會有意無意間讓學生變得更加功利。
我們常說,中國茶文化博大精深、內涵豐厚,這不僅因為茶文化具有很好的歷史文化底蘊以及豐富多彩的外在呈現,更是因為其有十分優秀的思想內涵和價值引導意義。茶文化在形成初期,就汲取了我國傳統文化中的“清廉、質樸、自然”等思想內涵,這是茶文化的基礎價值,與茶葉的自然屬性十分契合。在之后的發展中,包容并蓄的茶文化先后與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以及佛教思想相互交融,并從這些思想流派中吸收了大量的優秀價值理念,最終形成了今天茶文化的形態。從宏觀角度看,我國茶文化的思想價值意義主要體現在“中庸和諧”、“天人合一”、“禪茶一味”等三方面上。
這一思想價值理念主要源自于我國儒家文化?!爸杏购椭C”,指的是在為人處世中要始終秉承一種恰如其分的態度,要學會平衡與他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讓自己與外界處于一種融洽而良好的關系和狀態之中。對于當代大學生而言,茶文化的這種思想內涵可以讓他們更好地思考自己與他人與社會的關系,給自己一個更加恰當的定位,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其過于自我的意識。
這一思想價值理念主要源自于我國的道家文化。顧名思義,“天人合一”強調的是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其理念指的是人要學會尊重自然、順從自然、保護自然,并要從大自然中汲取智慧,獲得靈感。而對于我國當代大學生來講,現代化的生活極其讓其沉溺于各種物質享樂之中,因此將茶文化的這種理念融入到大學思政教育中,能夠讓他們返璞歸真,從世間嘈雜的表面發現自然之美、感悟自然真諦,建立起更加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同時更能將這種理念融入到自己的言行舉止中,感染和帶動更多的人回歸本真,關注自然與健康。
這一思想價值理念源自于中國化的佛教思想?!岸U茶一味”注重的是要通過茶這一載體,來讓自己與內心進行對話,來讓心靈升華到一種哲學的高度,從一些看似如涓埃之微般的事物中看到生命以及宇宙的規律和真諦。茶文化的這一價值理念對于高校思政教育來講有著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上文講過,現在社會價值多元化以及信息大爆炸的現狀,就極易讓“三觀”尚未形成的大學生群體分不清對與錯、真與假,產生價值理念上的偏差。而茶文化“禪茶一味”的思想理念,恰恰能夠讓人從錯綜復雜的事物表面發現其背后的真諦和運行規律,將其融入到高校思政教育中,可以錘煉出大學生更加理性的認知,更加理智的判斷,能夠讓他們面對真假難辨的信息時,用科學而冷靜的頭腦去分析,讓他們在面對各種價值理念時,能始終保持內心的鎮定與從容。
上文說過,我國很多高校在思政教育上存在形式單一、內容陳舊枯燥的缺陷,而茶文化恰恰能夠彌補其這一短板。我國茶文化在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中有著不同的表現形式,如贛南采茶舞、蒙古族敬茶舞、江南一帶的茶道表演等等。由是言之,在今后的大學生思政教育中,就要充分利用茶文化的這一特質,豐富和延伸思政教育的形式和內涵。在融合的路徑中要做到有針對性和指向性,不能單純為了融合而融合,而是要考慮到融合對象的實際情況。比如說,對于師范類大學生的思政教育,要更多地從茶文化中提取一些諸如“修身養德”、“行為世范”等方面的思想內涵,如此不僅能提升其自身思想道德水準,更重要的是能夠將這種思想教育與其師范生的屬性結合起來,對他們今后教書育人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在新媒體平臺的運營過程中,學校應當從高校內部遴選出那些具有良好人文素養、道德水準以及正確思想價值理念,同時也具備一定網絡輿論引導能力的大學生進行專門的運營。這樣一方面可以提升這些大學生運營團隊的文化底蘊和實踐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夠利用他們的親和力和說服力,感染和帶動他們身邊更多的同學。從實踐來看,大學生思政教育的新媒體平臺在前期推廣上有很明顯的優勢,很多大學生不用過多動員,其本身就有關注學校新媒體官方賬號的意識,只要做到廣而告之即可。在運用過程中,要改變思政教育那種傳統而刻板的形式,從茶文化中選取那些既有教育意義,又生動有趣的故事或者是典故,通過讓當代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敘事方式,如適當采用一些網絡流行語、多采用一些表情包等手段,讓茶文化更好地與大學生思政教育相融合。
從實際看,很多大學生對于思政教育不甚上心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因為高校思政教育沒有科學而嚴格的考評體系。由是言之,高校就要通過研究和出臺思政教育的考試計劃、考試方式以及獎懲制度,讓思政教育不僅停留在課堂和書本上,更能落實到考試當中,以此來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但同時也要注意一點,就是如果按照當前高校思政教育教學內容來進行考試規劃的話,那么即便能夠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也是一種被動地提升、無奈地提升,是為了應付考試的提升。所以,在考試內容的設計上,不妨結合不同專業學生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融入一些茶文化的考試內容。如對于中文系的學生,可以將一些茶詩茶詞融入其中;對于歷史系的學生,可以將茶文化的發展演變史融入其中;對于哲學系的學生,可以把茶文化所蘊含的哲學理念融入其中,諸如此類,不一而足。如此才能通過這種生動有趣的考試,更好地激發出學生主動學習的欲望和興趣,極大提升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實效性。
[1]CHICheng-yong,吳錦旗.論中國傳統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8(5):54-58.
[2]耿密.論茶文化與大學生素質教育[J].繼續教育研究,繼續教育研究,2009(6):99-100.
[3]高旭暉,張子強.論茶文化與當代大學生的素質培養[J].中國茶葉加工,2003(2):36-38.
[4]蘇巧雯.談茶文化在校園的育人功能[J].廣東茶葉,2007(3):13-15.
[5]張菁燕.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調查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33):41-43.
2017年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項目編號:HB17MK031)。
趙曉東(1974-),男,黑龍江海倫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黃 濤(1983-),男,河北邢臺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