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蕾
(武昌工學院藝術設計學院,湖北武漢 430065)
試析新聞攝影對傳統茶藝傳承的影響
董 蕾
(武昌工學院藝術設計學院,湖北武漢 430065)
新聞攝影是以圖片的方式記錄人類和社會,其是人文領域的一種深層視角,通過強有力的視覺沖擊來傳達深重的文化信息,將人類文化符號以客觀而真實的方式呈現在我們眼前,對于傳統文化的傳承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價值。本文在先后概述了新聞攝影和傳統茶藝的相關內容后,又分別從社會與歷史的角度闡述了新聞攝影對傳統茶藝傳承的影響,以期能為茶文化的傳承開辟新的思路。
新聞攝影;傳統茶藝;茶文化;文化傳承
攝影是繼文字之后又一重要的媒介傳播工具,其以圖片為載體記錄生活,將不同時代的生活場景以可見的再現形式呈現在大眾眼前,為我們了解歷史研究文化現象留下了寶貴的資料。茶藝作為我國傳統茶文化的精髓,其不僅包孕著深厚的文化歷史內涵,而且還潛藏著濃郁的藝術美學價值。茶藝的核心是“藝”,但是傳承了上千年的茶藝卻在物欲橫流的現代社會里無人問津,傳統文化的精髓也被快餐文化所取代,大眾滿足于眼前通俗易懂的流行娛樂文化,對于高品位的嚴肅的儀式性的茶文化以及茶藝持一種敬而遠之的態度,漸而導致傳統茶藝的傳承出現了后繼無人的尷尬境地。而新聞攝影作為大眾傳媒的方式之一,其可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將茶藝記錄下來,使后人可以通過翻看新聞影集來了解茶藝了解茶文化,不至于使其徹底為時代的的塵埃所湮沒,因而從這個角度而言,新聞攝影對于茶藝的傳承具有重大意義。
新聞攝影一般是利用照相機對正在發生的事件進行圖片化的新聞報道,攝影記者對現場活動進行抓拍,從而將活動以信息的形式傳播出去,引發大眾的關注造成社會輿論影響。當然,新聞攝影并不是單一的圖片新聞,其間還會配有介紹事件的簡短文字說明。因此,新聞攝影中的圖片是信息的傳播載體,如果圖片沒有新聞含量,那么其也就喪失了新聞價值,圖片攝影也毫無意義。新聞攝影作為一種畫面取材工作,其基本任務是報道每天發生的新鮮事件,其與藝術攝影是有區別的,新聞攝影的本質是新聞活動,意味著其必須具有實效性、新鮮性、真實性。所以,新聞攝影應當以真實性為基礎,在記錄新聞事件時可以利用藝術的手法對新聞活動進行拍攝,但是必須要保證其真實可靠性,切不可為了藝術價值而忽略新聞的本源——真實。因此,新聞攝影的內容應該是現實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內容與畫面所展現的形象是真情實景,其文字解說也應當是真實而準確。同時,新聞攝影記者作為事件發生的見證人,其應具有相當的現場觀察力,以敏銳的視角深入觀察新聞事實的細節,從看中找到新聞的中心要素,從問中完善新聞的框架。明確從眾多新聞形象中選取核心人物與核心事件,將攝影、觀察與選擇進行相得益彰的結合,對新聞形象進行多角度地刻畫與描摹,從而使得新聞攝影所記錄的新聞形象更加典型化與深入人心。
新聞攝影不同于文字新聞,其可以圖片的形式對現場活動進行生動化地記錄,使受眾能通過圖片清晰地看到當時的新聞場景,而不是靠單一的文字新聞來激發其想象。而且相較于文字而言,新聞攝影更具有客觀性。文字記者在以通篇文字對新聞事件進行報道時,可能會夾雜著個人感情以及價值取向。但是新聞攝影是從新聞事實中截取圖片,其所展現的事實因素是無從作假的,因而也更加具有真實客觀性。另外,并不是所有的新聞攝影都具有價值,其價值大小會根據新聞事件的大小以及新聞形象而定。通常而言,在名人效應的引導下,大人物活動的新聞價值更高,于是其新聞攝影所存留的照片也會因為時間流逝而具愈發具有生命力,歷史價值也會越來越高。例如,毛澤東與蔣介石在廬山的會晤照片價值遠高于普通人在廬山的交談照片,畢竟其歷史價值是難以言估的。此外,任何新聞事件的發生都是不可知的,甚至帶有鮮明的突發性。突發性的新聞最精彩也最具能引發社會輿論關注,但是其攝影報道卻是較為艱難的,新聞攝影記者難以對新聞進行及時有效地選擇,也難以全面地把握新聞活動的細枝末節。但是,正因為其突發性不可預料,新聞攝影所拍攝的照片才更加真實可信,大眾可以通過照片對新聞事件進行還原構想。
茶藝是在傳統茶文化的基礎上生發而來的一種藝術形式,其不僅包括茶葉品評技法以及茶藝操作手段的鑒賞,而且還對飲茶環境以及品茗意境作出了具體要求。總體來說,茶藝涉及了茶葉烹煮的整個過程,其是茶文化最直接也最濃烈的表達方式,對于茶道精神的渲染與烘托也尤為鮮明。具體而言,茶藝主要包含了茶葉、取水、茶藝技術、茶藝禮儀與茶藝規范以及悟道六個方面的內容。茶藝首先從茶葉的挑選上著手,根據茶葉的屬性選取不同類型的茶葉進行烹煮,而后再由“茶性必發于水”為基礎,對不同的茶葉或選取泉水或選取雪水或選取山水,分別對黑茶、綠茶與紅茶進行不同程度地烹制,從而使得茶葉的本味得到最大的保留。其次,茶葉在沖泡時也有一整套的技巧與規范,茶藝表演的動作以及講解,茶葉色、香、味、形的欣賞,以及服務過程中的儀態與禮節都是茶藝所包含的內容。再者,茶藝作為一種禮儀規范,其體現的是主客之間相互尊重平等互敬的精神,客人作為飲茶人應該以茶人的精神來要求自己,主人則應以待客之道的茶藝規范竭誠為客人服務。悟道是茶藝最高的精神境界追求,其是茶人在悠然地品茗中所感悟到的人生哲理以及生命意義。
文人以茶激發文思,道人以茶修心養性,佛人以茶助禪說理,茶在古代社會從物質上升到一種精神境界,不僅使人深受美的熏陶,而且還在無形中領略不一樣的文化情趣。不同的人對茶藝的理解以及要求不同,因而在千年的文化傳承中形成了多種多樣的茶藝形式。潮汕的茶藝帶有濃厚的表演性質,其是由一個或多個茶藝師當眾展示泡茶技巧,具有一定的觀賞價值與藝術價值,不僅能促進茶文化知識的宣傳而且也能增強大眾對于傳統文化的認知感,一般見于大型的節慶活動以及文化慶典。相對于表演型茶藝而言的待客型茶藝則是用于普通私人小型聚會之中,通常是由一名泡茶者與客人圍桌而坐,每一個人都可以參與茶藝的點評,無論是選水賞茶還是聞香品茗,在場者均可以成為茶藝美的創作人,通過茶藝的探討與切磋自由交流情感與人生。因而,待客型茶藝注重的是情感交流,所有人應當以坦誠之心彼此相待,不可矯揉造作也不可孤傲清高。除此之外,當前社會還有營銷型茶藝與養生型茶藝。所謂營銷型茶藝是指通過茶藝的展示來促進茶葉的銷售、茶文化的推廣與普及。通常來說,茶廠、茶莊以及茶館的茶藝大多屬于營銷型。茶藝師大多選用三才杯向觀眾演示茶性,其根據不同的人泡不同的茶,從客人的年齡、性別選擇不同屬性的茶葉進行沖泡展示,而后又依據客人的文化背景以及興趣愛好對茶進行講解,從而誘發客人的購買欲望最終達到其營銷目的。而養生型茶藝則是結合佛家以及道家的養生法,利用中醫學的相關知識,將不同的花、果、藥融合調制成與自己身體狀況相適應的養生茶,大多是茶人自己沖泡自己斟酌自己飲用。
新聞攝影是一種紀實類的文字影像作品,其是我們追憶過去、感懷歷史的珍貴材料,記錄的不僅是社會現實更是一種社會情感。新聞攝影源于現實生活,對典型形象進行記錄以表達對某些特殊事件或某類群體或某種現象的思考與關注,進而揭示出隱藏其后的普遍意義從而影響社會生活。我國茶藝正處于衰落時期,盛極一時的茶文化在無聲無息中沒落,延續了數千年的茶道精神也漸漸為人所淡忘。隨著時間的流逝,也許茶藝會失傳,也許茶道會成為歷史,也許茶文化會被荒蕪。但是,新聞攝影將無數的瞬間定格成畫面,凝聚成一幅無言的畫,引起大眾的關注與共鳴,從而促進文化的的傳播。新聞攝影則捕捉茶藝中那些經典的動作畫面,將茶水流動、茶葉挑選以及茶人神態進行細致刻畫,利用不同的角度轉換使大眾從栩栩如生的照片中感受茶藝之美,從而在無形中激發了其對于茶藝的關注與興趣,使更多的人通過茶藝攝影來參加到茶藝的學習與研究中,進而也推動了茶藝的傳承。
攝影為我們了解世界感知歷史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它以赤裸裸地圖片將歷史擺在我們面前,讓我們無處逃遁也更加清醒。在傳媒當道的媒介環境里,我們每個人都被琳瑯滿目的信息所裹挾著,形形色色的信息充斥著我們的眼球,圖片信息作為一種符號載體,比起文字信息所帶來的感染力與沖擊力是極為強烈的。新聞攝影為歷史研究提供了詳盡而真實的信息,傳統茶藝師的凋零使得茶藝漸乎進入了瀕臨消亡的狀態,而我們也只能從新聞攝影中尋找傳統茶藝的影子。但是,透過茶藝新聞攝影作品,我們能了解那個年代的茶藝文化追尋昔日繁盛的茶文化印記,而當前存留下來的茶藝新聞攝影作品都可以成為后人研究我們當下茶文化的史料。此外,攝影作品作為一種社會現實的產物,其不可避免地會被打上時代文化的烙印,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新聞攝影是時代的反映。而新聞攝影中所反映的消逝的茶藝文化,使得深處社會角落的茶文化重新回到公眾視野,在無意識中喚起大眾對于傳統文化的思考。
[1]溫軍.新聞攝影與傳統文化——從災難、環保事件的新聞攝影看中西方人文價值觀的差異[J].新聞前哨,2004(12):50-51.
[2]陳旭紅.視覺文化傳播時代的審美化生存及其批判——鮑德里亞擬真理論的視角[J].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09(1):55-58.
[3]饒樂,黃沁.江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方式探析——以攝影推廣為例[J].大眾文藝,2011(23):348-348.
[4]Hall,Stuart(1990),“Cultural Studiesand its legacies,”in L.Grossberg etal.(eds),Cultural Studies,New York,Routledge.
[5]C Baird.‘Au M ikado’:A Tea,Coffee and‘O riental’Art Emporium in Vienna[J].Journal of Design History,2011,24(4):359-373.
董 蕾(1983-),女,湖北潛江人,碩士,教師,研究方向:插畫,圖像,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