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燕
(綏化學院外國語學院,黑龍江綏化 152061)
中國特色茶文化術語的外宣翻譯研究
李 燕
(綏化學院外國語學院,黑龍江綏化 152061)
中國茶文化歷史悠久,有著豐富的內涵,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是中國文化外宣的重要組成部分。茶文化的外宣,翻譯是關鍵,然而我國茶文化術語翻譯還有很多不盡人意之處。本文重點探討通過注重讀者關照和文化因素、建立統一規范、開展茶文化專題翻譯教學等措施,來解決茶文化術語翻譯的不規范問題,促進中國茶文化走向世界。
茶文化翻譯;讀者關照;文化傳播;統一規范
中國是茶的發源地,茶文化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在當今一帶一路的倡議下,中國文化“走出去”是目前的時代命題,中國茶文化作為中國文化的歷史傳承,是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茶文化的翻譯是中國茶文化外宣的重要媒介,需要引起我們的關注,應當引起各界足夠的重視。
中國茶文化歷史淵源久遠,可以追溯到遠古神農時期,唐代時開始興盛起來。唐代文人陸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陸羽創作了被稱為“茶葉百科全書”的《茶經》,是他歷經二十六年走遍了中國產茶區而完成的。《茶經》是我國第一部茶葉曠世巨著,使中國的茶葉文化以最豐富完整的文字形式流傳下來,成為中華文化的一大瑰寶。《茶經》介紹了茶的起源、功能、茶葉采集及烘制工具,茶的分類、茶葉的采摘與制作,煮茶的器具,飲茶的器皿等,煮茶技藝、相關禮儀,關于茶的經典故事、茶葉沖泡技藝及品味鑒賞,茶的藥用價值等,同時字里行間蘊含著豐富的儒、仕、道文化,體現了中國文化的歷史積淀和豐富內涵。陸羽被譽為茶圣,他對中國茶葉和世界茶葉做出了重大貢獻。他創作的《茶經》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這部作品使茶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成為一門學問。宋代時,飲茶出現高潮,并對日本茶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到了明清時代,飲茶已經在國內普及,中國有“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之說,可見茶葉當時已經普及到布衣百姓家,成為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清代中國文化典籍《紅樓夢》中提到六安茶、老君眉、普洱茶、女兒茶、杏仁茶、龍井茶、楓露茶等多種茶葉名稱,以及茶的功效和產地,還有諸多有關茶的詩詞與對聯,使整部著作散發著茶文化的芬芳,體現了茶文化對當時人們生活的重要影響。然而自鴉片戰爭之后,中國的茶文化在世界上的影響力日漸衰微。解放后,周恩來總理曾把中華煙、茅臺酒和龍井茶作為接待國賓的三個珍品。在現代社會,喝茶已經成為健康有品位的生活習慣。
茶名、茶具、茶水、茶藝茶道、茶禮、茶聯、茶詩詞都在中國文化中源遠流長,形成了具有典型中國特色的茶文化。茶圣陸羽稱茶為“南方之嘉木也”,唐代貢茶產區主要在江浙一帶,宋代貢茶產區是福建。喝茶的茶具也是有講究的,宋代茶盞喜黑色,明代喜歡宜興紫砂。宋代文人喝茶時還要點茶,之后觀賞、品評,然后斗茶,比較湯色和水痕,一邊斗茶,一邊賦詩行茶令。斗茶使得點茶技藝不斷提高,又有了分茶的茶藝。中國茶文化歷史積淀深厚,中國人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品茶的風俗習慣同中國儒、釋、道文化交融,一邊品茶,一邊修身養性,體味人生,以茶會友,品茗談心,文人雅士還在飲茶過程中,創作茶詩。茶是健康飲品,有養生保健之功效,茶專家稱,茶對人的最大價值是養心為主,養身為輔。佛教“坐禪”的專用滋補品之一就是茶葉。茶性儉,中國人以茶來喻人追求簡樸生活,淡薄似茶,心潔如佛;以茶喻與世無爭,清神靜心;以茶喻孤欲無求的典范。茶文化提倡“天下茶人是一家”。
中國的茶文化從茶葉的采摘、茶葉的制作、茶藝、茶道、斗茶、賞茶、品茶,到茶詩、茶聯內容十分豐富,包羅萬象,茶文化的翻譯范圍廣泛,這里僅從茶名翻譯的角度來管窺一下我國茶文化術語的翻譯。
中國茶葉種類繁多,可按顏色分為六大類:紅茶、綠茶、白茶、青茶、黃茶、黑茶。此外,還可根據茶葉的加工方法、外形等來分類。中國茶葉眾多的種類,命名方式也各異。在茶名中就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印記。如“碧螺春”據說是康熙皇帝南巡時改的茶名,康熙皇帝喜歡喝一種茶,但認為茶名不雅,固改茶名為“碧螺春”,碧指茶的色澤,螺指茶形狀似螺,春指采摘時節。又如“龍井茶”、“水仙茶”、“鐵觀音”、“八仙云霧”、“文君綠茶”等,名字都是有歷史來歷的。名茶“鐵觀音”,據說是因為觀音給一位篤信佛教的茶農托了夢,這個老茶農發現了顏色似鐵,葉質肥厚的茶樹,固命名為“鐵觀音”。“水仙茶”據傳說是在一個洞中發現的,這個洞的名稱在當地語言中和水仙發音類似,久而久之這種茶就被人稱作了“水仙茶”。有的茶葉以茶的產地命名,如“云南普洱茶”;有的茶名蘊含了茶的特性,如海南的“苦丁茶”,從茶名可知其味與形。
我國茶文化的英譯已有多年的歷史,如《茶經》這部著作的翻譯有1974年《大英百科全書》中弗朗西斯·卡朋特(Francis Ross Carpenter)的譯本和2009年姜欣教授的譯本兩個版本。改革開放多年來,隨著對外交流的增加,茶學術語也不斷地被學者譯成英文。通常采用的翻譯方法是音譯法、音譯加注法、移植法和約定俗成法等,如“紅茶”的譯文是“Black Tea”就是約定俗成的一種譯法。但由茶文化的翻譯現狀來看,茶文化術語的翻譯工作依然任重道遠。茶文化的翻譯還缺乏統一的標準和規范。從茶名翻譯來看,同一個茶名,如“大紅袍”,在網上不同學者有不下六七種譯法,這會使英語讀者困惑,誤以為是六七種不同的茶葉。還有的茶葉本不是一種茶,英語譯名卻是一樣的。如“功夫茶”和“工夫茶”本是兩種茶,可是目前譯者都將它們譯為同一個名稱“Kongfu Tea”。另外,有的茶名翻譯看似忠實,但是英語讀者卻無法識別出這是茶葉。比如中國人知道“老君眉”是茶葉,但英語讀者看到“老君眉”的譯文“Old Man Eyebrow”,卻不會想到是茶葉名稱。另外,作為茶產業的重要推介,茶葉說明書翻譯不僅是對茶葉的介紹,更是對茶養生文化的推廣,促進異域國家了解中國茶文化,引起對茶葉的興致,促進茶葉產品的出口和產業的發展。但調查發現,茶葉說明書的翻譯也是錯誤百出,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茶文化術語的翻譯過程也是文化的傳播過程,翻譯時要考慮文化因素,使翻譯真正達到溝通的作用。如“生茶”和“熟茶”,如果按移植法譯成“Raw Tea”和“Ripe Tea”,無法體現出生茶和熟茶的區別。生茶與熟茶的制作工藝不同,生茶是未發酵的,而熟茶是發酵的。所以譯文應該為“Unfermented Tea”和“Fermented Tea”使讀者對茶的制作工藝一目了然。又如“巖茶”譯為“Rock Tea”可以體現茶葉產地是在武夷山巖石上的文化信息。“綠茶”譯成“Green Tea”讓西方人一看名稱就知道了茶的顏色,體現了茶的特色。此外,茶葉名稱還可蘊含茶葉的形狀、味道信息等。茶名譯出茶文化的魅力,有利于我國茶文化的傳播和茶產業的發展。
茶文化術語中有很多典型的中國元素,翻譯時必須考慮到中西方的文化差異,在翻譯時既要考慮傳達漢語茶名的文化含義,還要考慮西方讀者的文化接受問題。否則會由于文化障礙而產生誤解困惑而影響溝通。例如,“龍井茶”如直譯成“Dragon Well Tea”,會使西方讀者產生疏離感,龍在西方是邪惡的象征,讓人望而生畏,實際上龍井茶和有龍的井沒什么關系,是在一個叫龍井山的地方發現的,故以此地命名,譯成“Longjing Tea”就比“Dragon Well Tea”合適,規避了西方“龍”為邪惡的象征這一因素,避免了文化障礙,還保留了中國文化特色。“水仙茶”如果直譯成“Narcissus Tea”,會讓西方人誤以為是水仙花做的茶,不如結合音譯法譯為“Shuixian Tea”。此外,茶葉名稱翻譯應該盡量體現出茶的屬性。對于沒有茶字樣的漢語茶名,譯成英語時,最好加上“Tea”,讓西方人一看便知是茶。如“鐵觀音”譯成“Iron Guanyin”,會令西方讀者不知何物,而若“Tea Buddha”,增加“Tea”一詞,還保留了佛教文化原素,更便于西方讀者理解。因此,只考慮語言層面的翻譯是達不到翻譯應有的溝通橋梁作用的,翻譯作為溝通的橋梁,必須能促進溝通,而不是產生新的障礙,翻譯時必須慎重。翻譯時要注意考慮西方文化與我們文化及宗教信仰的差異等,如果有文化沖突,譯時就要避免引起西方讀者的困惑,用簡潔、忠實、通順的譯文,做溝通中國與外面世界的橋梁。
在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新語境下,翻譯界需要研究茶文化的翻譯標準和翻譯規范,解決茶文化翻譯良莠不齊,翻譯質量不高的情況。茶學研究以及茶葉產業相關部門也應當采取相應措施,把茶文化專業術語的翻譯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可以成立專門研究團隊,建立茶文化詞匯語料庫,研究茶文化專業術語統一的翻譯標準,還可成立研究課題組,編撰茶文化翻譯詞典,促進茶文化術語翻譯的規范化,改變茶文化術語翻譯的混亂局面,建立中國茶文化在世界上的品牌身份,提高中國名茶在國際上的地位。還可建立雙語茶文化網站,促進中國茶文化和茶產業的推介,促進中國茶文化順利走向世界,使中國茶產業在國門外得到越來越廣泛的認可。
目前,全國很多高校外語學院的翻譯課程中有科技、文化、教育、工業、農業、金融、商貿等多個翻譯專題,但是卻鮮有茶文化翻譯專題。在翻譯課程中,引入茶文化翻譯專題,培養既掌握中國茶文化又懂茶文化術語翻譯的人才,使更多優秀專業翻譯人才從事茶文化的翻譯,改變以往由只懂茶學不懂翻譯,或只懂翻譯卻不了解茶文化的人來做茶文化的翻譯,而造成種種錯譯、誤譯,形成茶文化交流障礙的遺憾。同時,通過茶文化翻譯專題的開辦,可以推動茶學翻譯走向專業化和規范化。對于茶學交流來說,茶文化術語的準確翻譯可以有效推動茶研究的國際交流,有助于我國茶文化的推廣和成熟發展。總之,要想使中國茶文化走向世界,就要做好茶文化翻譯這一橋梁的工作。
[1]乃瑞華.目的論視角下的茶葉企業對外宣傳資料英譯研究[J].福建茶葉,2016(3):49-50.
[2]柳菁.目的論指導下的茶名外宣翻譯問題與對策研究[J].語文學刊,2014(4):51-54.
[3]黃友義.堅持“外宣三貼近”原則,處理好外宣翻譯中的難點問題[J].中國翻譯,2004(6):27-28.
2013年度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社科文獻摘要中國文化特有詞匯英譯研究”(13E093)
李 燕(1970-),女,黑龍江鶴崗人,碩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語翻譯和英語口筆譯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