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婭娟
(黃淮學院,河南駐馬店 463000)
贛南采茶舞的藝術特色與茶韻之美
朱婭娟
(黃淮學院,河南駐馬店 463000)
我國茶文化歷史悠久,作為國飲,它在我國不同地區的文化代表性也各具特色,這都是各地長久以來所形成的深厚文化積淀。在我國江西南部贛州一帶,采茶風俗已經流行百年,而贛南采茶舞作為當地一種古老的舞蹈藝術形式更有五百年以上的歷史,它是客家文化的代表。本文就深入探析了贛南采茶舞的藝術特色,并深刻體味了贛南采茶舞中所蘊含的茶韻之美。
贛南采茶舞;藝術特色;茶韻美;生活化;“三絕”
贛南地區是我國的主要歷史產茶區域,所以這里也有著極為濃厚的茶文化。幾百年來,贛南地區孕育了像采茶歌、采茶舞、茶燈物等多種以茶為核心元素的民間風俗與藝術形式,這說明客家人是熱愛茶、熱愛藝術更熱愛生活的。贛南采茶舞就是將當地茶農的采茶行為與舞蹈相互結合所衍生的藝術產物,所以采茶舞中也融入了客家人對生活樂觀的態度與開朗的性格。2006年,贛南采茶舞被列入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再次表明采茶舞在我國民族舞蹈中擁有著重要的藝術價值,它是客家文化的優秀代表,我們應該從審美的視角來審視這一古老藝術形式的特色藝術,以及它所體現出來的茶韻之美。
贛南一直以來都是客家文化的發祥地之一,這里居住的客家人世代以采茶為生,像安遠九龍山茶區就是這其中的典型,它的遠近聞名不僅僅是因為它所產出的客家茗茶,還因為該地區的客家先民在采茶勞作過程中通過唱歌來消解疲憊,這就是采茶歌的最初雛形。采茶歌在安遠九龍山茶區傳播開來以后,客家人也將這一采茶歌形式與他們傳統的燈彩舞蹈結合起來,逐漸創編形成了新的藝術形式——采茶舞。例如比較有名的《板凳龍》、《姐妹摘茶》等等茶籃燈都是當地客家群眾自編自演的經典采茶舞曲目。正是由于汲取了客家燈彩舞蹈中的大量藝術精髓,采茶舞才因此而成為客家民間舞蹈中的佼佼者,它對于民間舞蹈藝術的借鑒很多,而且在客家人的生活實踐過程中,采茶舞又得到了進一步的創新發展,例如道教舞蹈就是在采茶舞發展歷程中對其影響最大的民間舞蹈之一。因為在贛南地區,“做道場”是具有廣泛的民眾基礎的,它本身擁有完整的舞蹈內容與舞蹈技巧,而后期出現的采茶舞正是借鑒了道教舞蹈中的相關內容,讓自身更加豐富完善。當然,采茶舞本身也并沒有一直局限于采茶這一勞動行為上,而是在舞蹈編排中還融入了彩旦行當內容,進一步增加了自身在藝術表現上的感染力。早在明代時期,贛南客家采茶舞藝人就已經在采茶舞創編研究中獲得了較大成就,再經過近五百年的創新演變,采茶舞迄今為止已經擁有了近百種藝術表現形式,像扇子花、單袖筒、矮子步等等都是比較著名的、表演技巧相對豐富的代表性采茶舞藝術形式,而這三種采茶舞也被當地人稱之為“采茶舞三絕”,由它們三者所衍生的采茶舞節目就達到一百多個,其中不乏農村民間生活、男女愛情、家長里短、嬉戲逗趣等故事情節內容。這些節目雖然短小精悍,但所表達的藝術情感與舞蹈技巧卻相當豐富,整體上表現力極為鮮活,故事內容真實感人,同時也有風趣幽默的一面,為當地人所喜愛[1]。
如上文所述,贛南采茶舞是有“三絕”的,即矮子步、單袖筒和扇子花。這三種舞蹈表現形式各具藝術特色,比較全面的展示了客家人的采茶生活與個性情感,以下也將圍繞“三絕”來展開針對它們的藝術特色分析。
“矮子步”是贛南采茶舞中的重要代表,它在表演過程中還具有低柱、中柱和高柱區分,另外河東派與河西派的“矮子步”也有所不同,它們各自有各自的藝術格局與藝術特色。以河東派的“矮子步”為例,它傾向于中柱,舞蹈整體上見長于高、四平八穩,能夠將舞蹈者的優美身段完全展現出來。而河西派則更加注重舞蹈表演的花樣技巧與跳躍幅度,它是以低柱作為主要表現形式的,強調下盤穩的基礎上作出許多高難度動作,可以了解到河西派“矮子步”結合了大量的中國武術內容,舞蹈表現力具有陽剛之氣,剽悍有力。
從角色角度來分析,“矮子步”是贛南采茶舞蹈中最注重人物角色表現的,它包含了生角與丑角的基礎舞步。在表演過程中,舞蹈者必須屈膝蹲身、挺腰抬頭,一手拿著扇子在頭上、胸前以及腰間舞扇子花,而另外一只手臂則各個方向自由舞動水袖,表現出舞蹈的動感魅力。值得一提的是,丑角的“矮子步”在矮樁表現上更有藝術特色,首先它的動作難度頗大,例如“蛤蟆腿”、“三節腰”、“狗牯尾”等等都是比較有難度的舞蹈動作,舞蹈者在表演過程中要時刻謹記并遵循“畫眉跳架、賊手側腳側背、緊走緊跪、矮步相隨”的基本口訣來表演舞蹈。從審美層面來看,贛南采茶舞中“矮子步”的表現更加注重剛柔并濟、曲圓相和、斷聯交叉、動靜結合,要求舞蹈者要處理好每一個對應動作,將手部、腰部的柔和與步伐的輕盈都表現出來。就這一點來說,如今也有不少女性來表演“矮子步”,她們打破了傳統中“矮子步”多為男性表演的自古慣例,例如在《茶韻》中,就專門由女性表演“矮子步”,它增加了“矮子步”本身的優美柔和韻律,提升了舞蹈的藝術感染力。
在贛南采茶舞中,“單袖筒”主要通過水袖表演,但它卻與其它地方劇種中的水袖舞蹈不同,因為其它劇種中都是雙水袖共舞蹈,而采茶舞則只有左邊袖筒,右手則是持扇。就民間解釋來看,“單袖筒”表演能夠更好展示舞蹈者身段,所以它的藝術形態與舞蹈風格都相對獨特,令人印象深刻。從傳統民間生活化角度來看,“單袖筒”的作用是幫助采茶人在勞作過程中驅趕蚊蟲,在挑茶過程中便于綁在腰間著力,而由這一勞作習慣所演變成的采茶舞則將“單袖筒”的藝術特色發揮到極致。在表演過程中,舞蹈者會圍繞袖筒作出幾十種動作,像典型的卷、甩、揮、纏、拖、搖、捧、抖、拂、擺、揚等等變化豐富,舞蹈者將這些水袖動作與舞蹈銜接聯合起來,再配合左手扇子花,舞姿千變萬化、美輪美奐,讓人欲罷不能,這就是“單袖筒”在采茶舞中的藝術魅力靈活展現過程。
扇子一直都是采茶舞中最重要的道具之一,它與左手的水袖相互配合,相映生輝,在舞蹈者舞動扇子時,其扇子花與舞蹈者的表情都是生動各異、變幻莫測的,扇子也能完全承托出舞蹈者的身段美感與優美舞姿。同時,扇子本身也要起到表達舞蹈寓意等深刻內涵的重要作用,充分抒發舞蹈者當時的情感。在“扇子花”中還分為單扇花與雙扇花,單扇花可以男女共用,而雙扇花則只有女性舞者使用。但無論是單扇花還是雙扇花,它們所表現都是客家人日常采茶勞作的生活行為,在舞蹈中,扇子就比喻為采茶人的勞作生產工具,他們用扇子來模仿人們的挖鏟、剪茶、鋤頭等等勞作內容,同時也可以表現例如縫補、炊具等生活化內容,非常多變。在舞蹈中,扇子在比作為任何工具時都要求舞蹈者舞姿靈活自然,絕對不能有拖沓,因為這樣可能無法表現出手腕的旋轉變化,進而無法讓觀賞者理解舞蹈者的表演意圖,這也說明“扇子花”的舞蹈技巧極為細膩,僅僅通過手腕和手中扇子的自由旋轉抖動就能表現出不同的動作情感內容,極具藝術感染力[2]。
客家人熱愛贛南采茶舞,是因為它所體現出的茶韻風格令人陶醉,贛南采茶舞在舉手投足中就無時無刻不展現著其茶韻之美,首先是因為它的舞蹈動作十分生活化,大部分舞蹈都是由當地茶農自編自演所衍生而出的,包括本文所談到的“三絕”;而它的配樂也非常注重鄉土化氣息,許多地方土樂器如嗩吶、鑼鼓、古箏等等都是贛南采茶舞的主要配樂樂器,地方味道濃重;再次它的形式表現多樣,非常注重唱跳結合,這也展現了客家人在采茶勞作過程中的歡樂氣氛。當然,舞蹈者本身對于采茶動作的舞蹈式模仿表演也非常詼諧幽默,甚至有夸張意味。所以說贛南采茶舞在舞蹈表現形式上是相當自由隨意的,這也讓人們更將注意力放在對茶韻之美的細致品味上。
“單袖筒”在贛南采茶舞的表現是獨一無二的,沒有哪個民族和客家人一樣也采用單水袖來展示民間舞蹈。而雖然只有一只袖筒,但客家人所表現的采茶舞風格則豐富多變,“單袖筒”時而被舞蹈者抓住、時而抬手遮住面部、時而繞肩繞腰而動,無處不體現著“單袖筒”的變化、生動之美??梢钥吹健皢涡渫病迸c客家采茶人的生活聯系非常緊密,甚至它在舞蹈過程中對客家人家中的馬、狗都有模仿,惟妙惟肖,逼真至極。所以從“單袖筒”的藝術表現來看,它所展示的茶韻之美是全面且生動的,其觀賞價值之高與獨一無二性也為客家人所自豪。
“扇子花”與“單袖筒”一樣可以表現出千姿百態的一面,它是贛南采茶舞中的重要核心道具,男女老少都皆宜。在舞蹈過程中,“扇子花”的變化靈活且靈動,它極大程度強化了舞蹈的豐富性藝術特征。當然,“扇子花”這一舞蹈表現形式也來源于當地客家人的采茶行為,無論是模仿鋤頭、剪刀還是各種炊具,它都能表現得入木三分,惟妙惟肖。就當前來看,贛南采茶舞中的“扇子花”擁有30余種表現形式,像旋、轉、吊、甩、拋等等都是“扇子花”的經典舞蹈表現形式,它們模仿風車甚至是波浪,讓觀賞者耳目一新,仿佛將人們帶入了茶園之中,從“扇子花”中感受到了茶園茶葉飄香的美好意境。
“矮子步”技藝超凡,它是贛南采茶舞的精華所在。作為舞蹈中的基礎動作具有一定難度,也是贛南采茶郎的常用勞作動作。因為沒到秋季采茶季節,客家男女就要背上竹簍上山采茶,但由于當地茶樹高度較低,人們不得不彎腰蹲下雙腿采茶,將所采摘的茶葉放入竹簍壓實。從這一勞作動作,贛南采茶舞就進行了生活素材提煉,逐漸衍生出今天的“矮子步”。這是對茶園勞作場景的鮮活藝術創新,是一種典型的“丑中見美”舞蹈藝術表現形式。在舞蹈中,男性舞蹈者必須要屈膝半蹲,踩步過程中也要做到高低錯落、交叉插滑,即注重對滑步、搓步的有效利用。實際上它作為采茶舞的基本功夯實了舞蹈者的基本功技巧,是源于采茶生活的藝術表現形式,所以極具親和力[3]。
贛南采茶舞是我國少數民族民間舞蹈藝術中的一朵奇葩,它生活化、詼諧幽默且標新立異,對于客家采茶生活擁有著極為豐富和夸張的解讀,為人們所記憶深刻。再加之其歷史悠久、文化內涵豐富,無愧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稱號。
[1]李俊玲.從審美角度談贛南采茶舞的藝術特色[J].勞動保障世界,2014(5):160-160.
[2]李萍.基于審美視角探索贛南采茶舞的數字化藝術特色[J].福建茶葉,2017(3):339-340.
[3]陳倩.淺析贛南采茶舞風格中的茶韻之美 [J].福建茶葉,2016(7):342-343.
朱婭娟(1978-),河南新蔡人,女,碩士,講師,研究方向:舞蹈編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