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丹柏
(陜西財經職業技術學院,陜西咸陽 712000)
漢語言茶詞語的現代化解讀與研究
劉丹柏
(陜西財經職業技術學院,陜西咸陽 712000)
中國是茶葉的起源地,自古以來中國就有飲茶的習慣,若是追溯歷史可以到神農時期,不過這種簡單的飲茶和種茶并不能代表茶文化,茶文化的形成離不開中國的文人以及文化的推動。茶道第一次在書籍中被提起,是在唐代茶圣陸羽所著的《茶經》中。在之后的歷史中,茶文化就開始與漢民族的生活生產緊密的連接在一起,在對社會文化生活進行描述中就出現了漢語言茶詞語。在文化多元化的國際大背景下,茶詞語通過漢語言的表述也開始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本文將通過對漢語言茶詞語中常見的一些詞語進行現代化的解讀,研究茶詞語的發展歷程以及在過去和現在分別代表的含義。
漢語言;茶詞語;現代化
中國關于茶文化有悠久的歷史,從遠古時代就開始利用茶葉。在神農嘗百草的故事中,神農氏在嘗試百草的過程中中了七十二種毒,在嘗到茶葉后毒被化解了。而在商紂時期,茶葉是上層階級才能享用的貢品。再到之后茶葉成了普通人民群眾的日常飲品。在這個發展的過程中,就誕生了很多和茶有關的詞語,通過這些詞語我們可以認識到當時漢民族的文化生活以及社會生活,并且隨著歷史的發展,社會的進步,這些茶詞語融入了現代元素,有了新的代表性。
粗茶有時候就是用一些棗葉、柳葉、梨葉等一些植物的葉子加工而成的,例如在少雨干旱的新疆,因為氣候原因不適合種茶樹,所以在18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時候,在伊犁地區就產生了用野生植物樹葉代替茶葉的方法,這種就地取材制造出來的茶也被稱之為土茶[1]。粗茶在嚴格意義上指得是莖梗較多,比較粗老的茶葉,與嫩茶、新茶相比采摘時間會相對較晚,在口感上也會更加的苦澀,在價格上比起新茶也會便宜很多?!度f州》的作者范成大就曾寫過土茶十分苦澀,茶葉粗老,還與其他葉片一起泡,這就是窮山疾水地方居民簡陋的制茶方法。陸游也在他的詩中寫道地爐豆秸煎土茶,雖然宋朝時期制茶的手藝逐漸精致,茶葉的種類也越來越繁多,飲茶習慣也得到了很大范圍的推廣,在那個時代,茶文化可以說是盛極一時,但是,受傳統封建制度的影響,處于階級底層的窮苦百姓是沒有資格引用那些精致的好茶的,他們所飲用的大部分是那種低廉的,制作手法粗糙的土茶。在傳統飲食中,淡指的是味覺感受不夠強烈,沒有味道,淡而無味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因為在物質匱乏的時代,食物中經常沒有鹽也沒有油,粗糙無味。在蘇軾被貶后,就曾寫過布衣蔬食這種體現生活窮困潦倒甚至無米可炊的境況,元代有雜劇寫到粗羹淡飯黃齏的吃食生活,清朝小說也有過類似描寫,講的是公子出身的男子如何吃過粗糲淡飯,這就體現了當時普通百姓的飲食生活,再往后的鄧友梅小說中,粗茶淡飯、腸子油都刮干了這類描述體現的就是人物角色窮困潦倒的樣子。在《現代漢語詞典》中,不精致的、簡單的飲食就是粗茶淡飯的意思,然而作為一個禮儀之邦,泱泱大國,中國人自古以來都是很講究禮儀的,在一些宴請場合,粗茶淡飯是一種謙虛的表達禮節的方式,比如在《醒世恒言》這本明代小說里,就有過類似描寫,主人邀請客人時用到粗茶淡飯等形容詞,謙虛的表示自己的意愿,這是主人才能說的一種話,客人是不能說的。時代發展到現在,人們已經脫離了粗茶淡飯這種境況,山珍海味、雞鴨魚肉也是普通百姓可以吃到的食物,隨著這種情況帶來的是越來越多的高血脂、肥胖病。在民間俗語中就有很多粗茶淡飯養生長壽的說法,其實這類說法有一定的科學依據只是長久以來被很多人忽略了,也沒有進行科學的指導,所以又導致有些人對粗茶淡飯產生了誤解。在現在的營養學中,粗茶淡飯指的是一種科學健康的膳食,以豆糧米面等植物性食物為主,以動物性食品為輔,配合各種粗茶。粗茶的口感雖然相較于新茶會差很多,但是比起新茶粗茶也會有一些新茶沒有的保健價值。在以前,粗茶往往很難銷售出去但是隨著人們理解認識的提高現在很多人都開始飲用粗茶。粗茶淡飯倡導的是不重油鹽,飲食清淡且多樣化,攝入的營養物質能夠滿足人體新陳代謝的要求,這樣才能做到健康長壽、增強體質,但是往往有人會對此造成一些誤解,做出一些比較極端的飲食方法,例如整天喝粗茶、談肉色變等等,都是沒有正確的理解粗茶淡飯的真正含義。
宋代有位叫吳自牧的詩人在他的《夢粱錄·鲞鋪》中就曾提到過開門七件事,分別指得是柴米油鹽醬醋茶。這樣的應用在元代一位元曲家武漢臣的《玉壺春》中也有出現。對于古代的普通人家而言,茶在生活中有著重要的位置,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那個時代物質相對匱乏,為了開門七件事普通老百姓終日奔波勞動,我們可以從這些元曲以及詩詞中看到當時普通勞動人民的心理狀態和生活狀態[2]。明朝時期的江南才子唐伯虎也曾在自己的作品中提到了這開門七件事,描述了他當時的精神狀態以及生活狀態,表現了這位才子對當時精神上的苦悶和對生活的不滿。而清朝一位名叫陳錫路的詩人也通過了開門七件事以及琴棋書畫詩酒花分別表現了對現在生活窮困辛勞的不滿以及對當年安逸悠閑生活的懷念。
開門七件事到了現代,也廣泛的出現在一些文學作品中,作家周爾復有一本名叫《上海的清晨》的反映建國初期上海的小說,描述了那個年代里人們為了生活奔波忙碌的事情,每天開門七件事,為了這些早已典盡了家底。
自從改革開放后,國際經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開門七件事這種生活中的必需品已經可以基本保障了,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在這一方面就有了更大的追求。柴被電力、天然氣所取代,米的種類也更加多種多樣,油鹽醬醋的相關產品也越來越多,在飲茶上,不但種類豐富多樣,對飲茶質量也有了新的需求,不但看重飲茶時候的享受,還注重飲茶對身體的益處,對于品茶這一藝術也更加的注重,傳統的開門七件事開始被賦予更多的性的含義,在生活中成為了生活必需品的代名詞。在現在的新時期當中,柴米油鹽醬醋茶不再只是為了滿足填飽肚子的需求,而是人們為了在追求生活質量的道路上更有更好的選擇。
央視曾在某年做過一個民意調查,內容就是關于“你幸福嗎”這個問題,通過這個調查可以發現,在當前社會有很多人都是缺乏幸福感的,在物質生活得到滿足的時候卻又陷入到無序、迷茫的狀態,轉而開始追尋生活的意義。歌手王力宏也在他的歌里唱到柴米油鹽都是幸福在發芽,開門七件事已經在生活中突破了物質的枷鎖,上升到了精神層面的高度。在《大生活》這部電視劇中,通過講述這些日常生活中的瑣事,將具體的愛情、親情比作柴、米,將性情比作茶,通過講述小人物的生活,讓觀眾感受到幸福和溫暖。
在我國的傳統婚嫁習俗中,三茶六禮是其中的重要內容。在封建朝代,訂婚的時候需要下茶,結婚的時候需要定茶,夫妻兩個人同房時還需要合茶,這就是三茶的說法由來;而六禮包含了婚嫁習俗中的親迎、請期、納征、納吉、問名、納采。婚姻想要明媒正娶就需要完成這三茶六禮。對此,在《儀禮》和《禮記》當中也均有記載[3]。
在當代的三茶六禮中,已經不再只是僅僅指傳統婚嫁習俗了,更多的時候這一習俗是用在合作、生意、交易這類商品交易的行為中去。作為一個文化底蘊深厚的大國,在做生意的時候往往會注重一些細節和禮節,這樣也能夠幫助合作雙方進行更好的交流溝通,提高合作成功的概率。因為過于注重經濟發展在改革開放初期就出現了利益化傾向的社會風氣,在喪嫁婚娶中出現了很多不節約的行為,后來隨著八榮八恥的健全以及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人們對此有了新的反思和思考,政府也制定出了相關的規定,改善了這種鋪張浪費的社會風氣。
綜上所述,通過對漢語言茶詞語的古代以及現代化解讀進行分析談論,我們可以發現茶詞語在發展過程中的改變與創新。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漢語言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語言之一,有著其獨特的魅力,中國的茶文化也流傳千年,經久不衰,茶詞語也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有了越來越多的詞匯,通過那些詞匯我們可以看到對應的歷史時期中人們的生活風貌與生活形式,在文化多元化,經濟全球化的時代大背景下,茶詞語也被注入了新的時代元素,使其有了新的面貌與代表性,呈現了茶詞語獨有的現代風格。
[1]林更生.與醍醐甘露抗衡——古茶書解讀之廿三[J].福建茶葉,2013(5):52-53.
[2]賈曉鴿,柳甲榮,楊玉明.解讀古詩詞曲中的茶文化英譯[J].福建茶葉,2016(4):364-365.
[3]王玉梅,漢語茶詞語的現代性解讀[J].農業考古,2015(5):234-235.
劉丹柏(1982-),女,陜西咸陽人,本科,講師,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