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萍,陳 靜
(成都中醫藥大學外語學院,四川成都611137)
《吃茶養生記》的中醫文化內涵
——兼論榮西的中醫人身份
張 萍,陳 靜
(成都中醫藥大學外語學院,四川成都611137)
榮西是日本鐮倉時代的著名僧人,兩次入宋研習佛法,代表作《吃茶養生記》?!冻圆桊B生記》借用天竺佛教教理,向日本民眾宣傳飲茶治病養生的功效,該著作的理論依據本質上是中醫傳統理論。此寫作方式與榮西的中醫人身份以及日本中世佛教醫學的時代背景密切相關。因此可以說榮西以醫者身份為中心,巧妙借用佛教教理為世人留下了一部中日醫學交流史的開山之作。
《吃茶養生記》;榮西;中醫傳統理論
建保二年(1214),日本鐮倉將軍源實朝從伊豆參拜回家后,在宴席上喝得酩酊大醉,翌日感到身體欠佳,榮西恰巧在將軍家加持祈福,便為他獻上一壺茶和一本贊譽茶功的茶書。將軍飲茶后,倍感神清氣爽,心情大悅。從此榮西的《吃茶養生記》便為世人知曉,并大放異彩。
無論是中日醫學交流史,或是中日茶文化交流史,或是日本古代醫史,都能讀到關于《吃茶養生記》及作者榮西的評論,且主要從三大方面評價此書。其一從醫學科學視角,將此書歸類于介紹茶的飲用價值的醫療保健書;其二從茶文化及傳播視角,將此書歸類于茶文化交流史書;其三從宗教醫學視角將此書視為禪理,醫理與養生于一體的著作,可見此書是一本“高大上”的作品。但筆者認為以上評論尚未涉及該書的理論精髓,筆者嘗試掀開《吃茶養生記》的面紗,還讀者一個真實的面貌。
《吃茶養生記》由序章,上卷,下卷構成,全書共4700余字。上卷名為《五臟和合門》,從五臟調和的生理角度解釋飲茶養生的特效;下卷名為《遣除鬼魅門》,以驅除外部入侵的病理學為觀點,列舉桑的治療效果。作者榮西引用中國古典,將茶的作用歸于“明意”“安神”“解乏”“防病”和“止咳”。正如《吃茶養生記》的序章開頭寫到“茶也,末代養生之仙藥,人倫延靈之妙術”,該著作的意圖是向日本民眾介紹中國茶的功效,提倡飲茶治病。
《吃茶養生記》曰:“肝臟好酸味,肺臟好辛味,心臟好苦味,脾臟好甘味,腎臟好咸味”,并引用《尊勝陀羅尼破地獄儀軌秘抄》“以五臟充五行(即金木水火土),又充五方(即東南西北中)”。又引用《五藏曼荼羅儀軌抄》解釋五臟之說“肝東方阿閦佛,藥師佛,即金剛部”,“心,南方寶生佛,虛空藏菩薩,即寶部”,“肺,西方無量壽佛,觀音,即蓮花部”,“腎,北方釋迦牟尼佛,彌勒,即佛部”,“脾,中央大日如來佛,般若菩薩,即佛部”。五行之說起源于中國,初見于《書經》“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樸素的唯物哲學。榮西將中國的五行配天竺之五部,兩者融匯,合為一體,筆者認為這種合體未免顯得牽強附會,軒輊難適。
《吃茶養生記》的主要內容在于茶的養生作用,榮西將五佛加持修作為內治術,將飲茶作為外治術,強調二者結合,以達養生治病的目的。五佛加持修行,即誦讀某字真言以治療相應的臟器疾病,例原文曰“以秘密真言治之。肝東方阿閦佛也。藥師佛也。金剛部也。即結獨鈷印,誦真言加持。肝臟永無病也”。外治術又名五味養生,理論源于《五藏曼荼羅儀軌抄》“心臟是五臟之君子也。茶是苦味之上首也??辔妒侵T味之上味也,因茲心臟受此味。心臟興則安諸臟也”。榮西以此文為依據,主張茶是外治的最佳良藥,認為茶的苦味是治療心臟疾病的首選。其他臟器的內治術與外治術如下圖所示。顯然五佛加持修行與五味養生都是中醫傳統文化的基本思想,與中醫理論一脈相承。那么榮西為什么不直接以中醫傳統理論為依據,而借用天竺佛教理論闡釋中國茶的功效呢?
其實榮西在《吃茶養生記》中已經告訴讀者答案。曰“若人心神不快之時,必可吃茶。調心臟而除愈百病也。心臟快則諸臟雖有病不強痛也”。又曰“心臟是五臟之君子也。茶是苦味之上首也??辔妒侵T味之上味也”。榮西關于茶的功效理論完全建立在《五藏曼荼羅儀軌抄》之上,在著作中宣揚飲茶的優勢,是因為榮西不僅是佛教僧侶,更是一位中醫醫者。榮西在寫作《吃茶養生記》時,重視飲茶的功效,強調中醫傳統文化理論與茶功效的結合,并巧妙借用天竺佛教教理襯托和完善自我主張,使飲茶具有宗教醫學的神秘色彩。
榮西(1142-1215)日本鐮倉時代名僧。隋唐時期日本通過派遣使者,向中國學習,已經基本擁有唐朝及前朝所有主要醫書。公元895年編撰的《日本國現在書目錄》中記載日本現存所有漢書目錄,其中醫書1309卷,166部,廣泛涉及醫藥,針灸和仙方等。鐮倉時期,唐衰敗,雖然中日沒有恢復官方往來,但民間商貿頻繁,僧侶往來眾多,醫學傳播源源不斷。榮西作為高僧,精湛醫學與佛學,并擅長二者的融會貫通。榮西認為“肝好酸味,心好苦味,脾好甘味,腎好咸味”,“五臟之中,心臟為君主,五味之中,苦味為上首,故心臟,受此味,心臟興則諸臟安”,“心臟弱則諸臟皆生病”等理論與中醫傳統醫學理論《黃帝內經》一脈相承。《黃帝內經》中既有對五方,五行,五味與五臟的關系描述“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中央生濕,濕生土,土生甘,甘生脾,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腎”。榮西所說可謂是對黃帝內經理論的詮釋。榮西對心臟的認知,即“心臟無病,亦長壽”,“若身弱意消者,可知心臟之損也”,“茶是苦味之上首”等,源于中國的傳統醫學的五臟論?!妒ト丝備洝吩弧靶臑榫?。神明之府”。在中醫傳統理論中,心是五臟六腑的大主,生命活動的根本,居于首要地位,所有一切精神活動都受心之支配,新主血脈,其華在外,心又開竅于舌,舌為心之苗,心氣通于舌。心臟正常,舌能辨五味,故心臟與人體健康相關。可見榮西具有深厚的中醫傳統文化積淀,在論著《吃茶養生記》時,他立足醫者身份,強調茶的功效及桑的醫藥用途,將中醫理論發揮的淋漓盡致。
那么榮西借天竺佛教理論宣傳茶的醫藥價值之目的何在呢?筆者認為原因有三。其一,日本人普遍認為茶和佛教密不可分。日本正史中關于茶的記載初見于《日本后記》。弘仁六年(816)嵯峨天皇駕臨滋賀縣,從唐回國的僧人永忠,在梵釋寺為天皇獻上茶葉。此外《公事根元》中記載729年圣武天皇在宮中讓百位僧侶誦讀《般若經》,翌日用茶款待參列僧侶。可見在日本,茶與天竺佛教必然具有根深蒂固的聯系,用天竺佛教理論闡釋茶的功效也更容易被日本民眾接受。其二,鐮倉時期,戰爭連年,災害四起,天臺宗,真言宗等宗教思想濃厚,成為人們擺脫現實苦難的心靈慰藉,甚至成為解脫苦難肉體的醫術。世人以誦佛教真言消除苦難,以得極樂。這個時期的醫學很大程度受佛教思想影響?!冻圆桊B生記》的寫作風格凸顯宗教醫學時代的特色。其三,榮西年少從父研習佛典,十四歲在比睿山落發受戒,之后研習天臺密教,兼習真言宗,靜心研究大藏經典達八年,隨著研習的精進,榮西感到中國佛教的博大精深,1168年,搭乘貿易船入宋,尋訪佛門古剎,參悟佛法真諦,歸國后著書《吃茶養生記》。1187年,榮西再次入宋,本打算途徑中國赴天竺取經,因北道受阻作罷,又聽聞天臺山有高僧遂拜高僧研習臨濟宗禪法,于1191年學成歸國,1202年榮西創建東山建仁寺,成為日本臨濟宗開山祖師,最終被譽為日本佛教史上一課璀璨之星。榮西一生與佛結緣,其血液中流淌的佛教思想勢必反映于作品之中。
筆者分析《吃茶養生記》的理論精髓不是天竺佛教教理,而是中國傳統醫學理論。榮西從醫者本位出發,用所學的中醫文化理論闡釋飲茶的功效,引經據典,遠見卓識,言簡意賅,洋洋灑灑地完成弘揚中國茶文化的奇葩之作。
[1]榮西,吃茶養生記(《日本佛教全書》)第四八卷禪宗部)[M].鈴木學術財團,1986
[2]圣濟總錄.心痛門[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62
[3]劉可申,吃茶養生溯醫源—榮西與吃茶養生記 [J].醫古文知識2003(4):24-16.
張 萍(1981-),女,成都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日語教育、中醫日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