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凌
(寧德師范學院語言與文化學院,福建寧德 352100)
“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中國茶文化外宣英譯研究
張 凌
(寧德師范學院語言與文化學院,福建寧德 352100)
在“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中外文化互動日益頻繁,如何抓住新形勢、貼近新要求、完善茶文化外宣翻譯工作并以此促進中國傳統文化的國際化傳播,是當前茶文化相關單位的工作重點。本文首先分析了茶文化外宣英譯對于“一帶一路”戰略實施的重要意義,而后指出當前英譯工作中存在的錯譯、人才短缺、翻譯不連貫等問題,最后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應對策略,以期促進茶文化外宣英譯工作的系統化發展,實現以茶文化傳播推進傳統文化弘揚的宏偉目標。
“一帶一路”;茶文化;外宣;英譯;現狀;策略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出訪中亞和東南亞國家期間,分別提出了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簡稱“一帶一路”,得到了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在該戰略的指導下,中國將充分依托與有關國家既有的雙邊或多邊機制,借助行之有效的區域合作平臺,高舉和平與發展的大旗,秉承共商、共享、共建的原則,積極鞏固和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伙伴關系,通力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在“一帶一路”的戰略背景下,語言不僅僅是各國人民友好交流、密切合作的工具,更是各國文化充分溝通、有機融合、邁向世界的橋梁,這對于中國傳統文化而言意義重大。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經歷了上下五千年的風雨征程,鑒于其語言的連貫性及其文化的包容性,中華文明是如今唯一沒有中斷且有古有新的文明形態。新中國建立以后,中華民族重新崛起,生產力大幅提升,文化百花園再次大放異彩,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中國與國外的接觸愈加頻繁,全球化發展趨勢日趨顯著,于是,振興優良傳統文化,將民族文化推向世界,助力“文化大國”走向“文化強國”,顯著增強文化軟實力,就成為了目前文化部門的首要目標。茶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對世界茶文化體系的形成與搭建具有深刻意義,隨著茶葉對外貿易的不斷擴大,外國人對茶文化的興趣也逐步提升,世界范圍內的“購茶熱潮”、“品茶熱潮”此起彼伏,這就成為了相關翻譯工作者借助茶文化外宣英譯工作來推進中國傳統文化廣泛傳播的有利契機。
“一帶一路”沿線地域廣闊,涉及到六十多個國家和成百上千個民族,主要包括東亞一國、東南亞十一國、南亞七國、西亞二十國、中亞五國、中東歐十六國、東歐四國和北非一國,涉及的官方語言共有五十三種,各國的思維模式與語言文化也有顯著差異。要實現各國之間的通力協作,促進不同文明之間的協同發展,就必須要積極發揮外宣翻譯工作,特別是要依托茶文化這種“中性”且共通的文化體系的強大凝聚力,把各國人民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也只有各國人民心心相通,才能夠真正實現“一帶一路”所倡導的政治互信與經濟包容,才能夠真正實現和平發展、開放包容、互利共贏的戰略精神。所以說,外宣翻譯歸根結底是用兩種語言對兩種文化進行解構和重構,通過有效的解讀和準確的理解,借助目的語的邏輯思維方式,把兩種文化的深層內涵用目的語表達出來,實現文化的跨語言傳播,從而讓更多的國家和民族了解自身的傳統民族文化。
據記載,早在西漢時期我國就成立了專門的翻譯隊伍對不同文化進行專業譯介,東漢時期外國僧侶來華學習漢語及相關文化知識,唐代漢字傳入東亞各國并在東亞地區形成“漢字文化圈”,中華文明傳播至亞洲各地,宋元時期中國步入“大航海時代”,傳統文化以特色民族商品為載體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傳播至世界各地,其中最有影響力的當屬茶文化。如今,中國經濟飛速發展,國際地位顯著提升,民族文化的價值與魅力也日益彰顯,我們應當緊緊圍繞“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以茶文化為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窗口,努力做好茶文化外宣英譯工作,使茶文化成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溝通交心的橋梁。
外宣英譯,即為對外宣傳所用的英語翻譯,其目的是實現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溝通與交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外宣英譯研究工作日漸繁榮,為我國文化走出去鋪就了堅實的道路。蘇州大學張麗蓉、孟祥春教授指出,外宣翻譯涉及到民族形象、國家品格、人文內涵等因素,需要認真對待,深入分析原文的文化意蘊,并按照受眾接受的思維習慣去表達。無獨有偶,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的呂和發、鄒彥群教授也強調,外宣翻譯直接關乎國家形象的確立與推廣,直接影響和諧的國際發展環境的構建,直接決定了中國文化“走出去”的程度與效果,是與國家政治戰略實施聯系最為密切的應用型翻譯門類。在“一帶一路”的戰略背景下,抓住各國文化中共有的中性文化——“茶文化”這一核心,以茶葉的輸出和茶文化的傳播來打開中國文化通往各國的大門,是外宣英譯研究的重中之重。然而,由于茶文化外宣英譯尚未形成系統,大多數信息都是由相關茶企與地方文化部門為了推廣相關產品或文化單位而自行完成的,難免會存在翻譯結果不連貫、翻譯內容不準確、誤譯或錯譯等問題,具體如下。
很多茶文化翻譯工作者在實際翻譯過程中,大都以隨感經驗總結為主,沒有系統性、深層次、跨學科的深度思考,缺乏精細化的加工處理,很多內容翻譯得比較粗糙,中式英語、望文生義、生搬硬套等情況屢見不鮮,無疑會對中外溝通帶來障礙,影響“一帶一路”建設事業中文化的融匯與民心的互通。比如,“龍井茶”是我國十大名茶之首,氣味芬芳色澤翠綠,提神醒腦,舒心健脾,是國內人民最為喜愛的茶飲之一,但是,一些譯者生硬地把“龍井茶”對譯為“Dragon Well Tea”,即“茶葉生長于有龍之井”,殊不知“龍”在國外很多文化中并不具備吉祥、威嚴、尊貴之意,而是貪婪、邪惡、黑暗的象征,這種譯法會讓外國消費者對相關商品的印象大打折扣,對于相關文化背景也喪失了興趣,不利于茶文化的進一步傳播。其實,“龍井”為該茶葉品種的產地,基于英語中對地名的翻譯方式,譯者可以直接采用音譯的方法,將其翻譯為“Longjing Tea”,并在全國翻譯領域內統一這種翻譯形式,讓它成為“龍井茶”在國外的唯一名稱,一段時間以后,國外消費者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將之與沁人心脾的香醇綠茶聯系起來,并愿意去探尋相關的文化歷史信息。又如,我國有“功夫茶”和“工夫茶”之分,其中,前者指的是一種茶藝的造詣和茶人的素養,強調的是技藝和時間,意指做出好茶需要一定的時間,而后者多指代品質精良、口感上乘的紅茶,與茶品相關。但很多譯者把兩者混為一談,全部翻譯為“Kongfu Tea”,帶入到上下文中,難免會讓讀者產生誤解。在處理這種情況時,“功夫茶”可以繼續使用這一譯法,而“工夫茶”則應當使用英語中既有的對應詞條“Congou Tea”,一目了然。再如,我國茶葉種類眾多,基于漢字內涵的豐富性和意象性,很多茶葉即以其他物種的名字命名,比如“水仙”、“針葉”、“老君眉”等,人們一看便知其指代的為何物。但英語并非如此,英語是一門邏輯嚴謹的語言,聯想程度較低,如果直接按照茶名來進行翻譯而不加以注釋,就很容易曲解其本意,讓讀者感到不知所云。所以,在翻譯這類茶名時,應當在后面加上“Tea”字,以標明商品屬性,避免不必要的誤解或不解。
如上文所說,我國茶文化外宣英譯工作很多都是由茶企和地方文化部門自行完成的,以期擴大產品的國際市場份額,提升地方茶文化的吸引力和知名度,其中并沒有一個統一的組織來協同這些工作,就很容易出現一詞多譯的情況。比如,“鐵觀音”的國際市場上常見的譯名有十余種,包括“Tie Guanyin”、“Tie Kuanyin”、“Iron Buddha”、“Iron Goddess”、“Tea Buddha”等,這會讓許多并不了解中國茶葉和中國文化的外國消費者產生誤解,誤以為這是十幾種不同的茶葉,而一旦發現其形狀、味道、口感、色澤均并無差異,就有可能會對這些商品形成產品雷同或抄襲等印象,不利于我國茶葉產業的持續發展。再如,“洞庭碧螺春”這一茶名比較負責,由多個意象構成,其中,“洞庭”是指蘇州的洞庭山,是茶葉的原產地,“碧”是指茶葉的顏色,碧綠青翠、色澤明麗,“螺”則是指茶葉的外形呈螺旋式卷曲,“春”則是指茶葉的采摘時間,短短五個字蘊含了茶葉的各種性征,這在翻譯中極為困難,也就造成了更多一詞多譯的情況,比如“Dongting Biluochun”、“Dongting Green Tea”、“Dongting Tea (green tea with swirling shape picked up in spring)”等等,造成的問題自不必多言。所以,當前的茶文化外宣英譯工作必須要有一支專業的團隊和專業的機構進行引導和支持,構建一個全面的茶文化語料庫,讓所有譯者在從事相關翻譯工作時都能夠有據可依。
每年我國都有大量英語專業的畢業生走出校園、步入社會,然而真正能夠勝任茶文化外宣翻譯工作的卻寥寥無幾。外宣翻譯是一項綜合性、系統性的工作,“一帶一路”涉及的國家、民族、語言與文化各不相同,相關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生態等信息也是豐富多樣,譯者必須首先要對各國的歷史文化特別是茶文化相關內容有充分理解,并熟練把握英語的邏輯思維方式與表達習慣,使用地道的語言傳達中國的文明哲思,讓中華文化的明星在世界各地綻放光輝。
從事與茶文化譯介相關的一切工作,統一規范茶文化相關術語
我們所培養的翻譯人才不僅精通漢語與英語在造句結構、語法邏輯和思維模式方面的差異,還牢固把握“一帶一路”各國在文化上的共同點與差異性,做到知己知彼、融會貫通,既能夠準確理解原文的表面與深層內涵,又可以用英語受眾所喜聞樂見的形式表達出來,極大地提高茶文化外宣英譯的效率與效果。外宣英譯人員應當秉持認真負責的態度,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明確茶文化翻譯對于塑造國家形象和民族性格的重要作用,不斷提升自身的理解能力、邏輯能力與表達能力,并形成深刻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大處著眼、小處著手,使譯文簡潔明快、精巧細致。同時,翻譯團隊應當通力合作,共同構建一個茶文化外宣英譯語料庫,把所有茶名信息、茶詩詞、茶歷史等文化因素的漢英對照詞匯收入其中,為日后的翻譯工作提供借鑒,確保翻譯的連貫性與準確性。
常見的翻譯方法包括直譯和意譯兩種,其中直譯又涵蓋了音譯這一特殊形式。一般而言,實用性文本通常采用直譯的方式,而文學性文本則大都采用意譯的方法。茶文化是一種獨特的文化形態,其中既有茶名、茶葉介紹等實用性的內容,又有茶詩詞、茶書畫等藝術性的表達,當然,實用性和文學性也并非對立,很多文本是兩種屬性的綜合,這就決定了茶文化外宣英譯工作應當因地制宜、靈活處理,譯者必須根據特定的茶文化內容來選擇相應的翻譯方法。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很多文化的輸出都是以物質產品為依托的,茶文化也不例外。茶文化的對外傳播在很大程度上依托于茶葉、茶具等的對外貿易,茶企把相關的文化因素比如詩詞歌賦等翻譯成英語印在包裝或茶具本身,由此營造出一種濃厚的東方文化氛圍,引起國外消費者對于這種博大精深的文化形態的關注。當然,除了外宣能力本身,企業的品牌是命脈所在,是其商品在市場上區別于其他同類商品的重要標識,是一種“活的宣傳頁”,我們應當努力打造民族茶文化品牌,設立專項品牌扶持資金來完善民族產品的外宣工作,企業本身則應當嚴格把控商品質量、保證商品品質和服務,讓民族品牌逐步成為茶文化的代表,助力中華文化的騰飛。
[1]陳凡.茶名外宣翻譯問題與對策探討[J].福建茶葉,2016(2):213-214.
[2]呂和發,鄒彥群.“外宣”宣何?“外宣翻譯”譯何?[J].上海翻譯,2014(4):24-27.
[3]張立蓉,孟祥春.對外宣傳翻譯:譯“名”更要譯“實”——政治性誤譯舉隅與應對策略[J].蘇州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3):132-136.
[4]朱義華.外宣翻譯研究體系構建探索 [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3.
張 凌(1980-),女,福建寧德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商務英語語言學及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