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越
(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100871)
用馬克思主義指導當代中國茶文化發展
汪 越
(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100871)
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發展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前提和基礎,當代中國茶文化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需要馬克思主義的引領和指導,這既是因為馬克思主義自身的方法可以指導茶文化發展,也因為茶文化內在與馬克思主義內在的契合。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繼承發展當代中國茶文化,有助于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堅定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添磚加瓦。
馬克思主義;當代價值;指導地位;茶文化
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中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離不開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而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優秀的部分之一,繼承和弘揚茶文化,推動相關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有積極的推進作用。但是當代中國茶文化發展,必須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這不僅是因為習近平同志在講話中談到,“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當代中國現實,結合當今時代條件,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馬克思主義自身的科學性可以幫助當代中國茶文化健康發展,而茶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的內在契合又使這種結合得以實現。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推動當代茶文化的創造性轉換,是當代中國茶文化發展的根本方向。
馬克思主義自其誕生以來,迄今已經歷了兩百多年,時至今日,它何以對今天的中國仍然有現實的指導意義?這主要是由馬克思主義自身的科學性所決定的。馬克思主義是一種深刻揭示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的理論,相較于之前的社會學家來說,馬克思最大的貢獻在于他注意到了人類社會內部不同利益群體相互之間的矛盾沖突及其背后的利益根源,并且察覺到這些利益背后的經濟因素發揮著基本性的作用。今天的中國,改革開放已經近40年,過去的粗放式增長勢必要轉化為集約式增長,而社會的整體分配模式也必須由效率轉向公平,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要求將發展的紅利落實到每一個人。那么如何轉型,轉型時期如何在經濟增長的同時保持社會穩定,這是擺在每個中國人面前的一道難題。在這個問題上,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方法對于剖析當今時代中國的社會有著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馬克思主義作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是立黨之本和執政之基。當代中國茶文化屬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相關的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屬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堅持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其中的應有之義。
除了馬克思主義自身的科學性之外,使馬克思主義能夠指導當代中國茶文化發展的另一前提是中華茶文化與馬克思主義之間內在的思想契合。茶源于中國,中國是茶文化的發祥地。茶文化是以茶為載體,在茶葉的應用和發展的歷程中所產生的反映不同時代文化的行為模式、思維方式、審美情趣和價值觀念等精神財富。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中華民族創造了悠久燦爛的中華文明,也形成了內容豐富、意蘊深刻的中華茶文化。具體來說,中華茶文化的核心價值———“天人合一”,與馬克思主義在思想上是內在契合的。
中國茶文化向來講求“天人合一”,所謂“天人合一”,即是指把天、地、人看作一個統一的整體,人與自然界萬物都是陰陽兩氣相和而生,本為一體,人應當與自然和諧相處,“圣人法天順地,不拘于俗,不誘于人,故貴在守和。”陸羽在《茶經》中是這么形容茶的,“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十尺。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字,或從草,或從木,或草木并。翼而飛,毛而走,呿而言,此三者俱生于天地間,飲啄以活,飲之時義遠矣哉!”茶生于自然,得天地之和氣,但它泡出來的茶水卻又能為飛禽走獸和人類提供生命,這一生一飲之間,蘊含的是大自然生生不息之理。茶的精品是天地人和,飲茶品茶也是天地人和,同樣要符合“天人合一”,“茶之為用,味之寒,為飲最宜,精行檢德之人”,這是對飲茶人的要求。至于飲茶的方式,更是蘊含了“和合”和“中和”的內涵,“其沸,如魚目,微有聲,為一沸;邊緣如涌泉連珠,為二沸;騰波鼓浪為三沸以上老水,不可食也。”中國人飲茶是在正確認識茶葉的自然規律的基礎上,要求按自然規律辦事,符合自然規律地飲茶。
茶文化的“天人合一”的內在精神氣質,與馬克思主義的自然觀是內在相同的。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對于人和自然的關系曾有過這樣的論述,“歷史本身是自然史即自然界成為人這一過程的一個現實部分”,“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是自然界對人說來的生成過程”。 恩格斯也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產物,是在自己所處的環境中,并且和這個環境一起發展起來的。”人是自然界的產物,自然界的存續是人類生存的前提。這就要求人們必須接受自然規律的制約,以自然為存在和發展條件。中華茶文化當中的“天人合一”,強調“人應該遵循天地之道,不能違背天意,要在自然法則的指導下與天地萬物和諧共存、共同發展”,這與馬克思主義的自然觀是內在契合的。因此,用馬克思主義來指導中國茶文化具有可行性。
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推動當代中國茶文化的創造性轉換和創造性發展必須堅持以下三點:
首先,要堅持批判繼承的原則,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它要求我們正確認識事物的基礎,從實際出發,具體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認識事物發展的特殊規律。對于包括茶文化在內的中國傳統文化而言,“一方面它是一種精神財富,是前進的基礎;一方面它是一種沉重的包袱,是前進的障礙。”對此,必須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堅持批判繼承的原則,繼承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拋棄抵制落后文化。對待傳統茶文化要批判性地繼承和吸收其健康有益的部分,拋棄那些飽含著中國傳統封建糟粕的部分,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其次,要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明確時代發展要求。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是指從實際對象出發,探求事物的內部聯系及其發展的規律性,認識事物的本質。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實際情況辦事。繼承和發展當代中國茶文化,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要求。茶文化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茶葉飲品備受廣大人民群眾所喜愛,茶葉事業和茶葉產業在中國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目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需要當然包括茶文化發展的需要,因此繼承和發展當代中國茶文化,新時代人民群眾的呼聲和要求。
其三,實現當代茶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要繼承和創新中當代中國茶文化,僅僅完成傳統茶文化的批判繼承還遠遠不夠,必須結合時代要求,實現對當代茶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這是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要求。習近平同志指出,“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新”,我們必須自覺在“兩創”方針指引下,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繼承,進行新的文化創造,
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征程中,當代中國茶文化的研究者和建設者必須用馬克思主義指導當代中國茶文化發展,在繼承和尊重的基礎上,實現與馬克思主義和當代中國社會的進一步深度融合,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堅定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添磚加瓦。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N].人民日報,2017年10月19日第3版.
[2]孟丹.中英茶文化內涵的對比研究——從物質、精神和語言方面[D].湖北:湖北工業大學,2010:9.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28,131.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83
[5]孫全勝.馬克思主義生態自然觀的“天人合一”之境[J].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01):92-97.
[6]張岱年.文化與哲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312
[7]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N].人民日報,2017年10月19日第2版.
汪 越(1992-),女,安徽池州人,博士,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