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傘
這是一本不太友善的書。
我們喜愛一本書,常常是因為作者說出了我們想說而又不知道該如何說的話。《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卻不同,它令人驚嘆,恰恰是因為它說出了很多我們不愿甚至不敢說出口的話。
首先要指出的是,這本書的中文譯本在出版營銷上所做的努力實可謂捧殺。譯本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副題“愛與傳統價值以及心靈成長的新觀”被翻譯成“心智成熟的旅程”,有過度解讀之嫌。同時,貫穿全書的心靈成長(spiritual growth)通通被譯作“心智成熟”也有待商榷。成長是邁向成熟的發展,有不同的階段,而成熟則是完善的終點,二者有著天壤之別。人性的成長或許本沒有終點,直到最后一刻我們都在進修死亡的奧義。許多讀者會因此對本書產生嚴重的不信任:“讀本書就能心智成熟?忽悠人吧。”這并非作者本意,事實上,哪怕能對心靈成長有一些細枝末節的幫助,也已經很了不得了。
作者M.斯科特·派克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心理醫生,他在書中記錄了從業二十余年中最具有參考價值的病例,通過系統的整理,以自省和自律、獨立與愛、傳統和現代世界觀、成長的節點四個方面為線索,闡述了一條人跡罕至的道路,即叫人頭破血流的成長捷徑。
書里直言不諱地探討了心智成長的各種問題與解決方法,行文幾乎“淺白得令人尷尬”。沒有雞湯的香味,更沒有糖衣包裹,“難以下咽”是這本書廣受詬病的特色,道理都懂,但就是做不到。這也許是魯迅之外很多醫者從文自帶的職業病,就好像抽煙喝酒的醫生給你寫禁煙戒酒的醫囑,明明立場不夠端正,照樣理直氣壯。
討好讀者非醫生所長,這不難理解。的確,《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是一本有些門檻的書。什么樣的門檻呢?在中國,或許類似蕓蕓眾生中一個“正常”的人,感到自己需要幫助而主動去看心理醫生所要下的決心吧。想要讀者主動正視自己的問題,其實遠比想象中困難。即便是正規的心理咨詢,在醫師完全取得病人的信任之前,充其量也只能根據表象做出大致的診斷。至于挖掘問題的根源,試驗查找治療的方法,稍有成效乃至根治,都會須雙方的信任、足夠的時間以及大量的工作。單純的聊天并不能直接改變什么,起到作用的是談話內容產生的余溫,而其中很重要一個成分,就是醫囑。不好好復習做作業,怎么能把新知識融會貫通?多半白學了。所以,如果能在一定程度上把書中的案例當作診斷參考、把講道理當作醫囑,本書的字里行間自然是另一番別有洞天的景象。我們不該滿足于只從書中讀到自己內心已然存在的東西,至少在我們的潛意識當中,原有更大的世界等待我們去發現。
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成長軌跡,有些人的前路有一座座難攻的要塞,也有人跬步千里,礫石只在腳下。強調一紙不過跬步,所謂“讀書無用”,因為要踐行原本被規避的道理,往往道阻非常。沒人保證捷徑會好走,但有時候,庸庸碌碌的過程并無甚價值,結果,來得重要得多。
作為一本病歷索引,本書真正的寶藏,是一個又一個當代心理學臨床中,如同扁鵲見蔡桓公一般的實例。透過醫生的眼睛,我們得以俯視一條條人生的軌跡,洞察每一處轉折的緣由。倘若已經“病在腸胃骨髓”,當然不能指望幾本書能起到什么可靠的療效,但若尚且“疾在腠理肌膚”,《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就是一本能幫助讀者自查自省的工具書。
自律,是作者對于解決人生問題的基本戰略。我們會在書中讀到自律的種種敵人:逃避痛苦的作繭自縛、貪圖安逸的綏靖姑息、推卸責任的積重難返……我們成長的道路中,有著太多的暗礁。在這里,醫生精確的剖析猶如海上的燈塔。沒人能否認,它的的確確能讓人發覺一些原本很難注意到的細枝末節的事情。如果運氣夠好,我們就能把問題扼殺在搖籃里。
也會讀到不懂得自律的父母和孩子各自的行為如何相互影響,產生怎樣的后果。我們可以借著醫生對故事的解析,重新評估我們對于童年和少年生活的一些不滿之處。理解我們是獨立于父母的個體,明白心智的缺陷并不隨著基因遺傳。同時,也更感恩長輩在養育我們的過程中,為與他們自身問題的抗衡所做出的努力。還可以引以為戒,更鄭重地對待別人的成長。
當然還有愛。幼稚與成熟在愛面前的區別之大,令人不得不正視自律的必要性。個人對這本書最佩服的一點。就在于作者敢于把真愛的定義提到一個十分難達到的高度:“愛,是為了促進自己和他人心智成長,而不斷拓展自我界限。實現自我完善的一種意愿。”這不僅與人們在嬰幼兒時期受到的無條件的照顧、理解和陪伴截然不同,也與人和人之間的性欲大相徑庭;真正的愛,是彌足珍貴的。有了這樣一道標準,我們可以去重新分辨,哪些以為深愛的人,其實不夠愛。從而,一方面至少可以不再以“真愛”的標準去無理取鬧地要求對方;另一方面也能夠有意識(哪怕不過幾分鐘)從自由的角度去考量依賴之外的獨立與尊重。這種不與激情結盟的標準,冷靜,但絕不冷血。
當然,縱有再多的理論支撐,再正能量的案例支持。從書本到現實的距離仍舊巨大。為什么總要讀些“沒用的書”?
當我們知悉生活中可能存在各種問題,當我們了解一些細小的變量是如何滴水穿石以至人心無法回到它原來的面目,當我們懂得表面無足輕重的選擇背后存在怎樣的隱患。我們就能在與自我更好地相處的同時,也更恰當地演繹我們的社會角色。甚至在燈火闌珊的人海里洞悉別人的難處,以一己之力,在他人的心中投射希望的光亮。
我們做的每一個決定,走的每一條路,以及我們現在的模樣,都是個人經歷際遇的寫照。過去的每一步都不可能更改,但這種既定的必然并不完全掌握現在的我們,更不一定控制明天的方向。《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能教給我們的只是一種啟示:別無選擇之中仍有選擇,我們只是要重新打開那些自己有意無意關掉的門。誠然,隨波逐流不費什么力氣,自己掌舵卻需要強大的勇氣與決心,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選擇。在人群里找到自適的生存策略與生活方式,不等于世俗的成功,而是另一種值得為之堅守的人生美學。
最初知道這本書,是因為一個如今已經痊愈的習得性無助患者的推薦。這個朋友當然還得到了許多書本之外的幫助,朋友的支持,環境的改變,全新的機會等,當然還有愛。十分有幸能看到人從迷霧中走出來的模樣,改變的背后,是令人欽羨的智慧和毅力。人心的光芒,經過隆冬的洗禮顯得格外和煦。
要另辟蹊徑嗎?這一刻。或者下一刻?在風和日麗的午后,在陰雨綿綿的清晨,在靜寂逼仄的深夜,做更勇敢的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