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求助者,男性,大四學生,在畢業學期找工作時頻頻受挫,引發焦躁、難過等情緒問題,睡眠質量差。通過攝入性會談、心理測驗等手段,整理、分析求助者資料,診斷為一般心理問題。通過對求助者各方面具體情況的分析,咨詢師與求助者共同確定咨詢的目標和具體方案,運用合理情緒療法,經過心理咨詢,求助者改變了不合理的信念,消除了負面情緒,建立了自信,心理上獲得了成長,達到預期的咨詢目標。
關鍵詞:一般心理問題;合理情緒療法;案例報告
一、 基本資料
求助者,男性,23歲,漢族,共青團員,大四學生,未婚。
二、 主訴及個人自述
(一) 主訴
一個月來,求助者面試了幾份工作,均以失敗告終。自此,就開始食欲下降、入睡困難;情緒低落、焦慮;不想再找工作。
(二) 個人自述
我出生在一個貧困的山村,父母都是農民,家庭經濟條件困難。雖然家庭困難,但父母還是堅持供我上學,對我要求很嚴格。我學習刻苦認真,成績一向名列前茅,父母以我為傲,老師、長輩們一向對我贊賞有加。上大學后,我還是很刻苦地學習,成績一直在良好以上。
三、 咨詢師發現的情況
(一) 觀察的情況
求助者獨自一人前來,衣著整齊,情緒低落,有些緊張不安,意識清楚,坐姿僵硬,語速較慢,音量較低,邏輯清晰,有主動尋求治療的愿望,有完好的自知力,并未發現明顯的精神病性癥狀。
(二) 了解的情況
1. 既往史:求助者身體健康,未發現器質性的病史。2.個人史:某縣人,家中長子,有一個妹妹,母親孕期期間,身體狀況良好,順產,通過母乳喂養,發育完好,7歲上小學,學習成績優良,性格內向敏感,做事追求完美,朋友較少。
四、 心理測驗的結果
SAS:原始分為45分,標準分為56分,屬于輕度焦慮。
SDS:原始分為44分,標準分為55分,屬于輕度抑郁。
五、 診斷分析
(一) 診斷的結果
結合臨床資料,通過分析,可以初步診斷求助者為一般心理問題。
(二) 診斷的依據
1. 依據心理正常和異常區分的三原則,求助者能積極主動求治,有完好的自知力,邏輯思維清晰,并沒有出現幻覺、妄想等精神病性癥狀,可以排除精神病性問題。2.該求助者的心理沖突與現實相關,可判斷為常形沖突,據此,可以排除神經癥性問題。3.求助者主要的心理問題是因找工作未果而出現的焦慮、抑郁情緒,且僅限于找工作,但并未發生泛化,據此,可以排除嚴重心理問題。4.求助者出現的焦慮、抑郁情緒癥狀持續在一個月以內,對社會功能有輕微的影響。
因此,初步診斷該求助者為一般心理問題。
(三) 診斷分析
通過對求助者現有的資料進行綜合分析,從生理、社會、心理三個因素進行探究,該求助者出現心理問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 生理原因:男性,23歲。2. 社會原因:
存在著負性的社會生活事件,找工作連續被拒3次;父母對其教育嚴格,寄予厚望;缺乏有效的社會支持系統,知心朋友少。3.心理原因,不合理的認知和觀念:認為大學生就應該去大公司工作做對口專業;被焦慮和抑郁情況所困擾,自己不能緩解;人格特征:求助者個性追求完美,內心敏感,性格內向。
六、 制定咨詢目標
根據心理診斷的情況,通過咨詢師和求助者雙方的商定,制定以下咨詢目標。
(一) 近期目標
1. 學習放松訓練的辦法,調節負面情緒。2.改變現有不合理的認知和信念,樹立合理的認知理念。3.降低求助者的焦慮、抑郁情緒。
(二) 遠期目標
1. 幫助求助者構建良好的個性,采取積極的行為模式;2.提高求助者的挫折承受力,逐步走向成功的自我。
七、 制定咨詢方案
(一) 咨詢的方法
根據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的合理情緒療法,明確求助者的ABC。本案中,求助者的A是找工作受挫,B是認為大學生應該在大公司做專業對口的工作等認知,C是焦慮、抑郁情緒。
(二) 咨詢的原理
20世紀5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阿爾伯特·埃利斯創立了合理情緒療法。埃利斯認為,引起了情緒困擾的是人們對外界發生事件的看法和態度等方面的認知內容,而不是事件本身。在心理咨詢中,要改變求助者的情緒困擾,應致力于改變不合理的認知,幫助求助者構建合理的信念,從而達到解決情緒困擾的目的,并能用合理的人生觀來面對未來的生活,促進個人的成長。該理論的核心為ABC理論,A代表外界事件,B為人們的認知,C為情緒和行為反應。
八、 咨詢的過程
(一) 心理診斷階段
1. 目的
建立良好的咨詢關系;收集求助者的相關信息;通過心理測驗,評定求助者的情緒狀態。
2. 方法
運用平等、真誠、共情等技術,與求助者建立良好的咨詢關系;通過攝入性會談收集求助者的相關資料;通過心理測驗,輔助診斷心理問題。
3. 過程
介紹相關注意事項,填寫登記表、記錄表;通過攝入性會談,收集信息;進行心理測驗,通過SAS、SDS了解求助者焦慮和抑郁程度,反饋測驗結果;說明保密原則,并明確雙方的責任、權利和義務;介紹合理情緒療法的基本原理。
(二) 心理幫助階段(3~5次)
1. 目的
本階段的主要目的:與求助者共同尋找不合理的信念;讓求助者放棄不合理的信念,建立合理的信念,減輕或消除情緒困擾。
2. 方法
運用與不合理信念辯論方法,對不合理信念和假設進行挑戰和質疑;運用合理想象技術,讓求助者意識到自己的不合理信念,停止傳播負面情緒。通過家庭作業,讓求助者自己與自己的不合理信念進行辯論;運用其他方法,如放松訓練、系統脫敏等行為技術,改變不良的行為習慣。endprint
3. 過程
通過積極主動的提問方式引出求助者的不合理的信念。絕對化要求:我覺得大學生就應該去大企業、大公司,做專業對口的工作。過分概括化:我現在連工作都找不到,真是廢物。糟糕至極:如果再找不到好工作,我的前途就完了,如何面對父母。
運用合理情緒想象技術使求助者產生積極的情緒和目標,同時幫助求助者對今后的生活作出明確的打算,肯定求助者所取得的每一個進步。
(三) 結束階段
1. 目的
鞏固已經取得的咨詢效果;讓求助者接受離別;運用學到的技術和方法;結束咨詢關系。
2. 方法
為鞏固新的合理觀念,可以使用合理情緒療法技術;為再次評估求助者的情緒和行為情況,可以使用心理測驗作為輔助手段。
3. 過程
鞏固取得的學習效果,確定求助者的家庭作業,學會用放松代替焦慮,學會與不合理信念辯論,理性看待大學生就業問題;根據心理測驗的結果,評估咨詢后求助者的情緒狀態和行為模式;布置家庭作業,
要求求助者到在讀高校的就業指導部門進行咨詢,爭取輔導員、班主任的指點,學習面試禮儀和技巧,調整心態,做好職業生涯規劃。
九、 評估咨詢的效果
(一) 求助者自評
通過積極主動的咨詢,求助者的焦慮和抑郁情緒癥狀得到改善,不再懼怕找工作、面試。
(二) 社會適應情況
該求助者情緒狀態穩定,睡眠得到改善,食欲正常,能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三) 朋友對求助者的評估
求助者不再抗拒找工作,能主動與他人進行交流。
(四) 咨詢師的評估
通過心理咨詢,情緒得到改善,睡眠質量恢復,能正常生活、學習和工作。
(五) 心理測驗結果
SAS:標準分47分;SDS:標準分43分。咨詢測量的結果正常。
注釋:
1. 李凌銳.一例大學生負性情緒的心理咨詢案例報告[J].科教文匯.2014(1).
2. 牛少鳳.鄭潔.關于大三學生考研焦慮問題一例咨詢報告[J].2014(4).
參考文獻:
[1] 郭念鋒.國家職業資格培訓教程心理咨詢師(基礎知識)[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
[2] 郭念鋒.國家職業資格培訓教程心理咨詢師(二級)[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
[3] 郭念鋒.國家職業資格培訓教程心理咨詢師(三級)[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
[4] 楊玉蘭.高等職業院校學生因技能大賽失敗導致一般心理問題咨詢一例[J].校園心理,2012(6).
[5] 薛效儒.合理情緒療法在學校心理輔導中的運用[J].陜西教育(高教版),2011(22).
作者簡介:陳倩倩,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市,欽州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