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煒
[摘要]自1978年中國恢復高考制度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教育界以至社會各界對于大學生素質教育問題進行了較長時期的深入探討,至今仍是一個非常熱門的話題。素質教育不僅體現在大學期間對于傳統藝術、古文經典、音樂美術等通識課程的熟知掌握,也不僅僅是成立一些學生社團,使學生在課余時間參與其中的活動,鍛煉一下社會工作能力。素質教育是一種應當被立體化多層次有機地貫穿到大學教育的各個環節之中的理念,它既是無形融入學生生活中,又會在學生成長過程中豐富呈現,在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校園文化以及環境建設、社會實踐教學等過程中,都要把素質教育的思想具體化、實際化。如果僅僅是多開設幾門選修課程,參加幾個學生社團,外出參觀幾個農村、部隊、機關或者企業的話,那就把素質教育的問題簡單化了。因此,素質教育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
[關鍵詞]大學生;素質;教育
[中圖分類號] 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8)21-0047-02
doi:10. 3969/j.issn.1671-5918.2018.21.021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一、高校教學環節應貫穿素質教育的理念
(一)重視培養和訓練大學生的思維方式
從某種意義上講,人類創新思維的活動對社會的物質資料生產還是精神資料的生產都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人們在社會活動中,無論是實踐活動或是思想革新,都會伴隨不斷思考、研究和解決問題,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思維活動過程。事實上,任何一門學科的發展前景和學習方法都是該學科的思維和思維方式決定的。要想認識各門學科的共性,在學習中達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效果,就要了解和掌握人類主要的思維方式。然而,素質教育對于大學生思維方式的訓練是最為重要的。事業成功的人往往是思維先進,邏輯清楚的,例如孔子、亞里士多德這些歷史上著名的學者,他們的思維通常很縝密和活躍,并且都熟知人類思維的基本方法和發展過程,他們為全人類智慧的傳承和創新做出了不朽的貢獻。在教育中,高校往往重視學生的課業成績而忽視對大學生思維模式的訓練,這往往不利于學生做出成績,優化思維和提升成績就像“磨刀不誤砍柴工”的關系一樣,優化思維是基礎的。
(二)思維訓練中要特別注意避免“兩化”
避免“兩化”就是要在思維方式和思維處理中杜絕極端化和簡單化看待問題。在思考的過程中注重兩分法的運用,這樣會優于單向思考的方式。單向思維如果走向極端,就是我們常說的偏執、鉆牛角尖。所以在評判問題時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兩個方面,這樣切入問題是相對科學的。在評價人物時也要講得與失,但實際上這義成了一種簡單化的思維。換句話說,我們并沒與靈活運用辯證法,認為一個人或事物只有好與壞兩種情況,這就并沒有真正領會辯證法的精髓。如果總是講一個人的優點和缺點而不及其余,這說明我們在思維方式上走了極端,非此即彼,這樣的思維方法是危險的。無論是自然界或是人類社會,包羅萬象的事物總會形態萬千,我們只有多觀察、多了解、多掌握,真正地靈活運用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方法,才能使我們的思維活動更加科學和深入。
(三)將發展變化的意識注入思維訓練中
當前,各學科之間交叉滲透的趨勢隨著世界的不斷發展而越來越明顯,新學科和新的理論研究方法迭代迅速,發展速度令人瞠目結舌。這要求思維上必須多學科研究方法相結合、相交叉,故步自封的理論方法和不與時俱進的思維態度只能走進死胡同。當前高等教育應更注重文理結合的學科設置要求,使文科和理科學生相互學習彼此領域內的研究思維方式。素質教育要緊跟社會發展進步的節奏,注意推陳出新,與時俱進,使學生養成靈活多樣的思維方法。
(四)在思維訓練中要注重對社會的觀察并投身實踐
隨著社會發展人們之間的交流也逐漸頻繁。大學里缺乏學術營養的學生必然是長期在同一種學術氛圍下,在長期固定不變的學習環境里從事某種專業的學習。對他們來說,學習興趣和旺盛的創新興趣是不會在這樣忙碌而單調的學習環境下被激發的。盡可能多的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尋找和創造與外界密切交流的機會,不但可以取長補短,更可以了解學術發展的狀況和學術前沿,了解經濟社會發展的最新狀況,有利于白己的長進。學校是一個社會,但是又不同于城市鄉村、工廠企業、部隊機關,社會上有著與大學校園并不完全相同的環境,這是大學生畢業以后施展個人才干的主要舞臺,他們對社會現實和社會上存在的各種問題應當有基本的了解。
二、大學生素質教育要注意三個結合
(一)課堂與實踐相結合
大學課堂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問題長久以來得到中國的大部分進步學者的關注。機械的、經院式的研究代表著一個民族的思維水平和學術水平,因此純學術的研究至今仍然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我們投身實踐的理論基礎和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智力源泉。理論聯系實際是任何領域工作者都尊崇的良好習慣,也是我們從事人文社會科學和白然科學學習和研究的主要目的。大學生應當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多到社會上鍛煉,多磨煉勤勞吃苦的品質,多培養爭取成功的心態,增強社會經驗,對明確自己今后學習和工作的目標大有裨益。
(二)基礎與專業相結合
大學生在大學學習期間應當具有寬口徑的知識面。既要全面熟悉社會實踐中必備的常規知識,也要努力學好自己的專業,專業技能是工作后安身立命的本事。要想成為一個學有所成的學者專家,或者在社會的某一個部門做出成績,就要具備廣泛的知識,這是基本的,萬丈高樓起于平地,在此基礎上,要根據自己的專業,在學習和研究中分出層次。要泛讀書,就是現在講究的通才教育,厚基礎,寬口徑。但是這并不是說可以什么都學而什么都不精,這種狀況并不利于一個人職業生涯的發展,要想在自己的領域里做出成績就必須首先精通自己的專業,在此基礎上盡可能地豐富技能,避免樣樣學,樣樣一般的狀況。
(三)傳承和創新相結合
世界上知識都是在不斷傳承的基礎上創新發展的,北宋邵雍詩云:“新竹高于舊竹枝,全憑老干為扶持”,這說明后生的成就總是站在前輩的肩膀上創造的。但學術研究不是對前人成就的簡單重復,科學是在不斷探索中發展的,如果一個學者不敢言前人之所不言,為前人之所不為,因循守舊而無所作為,是不可能把科學推向前進的。培養大學生們的創新思維需要我們在學習中,多思考問題,多研究問題。孔子有這樣的說法: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在很多問題上,人們的認識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沒有學術承襲,我們的知識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沒有創新,社會的進步就成了問題,甚至會停滯不前。
三、讓大學生學會做人是素質教育的基本目標
這個問題是對于個人修養而言的。具體說就是大學生道德觀、價值觀、世界觀的養成。高等教育把“立德樹人”作為培養人才的第一要義,也就是說一個人如果沒有良好的道德,就會一事無成。如果他在某一個領域有什么才能的話,反而給社會帶來危害。所以說,德是素質教育的靈魂,因此我們說“立德樹人”是我們思政教育的根本任務。
高校“立德樹人”思想政治教育,從根本上講是要大學生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精華要義并且去面對新的使命,是“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的教育戰略目標,也是我們增強文化自信的迫切要求。在不斷推動社會政治文明和經濟發展的同時,合理吸取中和思想精華,與儒家傳統文化的仁義禮智信相會通,介入現代社會具體實際,創新傳統思想觀念,維護社會平穩與安定,讓大學生達到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個人自身、人類與自然之間全面協調的狀態是很有必要的。
在素質教育的工作中,還應當注意培養大學生的誠信意識,尤其是要培養大學生的職業道德。講信用、守然諾是中華民族的美德。當前我國社會誠信嚴重缺失,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不守底線的事不勝枚舉。一個人安身立命的基礎恰恰是
誠信,沒有“信”,一切道德規范都無從談起。中華民族要想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要堅持有不同特點的人們必須恪守“信”這個共同準則,對任何性質的政府而言,取信于民,社會就穩定、就發展。失信于民,社會就混亂,甚至出現更大的危機。確立了相應的職業道德,并把它與個人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行業與行業之間的關系聯系起來。理清職業道德與社會風氣的關系,抵制不正之風,不斷完善自己的情操與品格。
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邁人新時代以來取得了顯著進步,各行各業都開創新局面,走上新征程。在我們這樣一個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里,要想做好本職工作,必須首先知法、守法,成為一個好公民。在職業實踐中,由于不學法、不懂法,因而做出了違背我國法律的事情,使國家、集體乃至職工個人利益受到損失,這種現象時有發生。
綜上所述,在進入新時代面對著新的歷史條件下,在素質教育中,加強職業道德教育顯得尤為重要,它已明確地擺在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面前。職業道德教育是一個持久性的工作,我們必須結合社會、家庭、學校的具體情況,加強對大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營造一個好的環境氛圍,凈化社會上的某些不良風氣對我們的影響,做一位道德高尚、體格健全的社會主義建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