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沙沙 周震
摘要:中風為針灸治療的優勢病種之一,中風患者康復過程中,由于所處階段不同,臨床表現不同,病理機制也有所不同,故針灸治療過程中不應采取相同的、單一的取穴方法,應倡導臨證分期治療,針對不同時期有所變化。
關鍵詞:針灸;中風;分期治療
中圖分類號:R255.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2349(2018)11-0085-03
中風又被稱為“卒中”,臨床上包括腦梗死與腦溢血。隨著社會的發展與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中風的發病人數增多,發病人群由老年化轉向年輕化,并且根據病變位置與范圍的不同,中風的臨床表現存在差異[1]。現代康復技術在神經損傷后促進神經恢復具有一定的局限性[2],而傳統醫學治療中風有其獨特的優勢,其中針灸治療中風的療效確實,值得肯定。近些年針灸醫家根據中風的病因病機進行研究,并且通過臨床實踐,在中風病的治療上取得了一定的療效,現筆者就近3年來針灸治療中風的進展綜述如下。
1 針灸分期治療中風病
臨床上習慣將中風病分為3期:急性期、恢復期、后遺癥期。
1.1 中風急性期 劉競雄[3]將60名缺血性中風急性期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每組各30例,實驗組予以現代醫學常規治療,即口服阿司匹林,等張0.9%氯化鈉輸液,控制血壓、血糖、血脂,并在此基礎上取患側合谷、外關、曲池、足三里、三陰交、太沖及病灶同側顳三針,并配合四神針平補平瀉法針刺治療,每日針刺1次,每周5次;對照組僅予以現代醫學常規治療,2組治療持續2周,并觀察2組治療效果。通過美國國家衛生院腦中風量表、功能獨立量表腦中風生存治療量表等量表指標及雙側頸內動脈血流量等儀測指標等評價標準對比2組療效,實驗組的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由此可以說明此針灸方案在缺血性中風急性期的治療中療效確鑿。畢立平[4]選擇112例中風急性期患者,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對照組予以常規治療,并根據情況予對癥及支持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予針灸(取穴:人中、神庭、天池、百會、陽池等穴)聯合湯藥治療。根據治療前后患者評分提升水平作為療效指標,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2.9%,對照組為83.9%,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得出該針灸配合中藥聯合療法對中風急性期有確實療效。趙濤等[5]將中風急性期肢體功能障礙和假性球麻痹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對照組予以傳統針刺治療聯合腦心通膠囊,治療組給予舌下針刺治療聯合腦心通膠囊,每組腦心通膠囊口服40天,針灸皆為2日1次,共治療20天。根據洼田氏飲水試驗及《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判定療效,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5.7%,對照組為78.8%,治療組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并且治療組肢體運動、言語、吞咽功能等積分皆明顯高于治療前,證明舌下針刺治療中風急性期的肢體功能障礙及假性球麻痹療效確切。
通過以上總結可以看出對于中風后急性期大都以醒神調神,疏通經絡為主,此時患者神志恢復,生命體征趨于平穩,在對癥治療的基礎上加強經絡刺激可以改善大腦功能促進患者恢復。此外,有研究表明對于缺血性中風針刺時間介入越早越好,對于出血性中風針刺治療可以提高療效,故筆者認為對于中風急性期患者要把握好治療時期,以免錯過最佳治療階段。
1.2 中風恢復期 許昱玲[6]采用簡單隨機方法將60例中風恢復期患者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30例,治療組以溫針灸療法,取穴顳三針、臂臑、肩髃、曲池、合谷、足三里、梁丘等穴,其中足三里、梁丘、曲池、臂臑予以溫針灸,對照組同上取穴,以同上四穴予電針治療,2組其余穴位皆采用平補平瀉法常規針刺治療。每周5次,治療6周,根據《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及Fugl-Meyer運動能能評分法等量表評定療效。2組治療后對比治療前皆有明顯改善,且治療組對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改善更有優勢。聶仁亮等[7]觀察觀察組及對照組共225例中風恢復期患者的治療效果,對照組肌注腦活素、靜注胞二磷膽堿,觀察組取患側水溝、地倉、手三里、極泉等穴,配合同對照組的西藥治療。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5.53%明顯優于對照組79.65%,說明針灸治療在該病恢復期有較好的治療效果。宋毅等[8]對陸氏針灸在缺血性中風恢復期治療中效果進行臨床研究,將84例該病患者隨機分為針灸組和對照組,針灸組給予陸氏針灸(取百會、風池、曲池、八邪等穴捻轉補瀉配合電針刺激)聯合基礎康復治療,對照組只予以基礎康復治療。2組各治療4周,并隨訪5個月,通過運動功能評分、感覺評分、肌張力、中醫證候積分等指標評價療效,發現針灸組相較于對照組,療效更為明顯,得出結論,認為陸氏針灸對中風恢復期患者的運動功能障礙及生活治療的改善的效果確實可靠,值得推廣。 張爭昌等[9]采用頭、體針相結合的療法治療中風病恢復期患者肢體功能及言語功能障礙,不能握拳者以局部陰經穴位為主,取大陵、內關等穴,手掌不能伸張者以局部陽經穴位為主,取陽溪、外關等穴,并配合溫針或電針;曲肘不利以肘關節陰經穴位為主,取尺澤、曲澤,肘關節伸張不利取其陽經穴位,如天井、消濼等;言語障礙取金津、玉液速刺不留針,加舌三針配合頭皮針治療。張爭昌臨床數十年,以該法治療中風病恢復期取得了不俗的療效。趙芝婷等[10]觀察針灸聯合西藥對中風病恢復期的療效,取患側水溝、頰車、地倉、臂臑、手三里、伏兔等穴毫針針刺,每10 min行針一次,共30 min,每周行6天。臨床總有效率95%明顯優于對照組單用西藥的80%。
中風恢復期多為虛實夾雜,當扶正祛邪,標本兼治,取穴方面也應綜合考慮,如上述治療中張爭昌根據患者情況采用局部陰經陽經辨證取穴做到了此點。頭乃精明之府,頭為諸陽之會,縱觀中風恢復期的治療中,頭針的選取不容小覷,且如果頭體針配合應用則效果較佳。
1.3 中風后遺癥期 張華[11]將351例中風后遺癥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179例及對照組172例,對照組只予以單純康復訓練治療,治療組在此基礎上加以針灸治療,取穴啞門、廉泉、百會、風池、水溝等穴根據患者臨床狀況調整療法。2組持續治療40天,觀察2組療效。結果顯示治療組的總有效率92.18%明顯優于對照組83.14%,證明兩種療法對中風后遺癥的癥狀改善都有一定效果,且治療組的療效更佳。黃健[12]對溫針灸加電針在中風后遺癥的療效進行臨床價值分析,取穴氣海、足三里、合谷、百會等穴,對照組于以上穴位進行溫針灸,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予以三陰交、合谷、血海、肩井電針治療。2組治療1月后,觀察組明顯優于對照組,證明電針療法的使用可以有效提高中風后遺癥的癥狀改善。柴豐超等[13]用火針療法治療中風后遺癥,取穴肩髃、外關、曲池、三陰交、足三里及局部阿是穴。每周3次,治療4周后根據肌張力、CSI量表等指標,顯示火針療法對比傳統的毫針針刺治療有明顯的優勢。郭威堂等[14]根據醒腦開竅法取穴內關、三陰交、人中,配穴極泉、委中、尺澤,與平補平瀉法取同穴對比中風病后遺癥的臨床療效,結果顯示醒腦開竅法的總有效率為90%,明顯優于平補平瀉法的60%,證明醒腦開竅法在中風病后遺癥中的療效肯定。謝文娟[15]分析刃針對中風后遺癥肢體痙攣患者的療效,將100例患者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其中治療組用刃針對患側肢體痛點、粘連點、硬結點及肌肉附著點進行治療,對照組予常規取穴治療。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98.0%明顯優于對照組的80.0%,且各項量表指標都具有明顯優勢。證明刃針療法對該病肢體痙攣有確實的療效。魏超博等[16]觀察腹針治療中風后遺癥的臨床效果,治療組取中脘、氣海、下脘、關元、滑肉門等穴,并根據臨床癥狀加減穴位,常規體針組取肩髃、手三里、曲池等穴,治療40天,觀察療效。結果顯示治療組總有效率明80%顯優于對照組60%(P<0.05),說明腹針治療相對于常規取穴有明顯優勢。魏歆然等[17]研究認為三才配穴在中風病后遺癥的癥狀改善上有一定的優勢。丁璇等[18]取穴關元、三陰交、氣海等穴進行熱敏灸,治療中風后遺癥期尿失禁取得了確實的療效,相對比普通溫灸有明顯的優勢。孫剛毅等[19]研究“老十針”(上脘、中脘、下脘、關元、雙側天樞、雙側內關、雙側足三里)配合常規針刺推拿治療中風后遺癥期的半身不遂等癥狀,發現其效果明顯優于常規的針刺推拿治療,療效肯定。袁雷等[20]觀察子午流注納甲針法治療中風后遺癥的療效,認為該針灸療法相對比常規治療有明顯的優勢。
中風后遺癥期患者病久體虛,氣血虧虛,故取穴方面應注意調和氣血,陽明經乃多氣多血之經,為治療中風病的必選之經。綜上可以看出無論大家采用何種針灸療法,選穴方面均離不開陽明經穴。“治萎獨取陽明”,選取陽明經可以改善血液循環從而促進中風期的恢復。
2 小結
中風病的患病率高、致殘率高、病死率高,并且容易導致多種后遺癥及并發癥,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壽命[21]。因此中風病的防治是我們醫學研究的重點之一。中風偏癱分期不同,臨床表現也不同,病理機制也完全不同,應根據各個不同發病特點用不同方法來治療,充分了解癱瘓的發病機理,因勢利導,在相應的相對恢復期之內,提倡早期治療。分期治療中風既有傳承又有創新,避免了在中風治療上呆板單一治療。綜上不難看出針灸分期治療中風方法繁多,既有頭針、體針、電針、腹針、火針、刃針、舌針等,既可單獨使用又可配合應用,且都取得了一定療效。但也存在一定問題:第一:針灸分期治療中風雖較廣應用于臨床,但各針灸方法之間缺乏療效對照,故應加強對各種針灸方法的對照研究,通過對比選出最適合的針灸方法。第二:在針灸操作中,即使同一穴位,由于操作醫師不同,操作手法不同,針刺深度,角度等不同均可導致療效有差異,故這樣不利于針灸治療的普及,故今后可以加強對治療此病穴位的特定針刺方法研究,形成統一操作標準進而推動針灸療法普及。第三、缺乏統一療效判斷標準,上述治療雖取得一定療效,但每個人選取的判定量表不同,療效判定標準不統一故無法判斷哪種針灸療法更優越。
針灸在治療此病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以傳統醫學獨特的理論為基礎,與現代研究相結合在該病的治療中發揮著無法取代的作用。隨著研究的進一步深入,筆者也發現了此療法的一些問題,這需要筆者努力去克服,相信隨著社會和科技的發展針灸分期治療中風病的研究將會更加深入,針灸分期治療此病將會得到長足的發展與進步。
參考文獻:
[1]班東林.中風后遺癥康復治療研究綜述[J].中醫藥學報,2013,41(2):112-114.
[2]程燕,丁德光,周仲瑜,等.針灸治療中風病的臨床研究進展[J].內蒙古中醫藥,2013,32(28):114-115.
[3]劉競雄.急性缺血性腦中風的針刺療效評估:一隨機、對照研究[D].廣州中醫藥大學,2014.
[4]畢立平.針灸配合化痰通腑湯治療中風急性期患者的臨床療效分析[J].中國醫療器械信息,2016,22(16):42-43.
[5]趙濤,趙步長,伍海勤.舌下針刺法聯合腦心通膠囊治療中風急性期肢體功能障礙和假性球麻痹92例臨床觀察[J].中醫雜志,2017,58(2):143-146.
[6]許昱玲.溫針灸治療缺血性中風恢復期偏癱臨床療效觀察[D].廣州中醫藥大學,2016.
[7]聶仁亮,劉軍.針灸聯合西藥治療中風恢復期療效研究[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7,5(14):81-82.
[8]宋毅,裴建,沈維娜,等.陸氏針灸治療42例缺血性中風運動功能障礙的臨床療效研究[J].世界中醫藥,2017,12(5):1149-1153.
[9]王穎,張莉君,張爭昌.張爭昌治療中風病恢復期經驗[J].遼寧中醫雜志,2016,43(3):484-485.
[10]趙芝婷,楊志琴,周建.針灸聯合西藥治療中風恢復期療效觀察[J].四川中醫,2016,34(7):196-198.
[11]張華.針灸聯合康復訓練治療腦中風后遺癥臨床觀察[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7,19(8):205-207.
[12]黃健.溫針灸加電針治療氣虛血瘀型中風后遺癥的臨床療效分析[J].中醫臨床研究,2017,9(20):72-73.
[13]柴豐超,王衛強.火針治療腦卒中痙攣狀態療效觀察[J].山西中醫,2016,32(9):35-36.
[14]郭威堂,魏清琳,羅怡婷.“醒腦開竅”針刺法治療中風后遺癥60例臨床觀察[J].甘肅科技,2016,32(10):118-119.
[15]謝文娟.刃針治療中風后肢體痙攣療效及預后影響分析[J].亞太傳統醫藥,2016,12(19):119-120.
[16]魏超博,馬偉.腹針治療中風后遺癥40例臨床觀察[J].光明中醫,2015,30(6):1275-1276.
[17]魏歆然,岳增輝,魏高文,等.三才配穴法的臨床研究進展[J].針灸臨床雜志,2015,31(8):78-80.
[18]丁璇,楚佳梅,包燁華.熱敏灸配合盆底肌訓練治療腦卒中后尿失禁療效觀察[J].浙江中西醫結合雜志,2015,25(10):938-940.
[19]孫剛毅,尚子乂,陳軍.“老十針”配合常規針灸推拿治療中風后遺癥29例臨床觀察[J].湖南中醫雜志,2017,33(12):65-67.
[20]袁雷,郭瑋華,吳紹華.子午流注納甲針法治療中風后遺癥(氣虛血瘀證)的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急癥,2017,26(8):1436-1438.
[21]吳兆蘇,霍勇,王文,等.中國高血壓患者教育指南[J].中華高血壓雜志,2013,21(12):1123-1149.
(收稿日期:2018-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