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郡文
摘 要:2017年8月1號到8月5號,上海市翻譯學會舉辦了以商業工作坊為主題的工作坊。本文從一個參與者的視角嘗試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理念在商業環境中的基礎應用模式。此外,本文結合學員的實踐活動,分析了商學生的校園知識體系,總結了商學生參與實踐、在“致良知”“知行合一”模式中獲得的知識補充、多學科鏈接和思辨能力相輔相成在商業工作坊中的作用。本文認為,這次商業工作坊為商學院課程設置和商學生自我認知提升提供了途徑參考。
關鍵詞:商業實踐;“知行合一”;商業工作坊
引言
明朝思想家王陽明提出了“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心學理論。原意上“知”即“良知”,是一個標志主觀性的范疇。而“行”則有兩層含義,包括“外在行動”和“意動”。但從陽明心學的核心部分可見,“致良知”“知行合一”,常解讀于道德行為層面。而到了現代,“知行合一”發生了概念遷移。在商業實踐中,一方面是由價值理念所構成的跨文化交際知識系統,包括知識、意識和思辨3個子系統(沈鞠明 高永晨 2015:14-21);另一方面則是由行動所包含的獲取信息,整合資源,時機行動三個子系統。在商業環境中,“知”與“行”兩者之間交互交融,產生了分析,判斷,預測和決策。 由上海市科技翻譯學會舉辦的葡萄酒商業工作坊正是秉承了此理念,開展商業工作坊實踐活動,并帶動了新一代的以商學為主的學生的思維拓展。
新概念分解
在商業活動中,隨著時間軸的變遷,“致良知”“知行合一”對認知產生螺旋式提升的一般模式如下圖1所示:
“知”是“行”的先導
在商業活動中,“知”可以分為知識體系,意識技能及思辨能力。知與行是一個相互滲透,辯證統一的過程。學生的知識體系單薄,并不能融會貫通學科知識。因此,建立相互貫通知識體系架構有利于學生拓展專業知識。此外,意識技能是指價值觀和技能的結合。學生增強了意識技能,才能將理念融入技能學習之中,即通常所稱的理論結合實踐。最后,思辨能力是串起知識體系和意識技能的關鍵詞。所謂思辨能力,是指邏輯和推論,即學生通過討論、演講等方式詮釋自己的觀點,表達自己的立場的手段。倘若學生沒有思辨能力,其創造力就會減弱,創新力也會退化。在商業活動中,他們的競爭性就會消亡。
“行”是“知”的驗證和提升
行可以分為“獲取信息”“整合資源”和“時機行動”。在商業活動中,獲取信息是一個基礎,因為信息的完整度等在商業活動中是非常重要的。具體來說,獲取信息包括信息的范圍,范圍中包括信息的高度、寬度、深度,社會發展、市場與用戶、產業鏈、行業層、企業級、關鍵點(目標點),精準度和時效。 “知行合一”就是學生在固有的認知上提升自己的意識和技能,從而達到行動上的提升;而在商業活動中的“知行合一”,則是通過不斷地學習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來提高自己的意識技能和思辨能力,再能有條理整合資源信息,從而把握正確的時機行動。以知導行,再以行厚知,層層迭代螺旋式提升,達到商業目的。
商業技術寫作在商業實踐中的作用及特點
商業活動大致分為四個部分,分別為place(地點),price(價格),product(產品)和promotion(推廣)(N.Gregory Mankiw&Mark; P.Taylor,2006),四者之間均存在相互作用,而技術傳播則是銜接這種作用的紐帶。技術寫作技術傳播的范疇,涵蓋一切傳遞技術信息的文本類型和文本格式,包括技術報告、操作手冊、商品目錄、各種說明書等文本寫作。技術寫作不同于傳統的寫作模式,具有獨特的寫作理念,目的是正確傳播技術信息,確保讀者接受這些技術信息并用于實踐。(苗菊,高乾 2010:1 )
在本次商業實踐活動中,商業計劃書中的工藝流程均屬于技術寫作范疇,極大地推動了商業成果展示的必要性。
葡萄酒商業實踐工作坊實例
基于“知行合一”的工作坊商業實踐流程:
工作坊活動流程中,各環節所涉及的“知”“行”交互、認知提升過程,如圖2所示:觀看釀酒原料,聽講葡萄酒文化和品酒禮儀,品嘗格式葡萄酒,分享葡萄酒網站,參觀世博博物館和上海對外服務公司展會,這些都屬于“知”的范疇。在葡萄園采摘葡萄,則屬于“行”的范疇。而學習并自行釀造葡萄酒,自創商業計劃,模擬布展,市場推廣,以及最后的總結答辯,都是 “知行合一”的體現。
以商業技術寫作為主體的工作坊商業實踐對商學生能力建設的積極作用
完善商學生的知識體系
商學生的校園知識體系包括市場營銷,經濟學,人力資源等。商學生所學的知識對于營銷流程起到一個強支撐作用,但對研發流程只能起到一個弱支撐作用,因為商學生所學的科目普遍缺乏對先進技術的了解和體驗。商業技術寫作為商學生提供了了解先進技術的機會,轉換了商學生學習的角度,填補了商學生知識體系的空白。
知行合一、迭代認知
以“知“導“行”鍛煉結構化思維
( 1 )商業計劃書
商業計劃書(Business Plan)是一份全方位的項目計劃,它從企業內部的人員、制度、管理以及企業的產品、營銷、市場等各方面對即將展開的商業項目進行可行性分析.(陳文梅 2003) 商業計劃書是先導行為,其最終目的就是向客戶推廣產品,并使增加產品的可用性,使顧客對產品的認知度增強。因此,在商業計劃書的策劃過程中,策劃者將通過對不同事物的認知,了解產品的目標群體,從而采取相應的行動,達到“知行合一”的效果。
( 2 )布展
在布展之前,學生先聽了關于布展的課程,了解了一定的理論知識再自己進行策劃布展。信息傳播是現代會展活動的一項核心任務,貫穿于會展活動的全過程,因此,會展活動可以被視為一種特殊的傳播活動。在展會的布置和策劃當中,策劃者將要考慮這些在展會上要達到的宣傳,樹立形象等等的商業目的,一一對應進行布展,包括印發公司宣傳冊,設立咨詢臺等,這也是“知行合一”在布展活動中的體現。
鍛煉邏輯思維
邏輯思維,指的是正確,合理思考的能力。即對事物進行觀察,比較,分析,綜合,概括,判斷,推理的能力,是采用科學的邏輯方法,準確而有條理地表達自己思維過程的能力。在本次工作坊技術寫作中邏輯思維非常重要,它影響寫作水平的高低,從而影響社會信息的質量。
初涉組織行為
王傳英曾指出:“項目管理指管理者在特定的組織機構內,遵循有限的時間和資源條件,通過科學地運用系統的理論,技術,方法和工具,對項目涉及的全部工作實施積極有效的管理,從而實現項目的最終目標。”(王傳英,2010:55)在為期五天的活動中,學生們合作完成每天的學習任務,包括分工布展,攥寫文案,并上臺展示。在活動中,學生對商業環境中的組織行為學也有了初步的認知。
結語
上海市科技翻譯學會舉辦的商業實踐工作坊基于 “知行合一”的商業實踐,關注當前互網時代商業技術傳播迅猛發展的態勢,以商業技術寫作為主體,給商學生以知識體系的重要補充。在實踐的各環節中,以體驗為先,激發好奇、培養興趣,以“知”導“行”、以“行”厚“知”、知行合一,對思維意識和迭代認知起到了有效的提升作用。
(作者單位:上海理工大學中英國際學院)
【參考文獻】
[1]陳文梅. 對商業計劃書的認識[J]. 企業經濟, 2003(05).
[2]王傳英,閆粟麗,張穎麗.翻譯項目管理與職業譯員訓練[J].中國翻譯,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