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運梅
摘要:本文首先簡要梳理了我國行政事業單位財務核算的發展歷程,然后闡述了《政府會計制度——行政事業單位會計科目和報表》(財會[2017]25號)出臺的意義,最后對核算好“家底”提出具體措施,為財務管理人員轉換新舊會計制度提供參考。
關鍵詞:會計;制度;應對
財政部于2017年10月出臺了《政府會計制度——行政事業單位會計科目和報表》(以下簡稱《制度》),自2019年1月1日起施行,鼓勵行政事業單位提前執行。《制度》的出臺,使得我國政府會計核算體系得到了充實,實操性真正落地,各行政事業單位財務人員有章可循,財務管理工作將在《制度》的指導下健康發展。
一、我國行政事業單位財務核算的發展歷程
我國以前的會計核算體系由財政總預算會計,行政單位會計,事業單位會計組成。根據單位的性質及行業不同,分別執行不同的會計制度。各級財政部門執行財政總預算會計方面的法規,行政單位執行行政單位會計方面的法規,事業單位根據行業不同,分別執行事業單位及行業方面的法規。1997年發布的《財政總預算會計制度》、2005年發布的《國庫會計管理規定》、以及2012至2013年出臺的《行政單位財務規則》、《行政單位會計制度》、《事業單位財務規則》、《事業單位會計準則》、《事業單位會計制度》等,都未能滿足財務會計采用權責發生制、預算管理采用收付實現制的需要。
財政部按《國務院關于批轉財政部權責發生制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國發[2014]63號)的要求,先出臺基本準則,時機成熟出臺某類具體準則、指南以及會計制度,由基本到具體,由總體要求到實際操作分步推進制度建設。現行政府會計準則體系包括1個具體準則(《政府會計準則——基本準則》)、6個具體準則(為存貨、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公共基礎設施、政府儲備物資、1個指南(固定資產)、2個會計制度(《財政總預算會計制度》財庫[2015]192號]、《政府會計制度》)。
二、《制度》修訂的意義
《制度》保留了以往的有用部分,在重構會計核算模式,統一現行各項單位會計制度,增強制度的可操作性等方面進行了改革創新,在整個會計核算體系建設、改革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制度起到重要作用。
首先,《制度》解決了財務人員如何用權責發生制核算經營性經濟業務。現實工作中,事業單位如果采用權責發生制核算,財務報表需要調整后才能編制部門決算報表,如果采用收付實現制,應收、預收,應付、預付等債權債務不能體現在報表中,跨年分次領用存貨會導致資產不實,不利于核算“家底”,而《制度》采用雙功能、雙基礎、雙報告的會計核算模式正好解決這些問題。
其次,《制度》不僅整合了基建會計核算,而且還統一了各類單位會計制度。會計制度的大統一、大整合,為不同單位之間的數據比較及合并匯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會計信息的完整性、可比性方面得到了空前的加強。
再次,《制度》附錄中已詳細列舉了主要業務和事項的賬務處理,操作性強,財務人員能輕車熟路的進行賬務處理。
三、財務人員應對《制度》的措施
正如前面所述,《制度》已全面清晰地反映了執行后的實操性,下面談幾點財務管理人員如何做好銜接應對措施:
(一)根據基本準則、具體準則、指南、會計制度,修訂本單位的會計核算辦法,包括會計核算基礎、會計政策。設置的一級會計科目和編號與《制度》保持一致,設置二級三級明細科目或輔助項目符合本單位的需求。為保持會計科目有擴展性,一級科目一般不宜設為末級,防止記賬后無法增加明細科目或輔助項目。固定資產折舊年限、殘值率的選擇盡量與稅法規定保持一致,減少所得稅匯算清繳的納稅調整事項。
(二)《制度》規定事業單位收回后不需上繳的應收賬款和其他應收款需計提壞賬準備。據此單位應當建立資產減值管理辦法,年末檢查這類資產價值,合理計提壞賬準備,真實反映其價值。為保證會計計量的規范性、防止利用壞賬準備計提轉回調節盈余,減值政策采用的方法一經確認不得隨意變更。
(三)選好執行日,最好是年初日,并按前一日作為截止日開展資產清查工作,核實好資產負債情況,必要時可聘請中介機構摸清家底,保證期初數的準確性。比如清查是否有應按權責發生制補記的應收賬款、預收賬款、應付賬款、預付賬款、預計負債、預提費用、待攤費用等,是否有發生減值的應收賬款、其他應收款。
(四)先核實截止日會計科目余額,結束舊賬,然后根據《制度》設立新賬的科目,把核算內容無變化的會計科目,直接轉入新賬對應的科目,對有變化的科目,要分析計算轉入新賬,對補記調整事項,也記入新賬,據此編制首次執行《制度》的科目余額表、資產負債表。
(五)升級改造財務信息系統,在財務系統中定義好會計科目和編號,設置好明細科目和輔助核算項目,設好報表公式,確保生成的會計信息符合《政府會計準則》及《制度》的規定。在系統中建立新賬套,確保期初數與首次執行《制度》的科目余額一致。待到正常會計期間,按《制度》要求實行平行記賬,按要求出具各類報表即可。
(六)由于財務會計和預算會計采用了平行記賬,體現兩種記賬差異的“本期盈余與預算結余的差異情況說明”龍其重要。財務人員在工作中,要熟悉本單位的經濟業務,參考銀行余額調節表和間接法編制現金流量表的方法,把有差異的經濟業務整理出來,分為重要事項差異和其他事項差異,通過匯總分析填入差異調節表中對應項目下,沒有羅列的其他事項差異,需要財務人員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整理編制。
(七)為管理決策服務的會計核算工作不是獨立存在的,需要與部門預決算管理、資產管理、績效管理與評價、內部控制有機協調。如會計科目的設置要考慮支出經濟分類科目的類、款級以及本單位的項目情況,報表設置要符合部門預決算管理要求;資產的審批、政府采購要符合資產管理要求后才能支付記賬;項目的核算要求要為績效管理與評價服務;收支業務事項要符合內部控制的要求等。
四、需進一步修訂的地方及對財務人員要求
誠然《制度》也不是一成不變的,為適應改革的發展,需要修訂完善。現在自然資源未納入核算范圍;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等未做減值處理;財政撥款收入仍按收付實現制核算都是今后修訂時需考慮的。
新修訂的《會計法》提到會計人員應當遵守職業道德,具備專業能力,對會計工作人員的資格證書沒有作硬性規定。這也說明僅僅掌握會計從業資格證書考試所需的基礎知識遠遠不足以勝任財務管理工作不斷變化的需求,時代在變,制度在變,法規在變,財務管理人員只有堅持會計理論、政策法規、業務知識、技能訓練和職業道德等方面的繼續教育,才能經得起市場的檢驗,適應時代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財政部《政府會計準則-基本準則》(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令第78號),2015.10.
[2]財政部《政府會計制度》(財會[2017]25號),2017.10.
[3]財政部會計司有關負責人就印發《政府會計制度——行政事業單位會計科目和報表》答記者問,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