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萍萍 翟曉霞 朱敬云
【摘 要】自古以來,人們都希望健康,更渴望長壽。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精神文明生活的日益豐富,健康與長壽已經成為舉世矚目的重要問題。美麗源于健康,健康源于養生,中醫藥養生已越來越受到關注。本文就中藥方面淺談養生之道。
【關鍵詞】中藥;藥理作用;養生
【中圖分類號】R58.5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20-0-01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注重養生保健的民族。我國古人有“藥食同源”之說,認為有些食物不僅可以充饑而且還具有治療疾病的作用。所以說,在我們的日常飲食生活中不少食物都是藥食兩用之品,如果能夠了解一些有關這方面的知識,靈活運用,既可以利用飲食養生的方法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也可以通過飲食療法治療一些輕癥和慢性疾病。
1 中藥養生保健方法具有兩個最大的特點,那就是整體觀念和辨證施補。
1.1 所渭整體觀念
是當我們應用中藥養生保健時,要考慮老年人的全身情況,包括精神狀態、形體功能、面部氣色等諸因素,還需要考慮不同季節的氣候變化對人體的影響,適時地調整中藥的品種和劑量。中藥養生保健的整體觀念,還體現在要全面、充分利用中藥的有效成分。我們知道,西藥主要是化學合成的藥物,其化學成分簡單,分子結構和藥理作用比較清楚。一種西藥常常僅作用于人體的某一器官或細胞的某些受體,所以藥理作用也比較單 。而中藥則完全不同,中藥材主要分為植物藥、動物藥和礦物藥三大類,其中以植物藥占絕大多數,所以古時將中藥學的書籍稱為“本草”。中藥的特點,就是所含的化學成分繁多,藥理作用復雜。一副中藥大多是由幾味、十幾味中藥組成的方劑,所含的化學成分大約有數百種之多。這些化學成分分別作用于人體的多個器官組織,協同發揮促進機體生理功能和糾正病理變化的作用。所以,大多數西藥的藥理作用強而明顯,作用單一,易出現毒副作用;而大多數中藥的藥理作用相對較弱而緩慢,但作用全面,毒副作用較小。人自中年以后,隨著年齡的增長,機體的各個器官和生理功能都將出現衰老性變化,進入老年期后,衰老的進程則更為明顯,所以需要對人體的整體進行全面的滋養與護理[1]。
中藥化學成分繁多,藥理作用全面,這些特點說明了中藥養生保健方法最適用于疾病體質的中老年人。
目前,市場上各種保健品琳瑯滿目。絕大多數保健品都含有滋補中藥或營養藥物,確實具有一定的養生保健作用。然而,人們面對如此眾多的保健品,在選購時常常感到無所適從不知道究竟哪一個品種更適合自己。許多人是根據廣告宣傳來購買保健品的,還有人錯誤地認為價格越貴的保健品效果就會越好。其實,依據廣告宣傳和商品價格來判斷保健品的優劣是不正確的,重要的是所選購的保健品要適合自己的機體狀況。例如,中醫辨證為陰虛體質的患者,就應該選用有滋陰作用的保健品,而不能服用有助陽作用的補益藥。盲目地服用那些被廣告吹得天花亂墜的保健品,有時不但浪費錢財,而且起不到保健的作用,甚至引起不良反應。近年來,因誤服保健品而出現內分泌紊亂、血壓升高、煩躁失眠等毒副作用的病例,并非少見。有的人認為,經常服一些補益中藥、營養藥或保健品,可以達到“有病治病,無病強身”的目的。這種觀點也是錯誤的。并不是所有的老年人都可以應用中藥進行養生保健。人的體質一般說來可以分為正常體質、疾病體質兩大類,疾病體質又可分為虛證體質、實證體質和虛實夾雜性體質[2]。正常體質的老年人身體處于健康狀態,沒有必要服用補益中藥來養生保健。我國傳統的養生保健方法主要包括精神養生保健方法、起居養生保健方法、飲食養生保健方法、運動養生保健方法、史醫史莼及藥物養生保健方法五大類。前四種養生保健方法適用于所有的中老年人,包括正常體質的和疾病體質的中老年人,而藥物養生保健方法僅適用于疾病體質的中老年人。在疾病體質的老年人中,也要根據不同體質采取不同的養生保健方法,首先要辨明是虛證、實證還是虛實夾雜證。虛實夾雜是指老年人既有虛證性疾病又有實證性疾補益類中藥,實證體質的老年人要應用清瀉類中藥,而虛實夾雜體質的老年人則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采用虛補實瀉的方法。只有根據老年人的體質情況而靈活地應用中藥養生保健方法,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當機體處于健康狀態時,就像已經走得很準的鐘表一樣,沒有必要人為地干預它運行[3]。
1.2 辨證施補
是指中藥養生保健要根據中醫理論的原則,辨別出老年人的體質情況和疾病證候。然后再依據其證候來進行中藥的補益。辨證施補是中藥養生保健的基本原則和特點[4]。所謂辨證,是指把通過望、聞、問、切四診所得到的癥狀、體征等情況,進行分析綜合,從而概括和判斷出患者的證候和身體機能所處的狀態。中醫臨床上癥、證、病是三個既有區別又互相聯系的概念。 癥,即癥狀,是病人患病后所出現的臨床表現。 包括患者的主觀感覺(又稱自覺癥狀,例如頭痛、頭暈、發熱、咳嗽、胸痛、腹痛、腰痛等等)和體征(醫生所診察出的客觀表現,如面紅目赤、局部紅腫、舌紅、脈數等)。證,即證候,是指機體在疾病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的病理概括。也就是當疾病發展到某一階段而出現的一組癥狀群當患者表現出面色蒼白、頭暈目眩、神疲乏力、心悸氣短、少氣懶言、食欲不振、舌淡、脈虛細無力等癥狀時,中醫辨證屬于氣虛證。應選用人參、黨參、西洋參、黃芪、靈芝、山藥、大棗等補氣中藥進行補益。當患者表現出面色無華或萎黃、唇色淡、頭暈目眩、心悸失眠、手足發麻、舌淡等癥狀時,中醫辨證屬于血虛證。應選用當歸、熟地、白芍、阿膠、何首烏、龍眼肉等補血中藥進行滋補[1,3]。
不難看出,人的疾病狀態可以表現為不同的證候,不同的證候又可表現為不同的癥狀。在病、證、癥三者之中,證候是決定如何進行中藥養生保健的關鍵。 而中藥養生保健方法必須依據證候才能進行具體的滋補調養。
參考文獻
葉水泉.上品仙藥——茯苓[J]現代養生,2004(5).
王睿林 .天賜之物—枸杞[J]藥物與人,2004(3).
宋光銳 .山藥[J]家庭中醫藥,2002(12).
朱燕飛.枸杞子藥理作用概述[J]浙江中西醫結合雜志,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