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浩 高俊紅 譚燕泉
【摘 要】目的:探討肩周炎的臨床療效。方法:門診收治的60例肩周炎患者隨機分為推拿手法配合溫針治療組30例和單純溫針對照組30例。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達96.7%,對照組總有效率86.7%,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比兩組臨床癥狀的改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推拿手法配合溫針治療肩周炎療效滿意。
【關鍵詞】推拿手法;溫針;肩周炎
【中圖分類號】R446.1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20-0-02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本組60例門診患者,女性35例,男性25例;年齡37~63歲,平均49歲;病史最短2周,最長3年,平均0.5年;左肩發病27例,右肩發病33例,雙肩同時發病7例。根據臨床來診順序隨機分組,30例治療組行推拿配合溫針治療,30例對照組單純進行溫針治療。從年齡、性別、病史構成進行統計學分析,對比兩組一般資料,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
1.2 治療方法 治療組推拿手法配合溫針治療30例,對照組單純溫針治療30例。
1.2.1 推拿手法治療 施術于肩關節及周圍組織,取穴有肩三針、阿是穴、肩髎穴、曲池穴、外關穴。手法操作: ①滾揉彈撥放松法:患者坐位,醫者立于患者患肩外側,在肩關節周圍施以滾法、揉法,并重點彈撥三角肌上緣和痛點,同時做患肢被動內收、內旋、外展和上舉動作訓練。②點穴通絡舒筋法:醫者以右手拇指點按肩三針、阿是穴、曲池、外關穴等,以舒筋活絡。③搖肩滑利關節法:醫者一手搭在患肩處,另一手托住患肢肘部,以肩關節為軸心,先沿順時針方向做被動環形搖法10次,再行逆時針搖肩10次,幅度由小到大,松解粘連、滑利關節。④提拉松解粘連法:醫者立于患肩后側,兩手疊握患肢腕部向后上方提拉數次,至患者感覺肩關節疼痛達到極限即止,以進一步松解肩關節黏連,改善功能狀態。注意此法應用時,高血壓、冠心病等患者慎用。⑤抖肩牽伸整復法:醫者手握患肢遠端,做有規律的患肢連續上下抖動并牽拉,抖十牽一。達到舒緩局部肌肉緊張、松解粘連整復關節,最大程度上恢復關節功能活動的目的。⑥弓背晃肩訓練法:患者主動參與功能訓練,每天早晚兩次進行弓背晃肩和甩手訓練,并做一些如爬墻訓練,患肢手搭健肩等活動,以鞏固療效。同時,避免風寒濕邪侵擾,注意自身肩部保暖。以上手法避免暴力施術,以患者能忍受疼痛極限為度。治療隔日1次,每次20分鐘,10次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2~4個療程。于2個療程后進行療效統計。治療組溫針法應用同溫針對照組治療方法。
1.2.2 溫針法:取穴同治療組。在行毫針刺法后,捻轉提插行針,再取1cm長的艾條插于針柄上,從一側點燃艾條,留溫針20分鐘。治療隔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2~4個療程。于2個療程后進行療效統計。囑患者注意肩部保暖,并配合主動功能鍛煉。
1.3 臨床療效評價:依據《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2] 結合治療前后癥狀、體征變化情況,制定本療效標準。治愈:肩部疼痛消失,肩關節功能基本或完全恢復正常;顯效:肩關節疼痛明顯減輕,上臂抬舉150°以上,后伸內旋可摸及肩胛下角;有效:肩關節疼痛減輕,肩部活動有所改善;無效:治療前后無改變。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卡方檢驗進行組間計數資料的比較,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對比兩組治療前后療效 治療組治愈25例(83.33%),顯效3例(10.00%),有效1例(3.33%),無效1例(3.33%),總有效率96.67%;對照組治愈17例(56.67%),顯效7例(23.33%),有效2例(6.67%),無效4例(13.33%),總有效率86.67%。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對比兩組臨床癥狀改善情況 治療組疼痛完全消失25例(83.33%),功能完全恢復20例(66.67%);對照組疼痛完全消失17例(56.67%),功能完全恢復12例(40.00%)。兩組治療前后癥狀改善有顯著差異(P<0.05)。
3 討論
肩周炎屬于祖國醫學“痹癥”范疇,發病多因感受風寒濕邪三氣雜至合而為痹,或與急、慢性損傷未能徹底治愈引起的無菌性炎癥有關,以及任何有關盂肱關節附近結構的炎性改變,均可成為導致肩周炎的誘發因素[3]。推拿滾揉彈撥放松肩關節及周圍組織,取肩三針、阿是穴、肩髎穴、曲池穴等點穴通絡舒筋、活血止痛,以肩關節為軸心搖肩并做上肢內旋提拉以奏松解粘連、滑利關節之效,有規律的連續抖肩牽拉關節舒緩局部肌肉緊張、調節整復關節結構,最大程度上恢復肩關節功能活動,推拿可使機化而增生的肉芽組織等炎癥性改變易于恢復、消退[4]。治療期間患者主動參與彎腰晃肩、爬墻動作等功能訓練,更是增強并鞏固了臨床療效。本證的風寒濕邪合而為病,治療上圍繞溫經通絡祛濕的溫針法作為配合治療的方法,以患肢局部取穴進行毫針刺法的機械刺激促進血液循環,使組織滲出,纖維便于吸收,可活血通絡榮筋、行氣祛邪止痛,施以艾灸,借其溫熱之力達到開門驅邪、行氣通絡、消炎鎮痛目的。分析研究結果,兩組療效和治療前后癥狀改善有顯著差異(P均<0.05),說明推拿配合溫針治療肩關節周圍炎療效確切,收到較好的臨床效果。
參考文獻
幸冰峰,洪敏,周歆.微火留針法治療肩周炎20例療效觀察[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15,36(11):48-50.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87.
李兵.針灸推拿療法輔助治療肩周炎60例效果觀察[J].山東醫藥,2013,53(11):93-94.
袁玉欣,曹桂山,喬聚國,等.針灸結合神經肌肉關節促進法治療肩關節炎的療效觀察[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12,7(11):965-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