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然
【摘 要】目的:探討硬膜下血腫患者接受常規開顱手術以及腦室鏡治療的具體方法和效果,為臨床疾病的治療提供有力的依據。方法:選取我院收治的急性硬膜下血腫患者資料50例開展對比分析,根據治療方案的差異對其進行分組,給予對照組患者骨瓣開顱血腫清除術手術治療,給予研究組患者腦室鏡治療,比較研究組和對照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將所得各項數值進行統計學計算。結果:兩組患者治療之前的GCS評分對比不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接受手術治療之后的第三天以及第七天,研究組患者的GCS評分顯著升高,與對照組對比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研究組患者骨窗大小以及頭皮切口長度顯著低于對照組,血腫清除率高于對照組,兩組對比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結論:臨床中針對急性硬膜下血腫患者采取腦室鏡治療效果明顯,手術時間比較短,對于患者產生的創傷比較小,應該在臨床中給予大力的推廣和應用。
【關鍵詞】硬膜下血腫;開顱手術;腦室鏡
【中圖分類號】R295.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20--01
硬膜下血腫屬于臨床神經外科中十分多見的一類疾病,通常認為關于此病的診療方式比較簡單,但是因為其發病人群的特殊性,治療結果不甚理想,患者的死亡率達到1.5%到8%之間,手術之后產生復發的幾率為9.2%到26.5%,特別是針對年老體弱的患者,臨床治療方式非常棘手[1]。有關硬膜下血腫疾病的發病機制到現在為止還不是非常明確,在20世紀70年代之后,由于影像學技術以及分子生物學的快速發展,關于硬膜下血腫疾病的致病機制研究出現了重大突破[2]。本文選取我院在以往一年之內所接診的急性硬膜下血腫患者資料100例開展對比分析,根據治療方案的差異對其進行分組,給予對照組患者骨瓣開顱血腫清除術手術治療,給予研究組患者腦室鏡治療,比較研究組和對照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現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 選取我院在2015年2月到2018年2月所接診的急性硬膜下血腫患者資料50例開展對比分析,所選取患者中屬于鈍器擊傷5例,交通傷15例,高處墜落傷10例,跌傷20例;根據治療方案的差異對所選患者進行分組,研究組中男性14例,女性11例,平均年齡為31.2±8.2歲,患者的格萊斯哥昏迷評分顯示:輕度15例,中度5例,重度5例;對照組中男性15例,女性10例,患者的平均年齡為30.5±8.3歲,患者的格萊斯哥昏迷評分顯示:輕度14例,中度6例,重度5例;研究組和對照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對比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在患者接受手術治療之前為其開展GCS評分,給予常規手術前利尿、脫水、保持呼吸道暢通、止血藥物以及腦保護等綜合治療,并且為患者開展CT檢查,明確硬膜下血腫的具體部位,兩組患者的血腫部位分布情況,兩組患者全部接受氣管內插管全身麻醉,給予對照組骨瓣開顱血腫清除術治療:對于單側血腫患者依照血腫部位大小作一馬蹄形切口開顱,如果骨折線橫越腦膜中動脈主干,顳部切口下端需要處于顴弓上方1.0cm處,方便手術期間處理破損腦膜中動脈,針對腦疝患者需要依照手術期間腦壓情況決定是否保留骨瓣,手術之前雙側瞳孔散大或是合并顱骨骨折或是腦內血腫患者,實施標準大骨瓣減壓切口,開顱血腫清除患者手術期間硬膜下腔全部放置兩條引流管,其中一根接入閉式引流帶袋,一根接入輸液管,使用生理鹽水或是平衡液進行持續沖洗引流,避免手術之后滲出血凝固再次產生血腫[3];給予研究組患者腦室鏡治療:依照患者手術之前的CT檢查結果,選取出血量最大的CT層面,在距離頭皮最接近的部位開展手術切口,長度為4cm,全層切開直到顱骨外膜,選取4號絲線對于頭皮加以縫合牽引操作,使顱骨完全暴露,采取顱骨鉆孔擴大骨孔,產生一個直徑為2cm的小骨窗,將硬腦膜完全切開,導入腦室鏡的鏡頭,慢慢調整腦室鏡角度,使其可以吸附血凝塊,上述操作需要保持動作輕柔,一邊吸引液化血液一邊沖洗,確保手術野處于清晰狀態之下,反復沖洗,直到血腫清洗完畢,針對明顯的出血點使用電凝進行止血,放置引流管[4]。
1.3 觀察指標 比較研究組和對照組患者手術之前以及手術之后的GCS評分情況;比較兩組患者的手術情況,包括切口長度、血腫清除率以及骨窗大小;對兩組患者進行為期6個月的隨訪,比較其預后效果。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 SPSS l5.0軟件進行計算,計量數據通過均數±標準差()進行表示,組間比較通過t 進行檢驗;計數資料通過百分比表示,數據對比通過校驗,所得P值>0.05,代表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所得P值<0.05,代表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兩組患者治療之前的GCS評分對比不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接受手術治療之后的第三天以及第七天,研究組患者的GCS評分顯著升高,與對照組對比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研究組患者骨窗大小以及頭皮切口長度顯著低于對照組,血腫清除率高于對照組,兩組對比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
3 討論
急性硬膜下血腫患者通常會伴隨顱骨骨折、腦挫裂傷以及腦實質出血等,患者的病情非常危重,死亡率和致殘率也很高。結果表明,兩組患者治療之前的GCS評分對比不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接受手術治療之后的第三天以及第七天,研究組患者的GCS評分顯著升高,與對照組對比存在統計學差異,研究組患者骨窗大小以及頭皮切口長度顯著低于對照組,血腫清除率高于對照組。以往的常規開顱手術,對造成手術時間長,對患者產生的創傷比較大,失血量較高等,尤其是針對GCS評分比較低的患者,預后效果不理想,產生的并發癥幾率高,腦室鏡能夠在顯示屏放大直視下進行手術,對患者所造成的損傷比較小,保證了手術的成功率。
綜上所述,臨床中針對急性硬膜下血腫患者開展腦室鏡治療,能夠減少手術時間,提高患者恢復速度,改善GCS評分,具有臨床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郭希高,蘇杭,陳建民,等.中小骨窗開顱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的個體化設計(附 102 例報告)[J].中國微侵襲神經外科雜志,2014,7(2):86-88
薛龍,堯榮鳳,陳潔波,葛嶺,黃曉偉,李亞杰.顱腦損傷患者血清心臟型脂肪酸結合蛋白含量變化與預后關系研究[J].中華腦科疾病與康復雜志(電子版).2013,12(2):110-112
王保華,惠國楨,裴永恩,戴學元,周濱音,吳星,郜憲禮,李曉明,饒斌,查昀.影響急性外傷性硬腦膜外血腫療效的相關因素分析(附484例報告)[J].中國臨床神經外科雜志,2016,6(9):910-912
林友城,黃瑞宏,黃陳銘,李文生.緊急鉆顱及標準大骨瓣開顱在治療急性硬膜下血腫伴腦疝中的聯合應用[J].中國臨床神經外科雜志.2017,13(2):215-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