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時滿
【摘 要】目的:在采取CT診斷方法對早期中央型肺癌進行診斷的基礎上,探究患者的病理組織學特點。方法:于我院2016年4月--2018年10月入院的患者中選取46例患者入組研究,所有患者均經病理診斷確診為早期中央型肺癌,對所有患者實施CT診斷,并將支氣管鏡檢查結果與病理組織學結果進行對照。結果:4例患兒未經術前診斷,在CT診斷的42例中央型肺癌患者中,27例患者以支氣管管壁增厚、管壁狹窄為主要表現,但無肺內繼發特征;9例患者以管腔狹窄合并支氣管黏液栓為主要表現,肺動脈呈點狀高密度影;6例患者出現阻塞性肺炎合并管腔狹窄癥狀,呈現小斑片狀影。結論:針對早期中央型組織學患者的診斷,應加大對CT診斷方法的應用力度,提升診斷的精確性。
【關鍵詞】中央型肺癌;CT診斷;病理組織學
【中圖分類號】R7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20--02
前言:現階段,CT已經成為診斷支氣管病變的首選方法,有助于為臨床醫師了解患者的支氣管結構奠定良好的前提條件。常規的CT診斷方法僅能夠實現對支氣管早期病變的顯示,存在一定的漏診幾率,容易導致疾病遷徙為進展期中央型肺癌。多層螺旋CT與常規CT相比,在疾病診斷方法具有顯著的優越性,能夠借助于對薄層進行掃描,實現對支氣管部位圖像的重建,進而實現對支氣管病變的精準顯示。本文主要分析了早期中央型肺癌的CT診斷結果,并對比了其病理組織學結果與支氣管鏡結果,現報道如下:
1 一般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于我院2016年4月--2018年10月入院的患者中選取46例患者入組研究,所有患者均經病理診斷確診為早期中央型肺癌,患者年齡介于25到77歲之間,平均年齡:53.02±0.25歲。男性為25例,女性為20例。
1.2 方法 采用菲利普CT掃描機對所有患者進行掃描,層厚設置為10mm,并采用光學顯微鏡進行病理檢查,實現對患者氣道黏膜下層和軟骨層信息的獲取。并采用支氣管鏡對患者進行活檢。
1.3 觀察指標 觀察患者的CT表現。觀察患者的支氣管鏡表現及病理組織學表現。
2 結果
2.1 CT表現 在所有患者中,4例患兒未經術前診斷,在CT診斷的42例中央型肺癌患者中,27例患者以支氣管管壁增厚、管壁狹窄為主要表現,但無肺內繼發特征;9例患者以管腔狹窄合并支氣管黏液栓為主要表現,肺動脈呈點狀高密度影;6例患者出現阻塞性肺炎合并管腔狹窄癥狀,呈現小斑片狀影。
2.2 支氣管鏡表現及病理組織學表現 支氣管鏡檢查結果顯示,20例患者經檢查出現鮮紅色的新生物,3例表現為白色膿苔,病理診斷結果顯示為小細胞肺癌2例,鱗癌3例,鱗癌主要以管壁凹凸不平和管壁狹窄為主要表現。在10例良性病變患者中,其支氣管鏡檢查結果顯示,6例患者顯示管腔內壁粗糙且增厚,判斷為增殖性結核,2例患者出現凝血塊,2例患者未見病變。
3 討論
通常情況下,中央型肺癌的發病不具備顯著的臨床特征,而當疾病特征較為明顯的時期,通常已經進入晚期發展階段,主要以聲音嘶啞和痰中帶血為主要表現。有學者在對92例出現咯血癥狀的患者進行診斷的過程中發現,其中83%以上的患者病情已經達到中晚期。中央型肺癌主要以肺門腫塊和支氣管狹窄為主要表現,若患者出現肺氣腫和肺不張等并發疾病,表明疾病已經進入晚期發展階段。因此,醫務人員在診斷中央型肺癌的過程中,應重視對患者的痰液標本進行培養,依賴于痰細胞學檢查結果實現對疾病的早期診斷。但這種診斷方法對中央型肺癌的敏感性不佳,存在較高的誤診和漏診幾率。然而,即便采取常規CT對中央型肺癌進行診斷,其敏感性仍無法得到充分提升。臨床實踐證實,針對以支氣管腔為病變部位的患者,采用CT診斷方法難以實現對病灶的精準識別。多層螺旋CT診斷方法的運用,為中央型肺癌診斷準確率的提升提供了可能[1]。現階段,臨床醫學界人士已經對早期中央型肺癌作出定義:生長于氣管壁內的乳頭狀凸起物。早期中央型肺癌一般未發生浸潤,且不存在淋巴結轉移狀況。筆者認為,影響早期中央型肺癌檢出率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的內容:(1)若病灶超過了0.5cm,則存在較高的幾率發生肺內繼發性病變,且管壁會呈現明顯的增厚癥狀,具有較高的診斷難度;(2)病變若直接侵犯至軟骨層,采用CT診斷方法能夠實現對病灶的及時檢出。若病變與CT掃描面垂直,則能夠實現對病灶的精準顯示,反之,則容易加劇CT診斷的難度。(3)若能夠采用1.5-3.0mm薄層掃描,有助于提升對支氣管病變的檢出率[2]。
支氣管鏡檢查和CT診斷的聯合應用,有助于提升早期中央型肺癌的確診率。其中,該疾病的確診主要依賴于支氣管鏡檢查,但該方法對管壁浸潤等具有較高的操作要求,且部分病變部位的取材具有較高的困難,容易增加假陰性率。因此,針對經支氣管鏡檢查呈陰性的患者,醫務人員不應疏忽大意,還應加強對患者癥狀的觀察,必要時應對患者行活檢操作,防止患者病情的進一步發展。而針對出現早期痰中帶血癥狀的患者,應首先除外氣道慢性炎癥,并對其實施CT檢查,確保能夠盡早發現支氣管黏膜的病變,防止假陽性率升高。
結論:綜上所述,為了實現對早期中央型肺癌的精確診斷,醫務人員應促進支氣管鏡檢查和CT診斷結果的聯合應用,結合患者的病變部位和特征,實現對疾病的合理判別,若無法判別,還可實施病理活檢,以此實現對疾病的確診,防止發生漏診和誤診現象。
參考文獻
李傳貴,鄒殿俊,朱曉龍.胸部CT平掃聯合灌注成像在中央型肺癌患者肺部病變形態觀察及早期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醫藥導刊,2017,19(07):675-676.
陳巍.CT聯合MRI診斷早期中央型肺癌及術后復發的臨床應用[J].基層醫學論壇,2018,22(20):2839-2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