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業鳳
【摘 要】目的:探討小兒腹股溝疝小切口手術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選擇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120例小兒腹股溝疝患兒為研究對象,根據手術方案不同分組,觀察組與對照組各60例,對照組接受常規開放式手術治療,觀察組實施小切口手術治療,對兩組患兒術后康復及并發癥發生率、復發率進行觀察。結果:觀察組患兒術后下床活動時間及住院時間較對照組短(P<0.05);兩組術后復發率無明顯差異(P>0.05),觀察組術后局部水腫、血腫發生率較對照組低(P<0.05)。結論:小切口手術治療小兒腹股溝疝不會增加復發率,也能促進術后康復,減少并發癥發生,值得推廣。
【關鍵詞】小兒腹股溝疝;小切口手術;開放式手術
【中圖分類號】R48.2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20--01
小兒腹股溝疝是臨床常見的腹壁先天性發育異常,其發病率為1%~4%,其中男性發病率是女性的12倍。目前,臨床多采用外科手術治療小兒腹股溝疝,常用手術方式有常規開放式手術和小切口手術兩種。常規開放手術創傷大、易破壞腹股溝管正常解剖結構,且術后易出現傷口感染和陰囊水腫并發癥,預后欠佳。為探討小切口手術治療小兒腹股溝疝的臨床效果,現對我院收治的120例患兒進行分組討論,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120例小兒腹股溝疝患兒研究對象,根據手術方案不同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60例。觀察組:均為男性,年齡1~5歲,平均(3.01±0.73)歲;對照組:均為男性,年齡1~6歲,平均(3.08±0.77)歲。觀察組與對照組臨床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本組患兒采用常規開放手術治療,患者取仰臥位,給予硬膜外麻醉,手術切口取髂前上棘做平行于腹股溝管的斜切口,長度為4cm左右,切開腹壁組織,逐層分離至腹外斜肌腱膜,隨后切開提睪肌和精索內筋膜,游離精索找到疝囊,游離疝囊后實施高位結扎,最后逐層縫合切口。
觀察組:本組患兒采用小切口手術治療,手術體位及麻醉方法與對照組相同。恥骨結節稍外側上方1cm處橫切口,約6~10mm,根據患者肥胖情況選擇切口長度,切開皮膚后,以蚊式止血鉗鈍性分離皮下,至腹外斜肌腱膜,斜形至恥骨結節方向,至腹股溝管外環口,將精索外筋膜提起,切開后提起脂肪組織,繼而將睪肌提出,內側分離,切開精索內筋膜,隨后切開并橫斷疝囊,保護精索血管與輸精管,近端疝囊游離至見腹膜外脂肪,遠端疝囊徹底止血后曠置原位。近端游離至內環疝囊處,結扎后縫扎,剪去疝囊,充分止血后,縫合切口。
1.3 觀察指標
記錄患兒術后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術后復發、術后局部水腫、血腫發生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軟件對本研究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t檢驗,()表示;計數資料以檢驗,(%)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為P<0.05。
2 結果
2.1 術后康復情況 觀察組術后下床活動時間和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手術預后 觀察組術后無復發病例,與對照組術后復發率3.33%比,無明顯差異(P>0.05),觀察組術后局部水腫、血腫發生率3.33%與1.67%,明顯低于對照組15.00%和11.67%(P<0.05),見表2。
3 討論
小兒腹股溝疝是兒科常見病,臨床可分為斜疝和直疝,其中以斜疝最常見。由于小兒尚在發育階段,腹壁結構不完整,患病后若不及時治療,易引發腸梗阻并發癥。研究指出[2],小兒腹股溝管約為1cm,且垂直穿插于內環和外環,因此,只要在外環處實施高位結扎,便可治愈。
臨床常見治療小兒腹股溝疝的手術方法有開放式手術和小切口手術兩種,開放式手術需切開腹壁組織及腹外斜肌腱膜,同時還需切開提睪肌和精索內筋膜,在精索前內側游離疝囊后進行高位結扎。該手術方式的缺點在于切口大,且會嚴重破壞腹股溝區解剖結構,由于切開提睪肌,游離精索后易引發陰囊水腫、血腫等并發癥。小切口手術的切口位置切開層次少,不用打開腹股溝管,因而具有損傷小的優點;由于精索位置表淺,只要稍將切口分開即可見提睪肌及精索,并對其進行處理,另外,小兒腹股溝短,經外環口稍微牽拉即可剝離腹膜,實現高位結扎。小切口手術無縫線,因此患兒無需拆線,相較開放式手術,切口更美觀。本研究結果提示,觀察組術后下床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提示小切口手術損傷小、恢復快。疝復發是小兒腹股溝疝術后常見并發癥,相關數據統計,約有1%~2.5%患兒術后會出現復發現象[3]。本研究結果提示,觀察組陰囊水腫、血腫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提示小切口手術陰囊水腫、血腫并發癥發生率更低。原因是小切口手術不破壞腹股溝管正常解剖結構,損傷小,因此術后并發癥也少。
綜上所述,小切口手術治療小兒腹股溝疝效果理想,能縮短下床活動時間及住院時間,且術后并發癥少,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樊珈榕.腹橫紋小切口手術治療小兒腹股溝斜疝的臨床研究[J].中國臨床醫生雜志,2017,45(3):82-83.
巫水周,袁國偉,朱才雄,等.傳統疝囊高位結扎術和經腹小切口手術治療小兒腹股溝斜疝的療效比較[J].重慶醫學,2012,15(3):186-187.
石元同,張思德.腹腔鏡與微創小切口手術治療小兒腹股溝疝的臨床療效比較[J].腹腔鏡外科雜志,2017,22(2):10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