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玲
【摘 要】目的:探討職業認知教育對護士倦怠心理的影響。方法:選取2018年1月~2018年8月期間在我院就職的護士47名為研究對象,對其進行職業認知教育,通過自身對照研究的方式,比較實施前后護士的職業倦怠心理。結果:與職業認知教育實施前比較,實施后護士各項職業倦怠感評分及總分明顯下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護士進行職業認知教育培訓可明顯改善其職業倦怠感,對提高護士護理工作的積極性及護理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職業認知;教育;倦怠心理
【中圖分類號】R279.8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20--01
研究調查顯示[1],部分護士存在職業倦怠心理,其不僅不利于護士職業生涯的發展,還會對護理工作的開展產生一定影響,從而導致護理質量下降。因此,改善并消除護士職業倦怠感,提升其護理工作質量是目前醫院管理中的重要內容。我院通過開展職業認知教育,旨在探討其對護士職業倦怠心理的影響,現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月~2018年8月期間在我院就職的護士47名為研究對象,年齡22~47歲,平均年齡(36.28±8.13)歲;文化程度:中專10名,大專21名,本科16名;工齡2~21年,平均工齡(12.28±5.31)年;職稱:護士33名,護師11名,副主任護師3名。所選研究對象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且能夠積極配合完成本研究相關調查。
1.2 方法 由護理部抽調優秀護士長及優秀護理干部對入組的47例護士實施職業認知教育培訓,培訓內容包括專業技能培訓和職業心理培訓兩方面,以集體講座的方式進行,培訓時間為1個月,授課時間在每周的周一、周三和周五,下午3:00~5:00。具體內容如下:
1.2.1 專業技能培訓:①掌握護患溝通技巧,增強護理服務理念,正確看待和處理護患糾紛;②能夠對患者病情進行準確評估,建立緊急情況的應急預案,提升護士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③護理新理念及新技術培訓;④組織護理骨干學習護理質控方法及管理技巧,協調護理團隊工作。
1.2.2 職業心理培訓:①指導護士學習自我激勵、自我情緒調節、自我釋放壓力的方法;②引導護士對自己的角色進行重新思考和定位,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理解自身職業的價值;③進行一對一訪談,對護士心理狀況進行了解,并引導其正確看待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和風險;④舉辦護士演講會,激發護士對工作的熱情,增強工作責任心和自信心;⑤指導護士合理安排作息,確保自己能夠較快的進入工作狀態。
1.3 評價指標 比較實施前后護士的職業倦怠心理,采用工作倦怠量表(MBI)對護士工作倦怠情況進行評價,包括去人格化(5項)、情感耗竭(9項)、工作成就感(8項)三個維度,共22個條目,每項評分范圍為0~6分,0分:從不,1分:極少時候,2分:有時,3分:一半時間,4分:較多時間,5分:經常,6分:每天,分數越高提示護士工作倦怠感越嚴重。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軟件統計和處理,采用()表示計量資料,行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實施前后護士職業倦怠感比較 職業認知教育實施后護士各項職業倦怠感評分明顯下降,實施前后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護士與其他行業的從業者相比,職業緊張度更高,且壓力更大,而過度緊張及心理壓力過大不僅會對護士的心理健康和護理質量產生一定影響,還會使其出現職業倦怠感,從而導致護士對工作的積極性下降[2]。因此,對護士開展職業認知教育,減輕其職業倦怠感,消除其心理障礙,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十分必要。職業認知教育是針對社會從業人員心理和認知的一種培訓教育方式,其可通過心理干預和職業技能培訓來糾正從業者的職業認知缺陷,使其更好的理解工作價值,增強心理承受能力,提高自我認可度,從多方面改善其心理狀況,消除職業倦怠感,學會自我心理及情緒調節,從而提升心理健康水平[3]。我院通過對選取的護士實施職業認知教育,結果顯示,實施后護士各項職業倦怠感評分及總分明顯下降,與實施前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提示,職業認知教育從專業技能培訓和職業心理知識培訓兩方面出發,通過提高護士護理技能,增強護理服務意識,轉變護理觀念,同時糾正錯誤的認知,有效解決因認知缺陷而導致的不良心理問題,從而緩解護士的職業緊張感,促進職業倦怠心理改善。
綜上所述,積極開展職業認知教育對改善護士職業倦怠心理具有顯著效果,其可幫助護士保持良好的工作狀態,使其正確認識自身價值,從而為護理質量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呂幽雁.開展職業認知教育對婦產科護士倦怠心理的影響[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7(17):96-97.
魏秀蘭,蘇芙蓉,劉娟,等.綜合心理干預對骨科護士職業倦怠的影響[J].臨床醫藥實踐,2016(2):137-140.
趙瑩瑩.探討團隊心理教育培訓對減輕手術室護士職業倦怠感的影響[J].當代護士(下旬刊),2017(11):174-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