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坤 王燕妮 潘香麗
【摘 要】目的:食品安全問題是一種全球性問題,備受關注,特別是近年來我國食品安全事件發生率持續增長,其既對人們的身體健康造成了嚴重危害,也讓人們對政府的信任度大打折扣,使國家形象受損,市場競爭力減弱。
【關鍵詞】食品安全;監督管理;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R189.5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20--02
食品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基礎之一。近年來,高度發展的社會經濟,在很大程度上也提高了國民的物質生活水平,吃飽已不只是人們所追求的,人們開始追求吃好、吃的健康,但近年來,惡性食品安全事故在我國頻發,讓人們的目光開始聚焦到食品安全問題上。
一、我國食品安全監管方面存在的問題
(一)法律體系不完善法律。導致監管不力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不完善的體系。關于食品安全相關的法律體系不健全,規定不細致,程序性規定無法滿足實踐需求,導致法律缺乏良好的可操作性; 相關的立法不夠集中。沒有一部統一的基礎性、綜合性的法律法規;現有的法律處罰不夠嚴厲;缺乏較強的效益。受部分技術方面的因素影響,我國部分法律法規的實現難度較大。
(二)監管模式存在弊端。我國食品安全監管部門與職能的設置是一個層次、級別較多的架構體制,不論是概念,還是形式均與我國自上而下層層監管的模式相符[1]。但此種食品安全齊抓共管模式的一大問題就是會導致未有一個部門真正管理或負責,所以便造成真空無控現象出現于職能部門。同時也普遍存在重疊的灰色地帶,跨區域的歧管。為將因生產的源頭分散而導致的監管成本過高問題給有效解決,只能單一的監督與管理最終產品。我國現有的監管模式已導致了一系列嚴重后果,包括執法環境惡劣、政策實施難度大、工作人員監督流于形式、地方保護現象嚴重等,我國的食品安全監督機制若要同國際接軌,就必須對西方的先進模式予以借鑒。
(三)無法對食品安全進行系統的監測與評價。食品質量安全標準主要包括產品質量標準、技術標準以及基礎標準等,法律與管理條例是主要發布形式,有利于確保食品工業可持續發展,保障消費者的生命安全。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其弊端也不斷暴露出來。我國有關食品的標準不能統一,體系混亂。各個部門(衛生、質檢、各行業主管)均有自己的一套標準,均有權監督生產者;在我國檢測合格的食品經常不能出口國外,而導致這一情況發生的主要原因即是我國的食品質量安全與國際標準不符,不能和國際接軌。除此之外,還有很多空白點存在于食品質量與安全標準,不能和食品行業的快速發展相適應。
二、解決食品安全監督管理存在問題的主要途徑
(一)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法律法規。現階段,我國在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主要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其是以國家標準為控制指標所形成的法律法規體系[2]。為讓食品安全得到有效保證,各相關部門應對食品安全相關立法方面的問題予以尋找挖掘,基于部門工作特征,從法律層面上提出相關意見,強化食品安全監管力度,加強法律指導,使得實踐工作有據可依。與此同時,還需將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落到實處,從重處罰未嚴格執行食品安全相關法律的行為。
(二)加強監督執法隊伍的建設。高度重視食品安全工作,強化執法人員思想教育,提高其工作責任心,愛崗敬業,并不是一出現問題便開展運動式的清查風暴,甚至使得這一非常態工作方法演變成矯正社會運行的常態,堅決杜絕這一種救火補漏式不良循環模式。另外,各級部門還應組織開展培訓活動,逐步提高整個隊伍的法律素質,促進業務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加強建設農村地區執法人員隊伍。
(三)綜合運用多種監督手段,提高檢測水平。對食品安全進行監督、抽樣檢驗,并加強巡查,以此來引導加工企業安全生產,但食品安全監督的監管工作人員應努力將自身業務素質提高,成為食品安全領域的行家里手,既進行食品安全監管,也幫助企業將現階段食品生產加工銷售領域中存在的食品安全隱患給找出來,并進行分析,制定改進方法,對其改進予以監督,檢驗改進結果。另外,食品安全檢驗機構應有意識地提高自身檢查能力,要更快速、高效。且在監管部門的基礎研究上加大力度,進一步研究食品安全管理前沿技術,推行食品安全監督的前管理,當食品安全尚在萌芽時便將其消滅。
結語:食品安全事故對國民生命安全具有嚴重威脅。如今,我國食品安全監管領域就食品安全存在的諸多問題實施著比較前面的監督,包括種植、生產、新技術等,但因為食品領域的基礎不牢,所以造成頻頻發生食品安全事故,為此就很有必要對食品安全相關法律予以建立健全,對監管部門的監管責任予以明確,加強監管部門的業務水平,以取得良好的食品安全監管效果。
參考文獻
胡壽根,高波,范永國.淺談農村食品安全管理對策[J].河南預防醫學雜志,2012,1.
程景民.歐盟食品預警系統與我國食品出口的安全應對[J].醫學與社會,2010,10(1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