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燕萍
【摘 要】目的:分析層級護理管理模在ICU護理中的臨床實踐價值。方法:以2016年7月~2017年12月間,本院ICU收治的132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征得患者或其家屬同意后,根據患者入住ICU時間排序編號后,抽簽將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參照組實施常規護理管理,研究組則實施層級護理管理,對比兩組的護理質量和護理滿意度。結果:研究組各項護理考核指標評分均明顯高于參照組,護理滿意度顯著高于參照組,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將層級護理管理應用于ICU護理中,能提升護理質量并提升患者滿意度,是理想的護理管理模式,值得推廣。
【關鍵詞】ICU護理;層級護理管理模式;護理質量評分;護理滿意度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20--01
ICU收治患者均為危重癥患者,患者病情嚴重復雜,對臨床護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為保證護理質量,臨床十分重視護理管理工作[1],越來越多的護理干預模式被試用和改進,臨床護理工作質量得到有效提升,而層級護理管理的應用,在ICU護理質量的提升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層級護理管理是科學護理管理模式的一種,能根據護理人員具體工作能力和指責,給予針對性培訓及監督管理,能有效確保護士基本工作能力的掌握程度,保證護理工作的完成度和完成效果,臨床應用效果理想[2]。本研究就層級護理管理在ICU護理中的應用效果進行分析,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納入ICU住院患者132例,均為本院收治患者,對象篩選時間為2016年7月~2017年12月。在征求患者或其家屬意見后,依患者入住ICU順序編號,抽簽隨機確定分組。參照組66例,男37例,女29例,年齡29~68歲,平均(47.12±3.17)歲,ICU監護時間5~12d,平均(8.32±1.03)d,病因:腦血管意外15例,顱腦損傷17例,呼吸衰竭21例,重癥心衰8例,其他5例;研究組66例,男38例,女28例,年齡28~69歲,平均(47.05±3.21)歲,ICU監護時間6~12d,平均(8.39±1.01)d,病因:腦血管意外14例,顱腦損傷18例,呼吸衰竭22例,重癥心衰7例,其他5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監護時間及病因等基線資料接近,可對比分析。在研究觀察期間,本院護理人員及管理人員流動不大,兩組護理人員基本素養及工作經驗等比較接近。研究符合醫學倫理,患者及(或)其家屬知情同意,有關證明文書由患者或其家屬簽署。
1.2 方法
參照組:采取常規護理管理。嚴格遵醫囑為患者提供護理服務,對患者的病情狀況及生命體征進行嚴密監護,密切注意輸液、供氧設備等的運行狀況,出現異常立即向醫生報告并及時處理,做好患者個人衛生維護、體位管理以及相關并發癥及治療不良反應的觀察和處理,對相關護理工作進行詳細準確記錄,護理人員科學排班,做好交接班,確保對患者情況的準確動態掌握。
研究組:實施層級護理管理模式。
(1) 層級設置:綜合考慮護士的年資、學歷、職稱以及臨床實踐工作經驗,分為4個層級,助理護士(實習護士、輔助護士),初級護士(低年資注冊護士或進修護士)、中級護士(護師以上職稱的責任護士)、高級護士(主管護師職稱以上的護理組長);
(2) 管理模式:分組輪班管理。將所有護士分為3組,每組中需分配各分級護士,采取輪班制,8小時1班;
(3) 管理措施:根據分級安排具體工作。
助理護士負責基礎衛生護理及相關安全操作,主要工作為病房管理,具體包括病房及患者個人衛生維護,呼吸機等治療和護理設備的狀態檢查以及相關備品準備等;初級護士和中級護士則進行重癥護理及相關技術操作的具體實施:初級護士為患者提供疾病相關專科護理服務,負責用藥管理,根據患者具體病情,遵醫囑按按要求給藥,觀察患者用藥后病情進展,密切關注是否有不良反應或并發癥發生征兆,每日定時為患者進行基本生命體征以及患者疾病相關中藥指標的臨床檢查,護理中嚴格保證無菌操作,并詳細記錄相關臨床數據資料,各類文書書寫要求及時、細致、明確且保證字跡工整易辨認;中級護士則主要配合醫生實施搶救和處理突發事件,及時準確為醫生準備救治器械、藥品及工具,輔助變換體位,幫助醫生實施搶救措施,救治過程中密切關注患者病情變化,能及時發現異常并報告醫生,協助其做具體處理;高級護士負責對其他層級護士進行專業監督和指導,對各方面護理工作完成情況和效果進行評估,并根據評估結果給予對應層級的護士專業的指導。對各級護士進行針對性培訓,制定護理流程表,相關具體護理工作的實施均嚴格按照護理流程表進行。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的護理效果進行評價并對比評分結果;對患者進行護理滿意度調查,比較護理滿意度。
應用本院自制的護理質量評價表對護理人員的護理工作效果進行評價,病房管理、重癥護理、技術操作以及護理文書書寫等指標進行評價,各項均為25分,得分越高,護理效果越理想;
患者出院前,給予自制患者護理滿意度調查表并指導患者正確填寫,完成回收后,由專人統計結果并比較,需要患者根據自身護理體驗進行客觀評價,將護理滿意度情況分為滿意、比較滿意和不滿意3個標準,護理滿意度=(滿意+比較滿意)/總例數×100%。
1.4統計學方法
借助SPSS20.0軟件處理數據,護理質量評分以()表示,行 T檢驗,護理滿意度以(%)表示,對比以檢驗, 檢驗結果以P值為參考,界值0.05,低于該值,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護理質量評分結果對比
研究組護理質量評分顯著高于參照組,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對比結果
研究組患者護理滿意度遠高于參照組,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3 討論
ICU 護理是保證危重癥患者臨床治療效果的關鍵,但護理工作任務繁雜,出現突發事件的可能性大,對護理人員的要求很高[3]。因此,在實際護理操作中,部分低年資護士難以勝任全部工作,需要強化護理管理以合理分配護士的具體工作,以最高效、最合理的完成護理工作[4]。
層級護理模式下,能根據護士自身工作能力及經驗,對其進行分級后,給予針對性培訓,使其能夠更好地完成其對應的護理任務,在各級護士的協作下,完成整體護理工作,滿足患者多方面各層次的護理需求,整體護理效果顯著提升[5]。
本研究中,給予研究組患者層級護理管理,將護理人員分為四個層級并分配工作。通過科學排班和制定護理流程表,確保護理干預的完整性和標準化,且各層級護士的具體工作內容集中且個人職責分明,有效避免了工作內容繁雜造成的工作壓力大和人員流動性大造成的管理困難,護理操作更為規范,減少護理缺漏,護理質量更高。其中,助理護士負責基礎病房護理,工作難度和要求相對低,既能適應其工作能力,使其在實踐中不斷學習提升,積累經驗,還能避免造成重大護理風險;初級護士和中級護士是護理操作的主要執行者,前者負責重癥患者的病情監測,基礎用藥工作,強化其護理文書書寫,為臨床診療提供準確依據,利于調節治療和護理措施,是保證患者基本安全的重要人員;后者的工作對護理人員的能力要求更高,不僅要求有扎實的疾病和臨床救治知識和技能,還要求其有敏銳的觀察力和快速反應能力,能高效科學輔助醫生處理危險事件,是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人員;而高級護士則起到統籌監督作用,對其他層級護士的工作進行指導和監督,能發現護理工作的錯漏并加以糾正,是確保護理質量穩步提升的關鍵。研究組在基礎護理及護理文書書寫等方面均優于對照組,護理人員實踐技能也更高,患者對護理的認可度也更高。
綜上所述,將層級護理管理模式應用于ICU護理中,能有效提升護理質量,提高護理滿意度,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楊玉霞,徐琳.層級護理管理模式在ICU病房患者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中國衛生產業,2016,13(10):166-168.
陳珊珊,徐文中.層級護理管理模式在ICU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臨床研究,2017,25(1):122-123.
武艷華.層級護理干預應用在ICU護理及對患者感染控制效果的影響分析[J].河北醫學,2016,22(4):675-677.
劉秀梅.層級護理管理模式在ICU護理管理中的應用分析[J].醫藥前沿,2017,7(8):65-66.
黃鳳琪.ICU護理管理中層級護理管理模式的應用[J].醫藥前沿,2016,6(28):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