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繼成
(山東省微山縣中醫院,山東 濟寧 277600)
崩漏,又稱崩中、漏下,前者指月經非時而下、來勢迅猛、量多如注;后者指月經非時而下、來勢稍緩、淋漓不止。臨床上常以月經周期、經期及經量的嚴重紊亂為主要辨證依據。“崩”首見于《素問·陰陽別論篇》“陰虛陽搏謂之崩”,“漏”首見于《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并治》“婦人有漏下者,有半產后,因續下血都不絕者,有妊娠下血者”。本病可貫穿于女性的青春期、育齡期及圍絕經期,可引起貧血、盆腔感染、不孕等,是婦科常見的疑難雜病。
1.對崩漏的中醫治療,歷代醫家都尤為重視,但論治的觀點、方法多不一致,有從氣血論治,有從開闔論治,有從奇經八脈論治,有從肝論治,有分為三期五法論治等。中醫治療崩漏之法在明清趨于成熟,明·方廣在《丹溪心法附余》[1]中首先提出治療崩漏的三大法則,即“初用止血以塞其流,中用清熱涼血以澄其源,末用補血以復其舊”。自此,塞流、澄源、復舊作為治療崩漏的三大原則,至今對臨床治療崩漏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是指導臨床治療崩漏用藥的基本原則。
2.塞流就是止血,復舊是固本。即“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之意,澄源就是澄清病源,找出病因,求因治療。治崩之法雖然各不相同,但三法之間是一個有機整體,不可分開,塞流須澄源,復舊亦須澄源。同時,塞流、澄源、復舊的運用不可固守,三法或先塞流或先復舊,應隨病勢的緩急、病情的具體情況運用。崩漏形成的病因較為復雜,在臨床應用時,盲目的塞流、復舊,難奏其效,只有在臨證時密切聯系臨床實際,以澄源之法貫穿始終,有的放矢,著力于澄清病因病機,靈活辨證,分清標本主次,方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3.塞流離不開澄源,塞流即止血。葉桂曾說:“留得一分自家之血,即減少一分上升之火。”可見止血的重要性。然而在臨床運用時,止血方藥數不勝數,加之患者的個體差異,單純強調止血之法,一味用固澀之品,不僅使瘀血停滯,有閉門留寇之患,還可導致崩與漏交替互見,陰道流血時多時少,時有時無,病情遷延,久治不愈。正如《傅青主女科》云:“世人一見血崩,往往用止澀之品,雖亦能取效于一時,但不用補陰之藥,則虛火易于沖擊,恐隨止隨發,以致經年累月不能痊愈者有之。”若澄源、塞流兩法共用,分辨出血流的寒、熱、虛、實,寒者熱之,熱者涼之,虛者補之,實者消之,隨機化裁、對癥下藥,方可以澄源之法促進塞流的成功。塞流離開了澄源即為本末倒置,舍本逐末。澄源解決了如何止血、何時止血、怎么止血的問題,為求本之法,二者共用方能達到標本兼治之目的。
4.復舊離不開澄源。復舊即固本調治,血止后當求因治本,固本善后,使患者機體恢復正常。崩漏止血只是治標,澄源結合復舊治療才是治本,這是徹底治愈崩漏的關鍵。但復舊之法仍需澄清病因,知常達變。劉完素在《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婦人胎產論》[2]說:“婦人童幼天癸未行之間,皆屬少陰;天癸既行,皆從厥陰論之;天癸已絕,乃屬太陰經也。”成為后世治療婦科病少女重腎、中年婦女重肝、絕經前后期婦女重脾論治的理論根據。因此,復舊之法應結合婦女不同年齡生理規律,以及月經周期的陰陽變化特點,應用補腎、調肝、理脾等復舊之法調治固本,使患者建立正常的月經周期。
5.澄源是治病求本之法,是依據患者不同病因病機加以辨證論治,達到沖任調和,胞宮藏瀉有度,是治療崩漏的根本法則,是中醫治病求本和辨證論治治療崩漏的具體體現。首先,澄源的過程就是透過現象尋找發病本質,找出發病原因的過程。崩漏的發生、發展是通過若干癥狀顯示出來的,但這些癥狀只是崩漏的現象而不是本質,只有通過澄源之法,去偽存真,才能確定正確的治療方法。再者,澄源之法也體現在治療崩漏要始終抓住該病的主要矛盾,分清輕、重、緩、急。一般情況下,治本是一個根本法則,但如標病甚急,則應采取“急則治標”的法則。崩漏患者無論何種出血,都以止血為應急措施,待急癥緩和后再治本病。病有標本緩急,治有先后,若標本并重則應標本同治。最后,澄源之法也是中醫治病求本的具體表現,澄清病源的過程,也是對崩漏的病因、病機、癥狀和治療高度概括的過程,反映了疾病的本質,這也是澄源之法的目的所在。
總之,塞流、澄源、復舊是中醫治療崩漏的三大原則。澄源之法更是上述法則治療崩漏的集中體現,塞流之中有澄源,則血止易成;復舊之中有澄源,則本固源清。因此,在崩漏的治療上,將澄源之法始終貫穿于塞流、復舊之中,以澄源為引領,恰當地塞流,靈活地復舊,從而克疾取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