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權,通信作者:張愛萍
(河南省焦作市第二人民醫院,河南 焦作 454000)
大腸癌是結腸癌與直腸癌的總稱,為消化道常見的惡性腫瘤,發病率僅次于胃癌與食道癌。近年來大腸癌的發病率逐年上升[1]。本病發病年齡以40~60歲居多,約占40%,男女比例為2∶1。本病以排便習慣改變、腹部腫塊、腹脹、腹痛、膿血便為特征。
張愛萍,主任中醫師,中國抗癌協會臨床腫瘤學專業協作委員會會員,河南省中西醫結合腫瘤專業委員會委員,焦作市中醫藥學會中醫腫瘤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其臨床經驗豐富,擅長中西醫結合治療各類腫瘤疾病。張愛萍主任采用中藥治療大腸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特將其經驗及用藥規律總結如下,供大家參考學習。
大腸癌屬于中醫“積聚”“臟毒”“鎖腸痔”等范疇。發病原因多由飲食不節、憂思抑郁、久瀉久痢、勞倦體虛、感受外邪、濕熱蘊結等因素引起,導致脾不健運,濕熱蘊毒下迫大腸,熱傷腸絡,毒邪成癰而發為大腸癌。脾氣虧虛、腎陽虧損是其發病之根本,由虛而致實。病理為脾胃虛弱,濕熱瘀毒互結,使大腸絡脈瘀阻,久而成積。
張愛萍主任針對大腸癌的臨床特點將其分為以下類型。
(1)濕熱型 癥見腹中陣痛,大便帶血,或里急后重,肛門灼熱,或有發熱、惡心、胸悶等癥狀。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治宜清腸泄熱,祛濕止痢。方用槐角地黃湯或清腸飲加減。常用苦參、生薏苡仁、槐花、地榆、敗醬草、金銀花、白花蛇舌草、茵陳、川厚樸、川黃連等藥物。
(2)瘀毒型 癥見煩熱口渴,腹痛劇烈,痛有定處,瀉下膿血,色紫暗量多,或可觸及腫物,大便滯下等。舌苔黃,舌質晦暗或有瘀點,脈澀滯或弦數。治宜清腸解毒,化瘀消瘤。方用血府逐瘀湯或桃紅四物湯加減。常用苦參、槐花、地榆、敗醬草、蒲公英、金銀花、連翹、大薊、赤芍、莪術等藥物。
(3)脾腎虧虛型 癥見面色蒼白,少氣乏力,畏寒怕冷,腹痛下墜,下腹腫物漸增,大便頻數,便下膿血腥臭。口淡乏味,納呆短氣,腰膝酸軟,形神俱疲。舌淡苔白,或見舌質晦暗,脈沉細。治宜健脾益氣,補血固腎。方用附子理中丸或金匱腎氣丸加減。常用黨參、茯苓、黃芪、薏苡仁、砂仁、白術、何首烏、白芍等藥物。
大腸癌的病理分型:濕熱型多為早期患者,癌瘤未見明顯轉移;瘀毒型多見于中、晚期患者;脾腎虧虛型皆為晚期患者,多有腫瘤腹腔轉移,或見于腸癌手術切除后復發的患者[2]。因此,對于大腸癌的辨證治療,張愛萍主任認為早期應以解毒化濕,清腸導滯為主;晚期以健脾固腎,補氣益血為主。
腸道腫瘤由于生長部位的不同,以及腫瘤生長過程中向周圍組織浸潤,使腫瘤表面可能出現破損出血或感染,導致臨床上出現各種兼癥。如腹痛嚴重、大便滯下者,張愛萍主任常加木香、檳榔、白芍等理氣導滯,柔肝止痛;腹瀉頻繁、下痢赤白者,常加罌粟殼、禹余糧等澀腸止瀉;便血不止者,常加仙鶴草、白茅根、田七、山梔炭等涼血止血。在口服湯劑的同時,張愛萍主任常使用保留灌腸法,使藥物直接與病灶接觸,提高療效。保留灌腸方:黃柏、黃芩片、紫草、苦參各60 g,虎杖120 g,藤梨根150 g,烏梅15 g。煎煮濃煎為500 mL,每次用30~50 mL保留灌腸,主要用于直腸癌。
大腸癌早期可行根治手術,中晚期則以放療、化療為主,但副作用較多,效果不甚理想。放化療期間結合中藥治療對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延緩復發有明顯的效果。張愛萍主任在患者化療期間常用扶正健脾湯:黃芪30 g,黨參片15 g,女貞子20 g,熟地黃15 g,芡實15 g,白術10 g,茯苓12 g,枸杞子15 g,制何首烏15 g,山藥12 g,甘草片3 g,黃精10 g,沙參10 g,麥冬10 g,雞血藤20 g;惡心嘔吐加旋覆花15 g(包煎),代赭石20 g(先煎),姜半夏10 g,姜竹茹10 g;白細胞下降加黃精、生地黃各15 g,女貞子10 g,赤小豆30 g。在放療期間常用扶正養陰湯:生黃芪30 g,黨參片15 g,太子參15 g,白花蛇舌草20 g,茯苓12 g,白術15 g,甘草片3 g,麥冬15 g,沙參15 g,玉竹20 g,丹參15 g,隨癥加減[3]。
張愛萍主任在治療大腸癌的同時還注意飲食調理。治腸癌常用馬齒莧50 g,雞蛋50 g,包餃子常服;或獼猴桃,每日50 g常服。治療腸癌便血常用黃花菜30 g,木耳15 g,血余炭6 g,先將黃花菜和木耳煎煮為1碗水,將血余炭沖入合服;或鮮無花果,每日適量服用。因化療或放療后白細胞減少患者,可以予以薏苡仁粥、菱粥、芡實粥、蓮子粥做平時佐餐;或經常食用香菇、平菇、黑木耳、銀耳,可以起到增強機體的抗病作用。腸癌貧血患者予以黑木耳30 g,紅棗30枚,水煎溫服[4]。
大腸癌屬于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現,病位在腸,累及脾、胃、腎。基本病機在于脾腎虧虛,濕熱瘀毒下注,以健脾補腎、清熱利濕、解毒化瘀為治療大法。治療中應強調中西醫結合,早期以手術為主,配合中藥治療,中晚期以化療配合中藥治療。中醫藥對本病的治療效果較滿意,無毒副作用,與放化療相互配合能達到解毒增效的目的。